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I类错颌畸形拔牙矫治恢复牙弓宽度及形态分析
2014-01-23王迎春
王迎春
安氏I类错颌畸形拔牙矫治恢复牙弓宽度及形态分析
王迎春
目的 分析安氏I类错颌畸形拔牙矫治后牙弓宽度和形态恢复情况。方法 选取相关患者54例进行拔牙矫治, 并在矫治前后进行牙颌模型的测量, 比较矫治前后在牙弓前、后段宽度上的差异。结果 拔牙矫治后上颌牙弓前段宽度平均增加2.67 mm, 下颌牙弓前段宽度平均增加2.12 mm, 且比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 面部形态更为丰满。结论 安氏I类错颌畸形在拔牙矫治后能有效恢复牙弓宽度, 同时面部形态也会有所改善。
拔牙;矫治;牙弓宽度;安氏I类错颌
安氏I类错颌畸形是牙齿矫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多见于牙列拥挤和双颌前突的病例。临床上有拔牙和不拔牙两种矫治方法, 其选择的关键在于拔牙矫治后是否能够恢复牙弓宽度和面部总体形态。近年来, 有研究表明, 矫治后牙弓宽度和牙弓长度增大的病例容易复发而影响疗效的长期稳定性, 牙弓宽度减少则在微笑时口角区出现三角形的暗影而影响面部美观[1]。为进一步探讨安氏I类错颌畸形拔牙矫治恢复牙弓宽度及形态的疗效, 本研究选取相关患者54例进行拔牙矫治, 并在矫治前后进行牙颌模型的测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7月于本院牙科就诊的患者54例, 其中男25例, 女29例, 年龄14~27岁,平均年龄(17.6±3.1)岁, 平均治疗时间(21.4±3.6)月, 拥挤度上颌(7.3±2.8)mm, 下颌(6.6±2.5)mm。纳入条件:①所有患者均为安氏I类错颌畸形;②治疗前所有患者无任何恒牙缺失或先天缺牙, 均为完整恒牙列;③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正畸治疗, 拔除四个第一尖牙后采用直丝弓矫正器进行矫治。
1.2 模型测量 使用双脚规和直尺测量治疗前后上、下颌记存模型的牙弓宽度, 精确到0.01。牙弓前段宽度用两尖牙唇面最突点之间的距离表示, 牙弓后段宽度用第一恒磨牙远中颊尖的颊侧外形高点之间的距离表示。采用尖牙和磨牙的唇颊面的最突点作为测量的边界而不是传统的牙尖, 可以避免因牙尖磨耗而造成不能准确确定牙尖位置[2]。所有模型测量三次后取平均值, 数据由作者亲自测得。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测量结果以(x-±s)表示, 用χ2检验来判定矫治前后在牙弓前、后段宽度上的差异,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矫治前, 患者上颌牙弓前段宽度(上颌3-3)为(39.64±1.72)mm, 牙弓后段宽度(上颌6-6)为(46.21±2.44)mm;下颌牙弓前段宽度(下颌3-3)为(32.91±2.12)mm, 牙弓后段宽度(下颌6-6)为(42.21±2.14)mm。矫治后, 患者上颌牙弓前段宽度(上颌3-3)为(42.31±2.13)mm, 牙弓后段宽度(上颌6-6)为(47.38±2.49)mm;下颌牙弓前段宽度(下颌3-3)为(35.03±2.07)mm, 牙弓后段宽度(下颌6-6)为(41.73±2.35)mm。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 上颌牙弓宽度显著增加,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下颌牙弓前段宽度稍有增加, 后段宽度稍微减小,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于牙列中度拥挤错颌的病例, 拔牙矫治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正畸方法之一。尖牙牙根较其他牙齿的牙根长, 是维持口角丰满的关键牙齿, 部分病例反映在拔牙矫治后出现“瘦脸”现象, 即因牙弓宽度不足导致的面部形态不美观。但许多相关研究表明[3], 由于拔牙后尖牙会向远中移动至拔牙间隙处, 矫治后牙弓宽度并不会发生缩窄反而出现一定的增加。
从本研究的结果看, 拔牙矫治后上颌牙弓前段宽度平均增加2.67 mm, 下颌牙弓前段宽度平均增加2.12 mm, 且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牙弓前段宽度增加1.17 mm,下颌牙弓后段宽度减少0.48 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面部形态上看, 拔牙矫治后更为丰满。
综上所述, 安氏I类错颌畸形在拔牙矫治后能有效恢复牙弓宽度, 同时面部形态也会有所改善。
[1]林有籁, 刘月华, 曾韶华, 等.正畸治疗对错殆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28(3):78-81.
[2]孙琪殷, 邓利琴, 翟佳羽, 等.拔牙和非拔牙矫治对颊廊影响的研究.广东牙病防治, 2007, 15(10):442-444.
[3]刘新强, 曹奕, 李正明, 等.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对牙槽骨宽度影响的比较研究.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6, 20(1):28-30.
653100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新平康丽口腔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