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抗震救灾饮食保障研究
2014-01-25罗蕾蕾,王斌,张栋等
近年来,全球地震灾害呈频发趋势,2000年1月至2011年10月,全球探测到6.0级以上地震累计达4400多次,而军队是地震灾害救援的主要力量,为做好地震中军队的饮食保障工作,各国从保障体制、保障方式、食品研发和装备革新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认真总结研究国内外抗震救灾饮食保障的特点和经验,对于加快我军抗震救灾饮食保障的改革和发展,探索新的饮食保障模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抗震救灾饮食保障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1.1 突发性强,准备仓促 地震的突发性很强,由于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我们很难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地震强度及余震次数、强度等,部队往往是在情况危急、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受领任务,饮食保障准备时间短,任务重。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一天之内,我军紧急调集2万人开赴灾区。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处发生8.9级地震,次日,日本政府就紧急调动8000名自卫队员参与救灾行动。
1.2 环境多变,补给困难 受陆地板块运动的影响,95%的地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一区域主要表现为多山、多林、多水,自然环境复杂。此外,地震发生时,还会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放射物扩散和疫情等次生灾害的发生。汶川地震时,因为山体滑坡,造成道路完全中断,部队只能带一两天的干粮徒步进入灾区,生活补给极度困难,严重影响救援工作的正常开展。
1.3 饮食安全,存在隐患 由于地震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大量部队开赴灾区,饮食需求急剧增加,饮食物资面临数量不足的风险。此外,由于饮食物资来源渠道广泛,如地方捐赠、就地采购和军供站供应等。饮食物资还面临质量安全的问题。
1.4 兵力多元,协调复杂 地震发生后,大量部队投入救援,军兵种多,兵源复杂,建制关系复杂。保障分队多为应急抽调,临时编组,协同指挥保障相对困难。由于兵力多元,保障部门难以掌握所有部队饮食保障信息,协同指挥工作量极大,在救灾过程中一度出现保障过多或过少的不均衡现象。
1.5 饮食装备,有待提高 饮食装备的性能对饮食保障至关重要,抗震救灾任务紧急,加上地形、道路等条件的影响,使得饮食装备的展开、收拢十分不便,保障的及时性、准确率降低。如我军师主要装备的面包加工车、食品冷藏车、食品保温车,团主要装备的主副食半成品加工车和饮水保障车,在山多林密、气候多变的地震地区实施保障时,这些大型饮食装备往往面临无法展开和原料无法保障的问题。而国外军队的饮食装备发展迅速,性能也有较大提高,如德军的TFK-250野战炊事车和日军的野战炊具1号,机动能力很强。美军研究的可自由增减的模块化军用厨房,防护性能好,且便于机动和展开,容易实施伴随保障。
2 抗震救灾饮食保障对策措施
2.1 健全饮食保障应急机制 (1)完善抗震救灾饮食保障应急预案。首先,预案应着眼我国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我国地震带分布广,范围大,只有针对不同地域制定应急预案,才能保证预案的可行性。其次,预案应具有实效性。预案制定应充分考虑上级的保障要求和下级的保障能力,明确原则、灵活把握,认真做好综合评估,确保上下级预案衔接一致。(2)建立抗震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第一,研究国内外抗震救灾食品的种类和消耗状况,科学制定抗震救灾饮食物资标准。第二,确保物资的储备量和质量,保证救灾初期部队的基本需求。第三,科学制定储存物资的替换计划,防止物资过期变质现象的发生,确保质量。(3)充分发挥联勤分部在保障中的作用。从我军两次救灾饮食保障工作的整个过程中看,联勤分部在调动物资的过程中存在程序多、请示多、会议多的“三多”现象,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救灾黄金时间。因此,在制定联勤分部保障计划时,应建立快速审批的绿色通道,切实减少指挥保障层次,理顺指挥保障关系,提高联合指挥的权威性和指挥效率,同时应适当放低权限门槛的相关规定,允许分部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自由裁量的权力,以便更有效更便捷地对部队实施保障。联勤分部军需物资系统要不拘泥于某一种筹措供应形式,要灵活应变,开辟各种途径,广开物资来源,保证不间断供应,全面提高军需物资保障效率。
2.2 确保救灾过程饮食安全 (1)确保食品来源安全。一方面要科学建立食品供应商库,准确掌握供应商食品的质量标准、技术指标、市场评价等情况,合理确定救灾物资供应商库。另一方面要加强食品验收工作。首先,规范验收程序,制定一套完善而严格的检验流程,在所有食品验收时都必须出具生产证明和化验报告。其次,加强采购技术人员对食品生产日期和质量的检查力度,确保食品安全可靠。(2)改善食品储存条件。在灾害救援过程中,应利用现行的食品冷藏车、食品保温车等冷藏设备进行储运,或者利用当地天然地形条件(如洞窟)进行储藏,确保食品处于最佳的储存环境中。当灾区道路遭到破坏,大型饮食装备和运输车辆难以随部队跟进,实施有效保障时,可以针对不同任务、不同环境和不同时机,灵活运用不同的保障方法,提高保障的全程有效性。如部队向地震灾区机动时,可利用途中资源进行保障,如利用军用饮食供应站保障,动员地方相关部门设点支援保障。部队执行任务过程中,当因地形、道路等条件限制,大型装备未能随行或展开时,应展开携带的野战给养器材单元或野战厨具实施热食保障,必要时可直接食用自加热军用食品、野战食品和方便食品。此外在发生次生灾害等突发事件时,要因地制宜灵活保障,如日本地震所引发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后,救援部队即在核辐射地区内利用铅质材料构筑密闭的储存仓库,以确保食品安全。(3)加强饮食检测力度。首先,充分利用现有的检测技术手段,包括食品快速检测车、车载食品快速检测仪器、便携式食品快速检测箱等。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制的新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装备,可在15 s~30 min内完成现场样品检测。以此为代表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体积越来越小,操作越来越简单方便,灵敏度越来越高,检测范围覆盖面越来越广,可广泛应用于抗震救灾的现场检测。其次,可引进国外检测新技术。比如,美国最新研制出的一种基于纳米技术的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病菌,当食品中含有沙门氏菌时,生物传感器上抗体就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肉眼可以看见的强荧光,通过改变传感器中的抗体类型,还可以检测是否有其他病菌。最后,加强对检测工作的管理。可成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队”和“水源安全快速监测队”,派专业人员负责检测,确保每一种饮食物资安全可靠。
2.3 加大救灾装备研究力度 (1)从饮食装备的组构方式看,我军要规范技术标准,加快建立规模化、集成化、标准化的饮食装备系统,重点对型号装备实行行业内的主要零部件标准化统型,提高装备通用化程度。(2)从饮食装备的战技性能看,我军应重点从快速机动、快速展开、高效加工、快速撤收等方面寻求突破,确保圆满完成保障任务。
2.4 加强抗震救灾军需动员 (1)签订救灾应急物资采购协议。抗震救灾军需动员是指军队由平时状态转入救灾状态,统筹运用国家或地方军需资源和生产手段,保障救灾部队饮食、装备需要的活动。为了保证救灾时有足够食品供应商为部队服务,我军在平时应与部分供应商签订救灾应急物资采购协议,要求企业在灾情发生时按照“急事急办,救灾优先”的原则,优先快速生产救灾饮食物资,保证物资供应。(2)做好保障物资供应紧急动员。“灾情就是命令”,灾情发生时,相关人员应快速查明地震发生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明确所需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形成方案并上报国防经济动员部门,由其统一调度,形成动员方案,确定最优供应商。最后由相关部门沟通供应商,明确其在救灾中的生产任务和最后期限,并组织有关人员做好督促工作,保证救灾物资的数质量。(3)加快军需动员精确化进程。现代化的军需动员必须牢固树立“精确保障”的理念,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可视化系统为平台,加快军需动员由“粗放型”向“精确型”转变的步伐。为了提高非战争行动军需动员的效费比,减少保障资源的浪费,军需动员中要充分利用全军作战保障系统、全资产可视系统和全军运输指挥系统,做到后勤动员精确化,快速、精确地保障部队的需要。
(收稿:2014-01-14修回:2014-02-10编校:韩纪民)
军队抗震救灾饮食保障研究
罗蕾蕾,王 斌,张 栋,高毓蔚
抗震救灾;饮食保障;研究
R 129
A
2095-3496(2014)02-0096-02
400035湖北武汉,军事经济学院(罗蕾蕾,王 斌);河北邯郸,66468部队(张 栋);北京,解放军第307医院医务部(高毓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