金章安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
2014-01-26王京军孙占学
王京军 孙占学
(1.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北京 10230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00)
·专家经验·
金章安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
王京军1孙占学2△
(1.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北京 102300;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00)
金章安 慢性心力衰竭 临床经验
金章安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第4批师承指导教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长于心内科疾病的诊治。金章安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立足辨证,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见解独到。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 审证求因,中西合璧
金教授认为心衰病的发生与患者久病体虚有关,患者久病,日久导致心气亏虚,心气不足是本病的发病基础,正如《圣济总录》称“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又停水也”。特别是慢性心衰发病之初往往以心气虚为主,患者常表现为乏力、气短、心悸。金教授强调心在五脏占有重要地位,经常引用《淮南子》“夫心者,五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气”来讲授慢性心衰与其余四脏关系。金教授指出随着病程的发展,心气虚日久,母病及子,可以影响脾气,导致脾虚失于运化,水湿内停;水火失济,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气亏虚,心火不能下降以温肾水,水液气化失常、水气凌心,发为喘憋,泛溢肌表而出现水肿,这是慢性心衰的主要表现。故《格致余论·相火论》有言“人之有生,心为之火,居上,肾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金教授认为多种基础疾病可以导致或加重心力衰竭,比如长期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日久心功能不全;冠心病心肌梗死后、或心绞痛反复发作,心肌供血不足,影响心功能,发为心衰;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糖尿病也是引起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金教授治疗心衰主张中西医合璧,发挥各自的特长,互为补充,西医治疗心力衰竭常用强心、利尿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时利尿、强心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若长期应用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强心药物中毒等反应,主张同时应用中药辨证治疗,调理五脏,改善患者症状,减少西药的用量及用药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衰是一种慢性疾病,针对病因治疗非常重要,如高血压患者良好的控制血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糖尿病患者合理的应用降糖药物,可以延缓心衰的发生率并且可以减轻心衰的症状,体现了审证求因,中西合璧的思想。
2 调心为本,兼调四脏
金教授在治疗慢性心衰时重视调心为本,兼调四脏,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关键是心气不足,心气不足日久,出现心阳亏虚、心脉瘀阻,故治疗时以调心为主,可以补心气,温心阳,行心血。心病也可影响其他四脏,诊治心衰经常引用《黄帝内经》“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故治疗时要结合具体情况,兼调四脏。心与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主宣发肃降,肺朝百脉,通调水道,心病日久,必然相乘损伤肺脏,导致肺气虚,影响其宣发肃降的功能,从而影响肺通调水道的功能,使水液内停,凝炼为痰,阻塞气道,发为喘憋等症状,而肺系疾病日久反侮导致心脏损伤,心肺同病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候之一。心病同时可以影响肾,出现心肾同病,心病日久心阳不振,导致肾阳失于温煦,肾阳亏虚,影响肾化气行水的功能,致水液代谢失常,滞留体内,日久泛溢肌表,出现水肿的症状,此外水饮内停,上凌心肺,出现心悸、气喘等症状。心与脾的关系也很密切,心病日久,母病及子,影响脾的功能,脾气亏虚,气血生化无源,血脉失于充养,导致心气血亏虚,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另外,脾运化水湿、心病及脾,影响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导致痰湿中阻、水湿内停,从而出现腹胀、水肿等症状。心脏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心主血,肝藏血。心主血的功能正常肝才有血可藏,而肝藏血的功能正常才使心有血可主,所以心病日久必会影响肝的功能,致心肝同病,而使心失所主,肝失所藏,致血液运行失常。总之慢性心力衰竭以心病为基础,同时可以影响其他四脏,故治疗时调心的同时兼调四脏,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就会事半功倍。
3 逐瘀利水,祛标复本
金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重视寻标探本,标本兼治,祛标复本。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关键是心气不足,而瘀痰、水饮是其重要的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心气虚日久,行血不利,必可导致瘀血,金教授经常引用《灵枢·刺节真邪》说“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讲授瘀血与心气虚的关系。而心气虚必然影响心阳,导致心阳虚衰、阴寒凝滞、血瘀脉内,导致心血瘀阻。金教授强调瘀血是心衰的病理产物,同时瘀血留滞体内,也可以影响心气、心阳,导致心衰,所以心气虚为发病之本,瘀血为致病之标。治疗上补养心气、振奋心阳以复其本,化瘀通脉以攻其标,常用太子参、黄芪补养心气,桂枝、干姜振奋心阳,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化瘀通脉,常用丹参、当归、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随证加减。痰浊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另一种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慢性心力衰竭,心病及脾,或饮食不节,情志所伤而使脾运失常,聚湿生痰,而痰浊内阻血脉,导致心脉不通、瘀血内停引发慢性心力衰竭。金教授认为痰浊致心衰,患者多肥胖,心脾两虚为本,痰浊内阻为标。给予益气健脾养心固其本,化痰祛浊通脉祛其标,常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加白术、党参、茯苓、黄芪、炙甘草以健脾益气养心,用瓜蒌、半夏、陈皮、郁金以化痰泄浊,加丹参、当归以化瘀通络。水饮亦是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水液的代谢主要依赖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心者君主之官,具有协调五脏的功能,心衰时主要以心气不足,心阳虚衰为主要证候,心衰统领肺脾肾功能失调,导致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湿,肾主水液的功能失调,水湿内停,形成了病理产物水饮。金教授认为水饮较痰浊清稀,易流动走窜,水饮凌心,发为喘憋,横溢肌肤,则水肿,停留胸腹,则腹满如鼓,此证候以五脏失调为本,水饮内停为标,治疗给予温阳益气补心治其本,化饮利水平喘祛其标,常用真武汤加减以温阳利水,用黑附子、肉苁蓉、车前子温补肾阳、利水渗湿,用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用炙麻黄宣肺化饮平喘利水,细辛、五味子降气平喘,重用泽泻、泽兰、益母草化瘀利水,以祛除内停之饮邪,使邪去正安。金教授认为慢性心衰以心气虚衰,脏腑功能失调为本,以痰浊、瘀血、水饮互结为标。瘀血、痰浊、水饮等病理产物互相影响,经常引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提出“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瘀血积久,亦能化为痰水”说明这个问题。而且痰浊、瘀血、水饮等内生邪实与心脏气血阴阳的虚损互为因果,主导着整个慢性心衰病程的发生、演变和转归。痰浊、瘀血、水饮停聚不化,闭阻心脉,又可抑遏心气,使心阳日衰,形成恶性循环,故为沉痼之疾。所以防治慢性心衰,注重逐瘀利水,通过活血化瘀,健脾化痰,利水化饮法治疗瘀血、痰浊、水饮以祛标;同时补益心气,调理五脏扶正复本,做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4 调畅情志、安神宁心
金教授在诊治慢性心衰时,非常重视情志,认为“五志过极,皆能伤心”。《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脏主宰者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人才能思维敏捷,精神振奋,意识清晰。而由于心病,影响了心主神志的功能,就会出现精神、意识、思维的反常,可表现为心神不宁、精神错乱、心悸、失眠。另外情志异常也可引起五脏的病变,过喜伤心,大怒伤肝,多思伤脾,过忧伤肺,大恐伤肾。金教授在接诊慢性心衰的患者时,除了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之外,往往用大部分时间与患者交谈,从多方面采集患者情志病史,了解患者情志变化,进行心理疏导,解除患者心理症结,减少情志过极致病机会,消除患者对本病的恐惧;在治疗上,根据患者情志变化,利用五脏与五志生克制化关系,运用相应的药物调畅情志,针对肝郁气滞,佐以柴胡、合欢花疏肝解郁;失眠多梦,加用远志、黄连、肉桂等交通心肾,宁心安神;伴有烦躁、忧思多虑、多愁善感症状者,配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补阳安神宁心除烦;对于心中悸动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者,加用栀子豉汤合酸枣仁汤等以清心安神,顺气平逆。金教授强调“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理念,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尤其重视调畅情志,安神宁心,不仅在心理上给患者极大地鼓舞,消除后顾之忧,而且利用疏肝解郁、宁心安神药物改善患者精神症状,疗效事半功倍。
5 典型病例
患某,男性,69岁,2013年2月9日初诊。主诉:反复发作心悸、气喘、水肿1年。患者1年来反复发生心悸、气喘,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双下肢水肿,偶有咳嗽咯痰,气短,乏力,胸闷,纳食不香,腹胀,夜寐欠安,不能平卧入睡,小便短少,大便溏。既往高血压病史18年,冠心病史15年。查体:BP 130/80 mmhg,神清,双肺呼吸粗,左下肺可及少许散在湿啰音,心率102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及病理性杂音,腹部软,双下肢中度可凹性水肿。舌淡胖,有瘀斑,苔白,脉沉细。中医辨证:心气不足、水瘀互结。西医诊断: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病。治则:补益心气、活血利水。药用太子参15 g,黄芪15 g,白术15 g,泽泻9 g,泽兰12 g,五味子10 g,桃仁20 g,红花9 g,丹参30 g,益母草20 g,车前子30 g,茯苓30 g,猪苓15 g,当归15 g,炙甘草10 g,酸枣仁30 g,制远志15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2013年2月16日复诊。患者服药后尿量较前明显增加,水肿明显减轻,活动后气喘稍减轻,心悸减轻,仍气短,乏力,便溏。舌淡胖,有瘀斑,苔白,脉沉细,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患者水肿较前减轻,故上方改茯苓为15 g,黄芪为30 g,加薏苡仁30 g,继服7剂。2013年2月23日气喘,水肿,心悸,气短明显好转,舌淡胖,有瘀斑,苔白,脉沉细,双下肢微肿,大便稍成型。继服上方7剂,以巩固疗效。
按:本患者为慢性心力衰竭,辨证为心气不足,水瘀互结,治疗以补益心气,活血利水为主。用太子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益心气治本,桃仁、红花、丹参、当归活血化瘀,泽泻、泽兰、益母草、车前子、茯苓、猪苓利水化瘀,特别是益母草、泽兰既可以利水,又可以化瘀,以祛邪治标。金教授治疗心衰注重宁心安神,方中用酸枣仁、制远志安神宁心,条畅情志,疗效显著。
6 小结
金章安教授认为慢性心衰属于中医学的 “痰饮”、“心悸”、“水肿”、“喘证” 的范畴。“痰饮”、“心悸”、“水肿”、“喘证”也是慢性心衰的主要证候,更是心衰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慢性心衰涉及多脏腑,是系统性疾病,所以在诊治该病时强调审证求因,中西合璧。心气不足是慢性心衰发病基础,五脏失调为其变,为发病之根本,痰浊、瘀血、水饮病理产物,同时为其致病因素,为其致病之标。治疗上强调标本兼治,以补养心气,温阳健脾,调理五脏复其本,逐瘀、通脉、化痰、利水攻其标,同时进行言语心理疏导、药物调畅情志,效如桴鼓。
R249.8
A
1004-745X(2014)08-1466-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8.027
2014-02-24)
北京市中医药科技项目(JJ2010-32);北京市第四批师承项目;北京市第三批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北京市125人才计划)
△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