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突发事件的外科救治原则
2014-01-25郝晓鹏,尉承泽
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我国近代受到的最严重自然灾害之一,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在应对公共突发应急事件的能力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近年来,各类严重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洪水、泥石流,如何提高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效率及救治效果,加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基础建设、完善规范救治环节应是当务之急。现将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中外科救治原则综述如下。
1 现场急救
1.1 现场伤员的检伤分类 由于公共突发事件发生突然,现场环境各异,致伤因素不同,伤员多,且伤类、伤型和伤情复杂多变,重伤、复合伤比例高,为了快速有效地进行伤员救治和后送,快速准确地检伤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救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短救治前时间,提高救治效率、减少漏诊和误诊[1-3]。
1.2 现场伤员的急救 通气、止血、骨折固定、伤口包扎、抗休克和后送是公共突发事件现场急救的六大基本技术。及时、准确、有效地现场急救是成功救治的基础,可以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救治应遵循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先止血后包扎,继之再固定后搬运的原则,沉着、迅速、有序地展开现场救治。指导和开展群众性的自救互救,也是降低现场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工作。在稳定病情后,尽快将伤员后送到急救站、专科医院或者急救中心,继续进行后续救治[2,4-5]。
1.2.1 通气 将伤员置于颈过伸位,解(剪)开颈部衣物,去除颈部饰物,松开腰带,迅速清除口、鼻、咽、喉部内血块、分泌物、呕吐物、异物等,取出义齿,保持呼吸道通畅。如伤员呼吸道阻塞或有窒息风险,应插入口咽或鼻咽通气管,或行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紧急情况下,如无插管条件,可行粗针头环甲膜穿刺通气。对呼吸骤停伤员,可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条件者,可经口咽或鼻咽通气管行口对管人工呼吸或行气管插管,呼吸器辅助呼吸[6-7]。
1.2.2 止血 根据出血的部位可分为内出血、外出血;根据损伤血管的不同,又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渗血。加压止血法:包括加压包扎止血法、指压止血法、止血带[橡皮止血带(条),充气式止血带,布制止血带等]止血法等,多用于四肢出血,根据出血部位,出血程度,选择不同方法。当应用止血带止血时,应注意:上臂出血时,止血带应扎在上臂上1/3处,前臂或手出血时,止血带应扎在上臂下1/3处;下肢出血时,止血带应扎在股骨中下1/3处。使用止血带应加衬垫;在应用加压止血法时,松紧度以停止出血为标准,过松达不到止血目的,过紧易损伤软组织及神经。加压时间一般不超过5 h,原则上,每小时放松一次,时间1~2 min。使用止血带的伤员必须在显著部位标明止血带的部位和时间,以免长期压迫,导致肢体坏死。内出血:一般现场难以止血,应让伤员绝对安静,抬高下肢,扩容补液,紧急后送至最近医院救治[8-10]。
1.2.3 包扎 包扎的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感染,压迫止血,固定敷料、夹板,减轻伤员痛苦。包扎要松紧适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对于肢体包扎,应露出肢体末端,以便观察肢体血液循环。包扎材料包括:绷带、三角巾,无条件或伤员自救时,可就地取材,用衣物、布条等。
1.2.4 固定 主要用于骨折。目的在于固定肢体,稳定伤情,避免后送时出现二次损伤,减少伤员痛苦。如伴有出血,创面应先止血,包扎,后固定。固定时,夹板固定应加垫防止皮肤受损,尽量减少肢体活动,对于开放性骨折,外露的断骨不可还原创伤口内,以免增加污染。
1.2.5 抗休克 创伤性休克成因复杂,是由于机体遭受打击后,导致重要组织脏器损伤、大出血以及创伤后剧烈疼痛、心理恐惧等多因素导致的机体失代偿综合征。由于事发现场条件有限,休克不严重时,能在30 min送到救治单位的,不必强求在现场输液,应及时后送。确需扩容治疗的,因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边输液、边后送。救治中,伤员平卧,抬高患肢,保持平静,保温,予以安抚、止痛。积极处理创面、迅速止血、固定骨折,有条件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10-12]。
2 后送
经过现场急救处理的伤员,应及时采用合适的方法或交通工具将伤员后送到医院做进一步治疗。短途后送可搀扶、背、抱、抬等方式。交通工具的后送大大缩短了后送时间,并能够在后送的同时,开展基本救治、抗休克,甚至完成初期手术操作,极大地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后送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伤情变化,及时处理。
3 医院急救
后送至医院的伤员应进行全面系统检查,明确伤情,系统评估,展开救治。对于伤情复杂的复合伤伤员的外科处理应遵循控制性外科理念,视伤员身体状况和伤情,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稳定病情,争取再处理机会,最终完成整体救治过程。不可追求单次外科处理解决所有问题,应根据伤员具体情况逐步处理,二次甚至多次解决,以免外科手术的再次创伤给伤员带来致命打击[13-15]。
近年来,各种公共突发事件频发,加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基础建设、完善规范救治环节是提高救治效果的前提,不断总结既往的救治原则,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不同地域特点、完整科学的严重创伤救治规范,从而大大地降低我国公共突发事件中伤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1]王德文.反恐应急救援[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5-7.
[2]王德文,方厚华,李劲松.核化生武器损伤医学防护手册[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9-11.
[3]周 红,刘吉平,成筱鹏,等.爆炸恐怖袭击与应急医学救援[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1):6.
[4]王德文,刘 耀.恐怖袭击与应急医学救援对策[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1):1.
[5]王正国.外科学及野战外科学(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基本教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15.
[6]黎 鳌.现代创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23-755.
[7]肖振忠.突发灾害应急医学救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1-24.
[8]Theis VS,Sripadam R,Ramani V,et al.Chronic radiationenteritis.ClinOncol(RCollRadiol)[J].2010,22(1):70-83.
[9]Regimbeau JM,Panis Y,Gouzi JL,et al.Operative and long term results after surgery for chronic radiation enteritis[J].Am J Surg,2001,182(3):237-242.
[10]Turina M,Mulhall AM,Mahid SS,et al.Frequency and surgicalmanagementofchronic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pelvic radiation[J].Arch Surg,2008,143(1):46-52.
[11]Kizer NT,Thaker PH,Gao F,et al.The effects of body mass index on complications and surviv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rcinoma undergoing curative chemoradiation therapy[J]. Cancer,2011,117(5):948-956.
[12]Onodera H,Nagayama S,Mori A,et al.Reappraisal of surgicat treatment for radiation enteritis [J].World J Surg,2005,29(4):459-463.
[13]李幼牛,黎介寿.相关肠道疾病的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外科治疗进展[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2007,30(5):1-3.
[14]王 磊,马腾辉.放射性肠炎的治疗现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0,13(11):878-880.
[15]李 宁,朱维铭,任建安,等.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外科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5,44(1):22-26.
(收稿:2014-01-23修回:2014-03-03编校:齐 彤)
公共突发事件的外科救治原则
郝晓鹏,尉承泽
公共突发事件;外科救治
R 641
A
2095-3496(2014)02-0122-02
100071北京,解放军第307医院普外科(郝晓鹏,尉承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