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东垣补中升阳泻火法在男科疑难杂病中的运用*

2014-01-23李俊涛耿新生

中医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脾胃论阴火泻火

李俊涛,耿新生

(1.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级博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610075; 2.河南中医学院科技处科技成果推广中心,河南郑州450046)

男科疾病中,经年累月、缠绵难愈的慢性病证为数甚多。患者就诊时,除男科病证外,往往夹杂诸多其他脏腑病证。此类患者,症状多纷乱庞杂,遍涉五脏六腑,证见寒热错杂,虚实一体,气血交混,阴阳偏颇之疾。笔者于临床诊治男科疾病中,凡见证涉五脏、症状庞杂的患者,执简就繁,单治中焦脾胃,运用李东垣“补中气,升清阳,泻阴火”治疗大法进行治疗,疗效甚著。

1 补中升阳泻火法调节脾胃功能的重要性

《脾胃论》曰:“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泊,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1]可见脾胃健运,斡旋中州,水谷精微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肝肾,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活动,从而实现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状态。病理上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病,则升降失司,纳腐失常,健运不及,气血精微不化,水湿痰浊内停,四旁不灌,五脏少禀,最终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阴火内生而变生诸病。可见,补中升阳泻火法应属调节脾胃功能状态的最佳方法。

2 补中升阳泻火法的源流

《黄帝内经》曰:“土生万物。”又曰:“上下交损,当取其中。”《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论》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均强调了“脾胃”在机体中的重要性,均为补中升阳泻火法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张仲景《伤寒论》中泻心汤诸方,以辛开苦降之法调理中焦,实际上就是后世着眼于中焦脾胃,以补中升阳泻火法来调治疾病的思想方法雏形[2]。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论》代表方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将补中升阳泻火法的理论阐释和具体运用提升到一定高度,并将该法治疗疾病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3 补中升阳泻火的概念

李东垣《脾胃论》的代表方首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此方列于《脾胃论》之首,基本反映了李东垣的主要学术思想。根据其方剂药物组成,可以大致将补中升阳泻火阐述为以甘温药如黄芪、人参、苍术、甘草之属益气健脾,即所谓的补中;以辛散药如柴胡、升麻、羌活之属升发清阳,即所谓的升阳;以苦寒药如黄芩、黄连、石膏之属降泻阴火,即所谓的泻火。从而达到补益中气,升发清阳,降泻阴火,并最终恢复脾胃正常功能状态的目的。

4 中气不足,升降失常,易于导致男科疾病的发生

《素问·厥论》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由此可知,前阴即男性的外生殖器(睾丸、阴茎)功能正常与否与脾胃关系密切。又“足少阴肾经……入脊内贯脊至腰,属肾络膀胱”“足厥阴肝经……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由肝、肾所主,男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肝、肾的功能正常与否关系密切。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先天之本肝肾要靠后天脾胃的不断供养和资助,才能正常发挥功能。脾胃功能正常与否,是否处于中气充足,清阳上升,阴火下降的生理状态,对于维持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中气受损,失去其正常的升清降浊状态,可导致男科疾病的发生。所以,治疗男科疾病,医者一定要重视中焦脾胃的作用,补中升阳泻火法在男科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5 病案举例

例1 患者,男,23 岁,2012 年6 月8 日初诊。主诉:遗精频作2 a 余。患者2 a 前因手淫频繁,恣情纵欲,后出现遗精频作,轻时每周1~2 次,严重时每周4~5 次。先后于多家医院治疗,服用抗生素、前列腺炎类中成药及补肾涩精、健脾益肾类中药,长达2 年余未见明显效果。症见:四肢倦怠乏力,头昏,眼困,腰膝酸困,夜间盗汗,口干,眼困涩,手足心热,怕冷,夜眠梦多,晨起清涕,打喷嚏,饮食乏味,遗精频作,遗精次日前述症状更加明显,大小便正常,舌质淡暗,舌苔薄腻,有少许裂纹,脉弦细。西医诊断: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诊断:遗精,证属中气不足、阴火浮越、扰动精室。治宜补中升清,降泻阴火,涩精止遗。处方:羌活5 g,独活5 g,柴胡5 g,升麻5 g,黄芪30 g,党参15 g,白术15 g,黄芩5 g,黄连3 g,黄柏12 g,丹参8 g,莲须15 g,刺猬皮15 g,生地黄20 g,桑叶16 g,夜交藤30 g。7 剂,水煎服。二诊:服药期间遗精3 次,遗精次日困倦乏力感明显缓解,盗汗停止,口润,眼目清爽,夜眠好转,原方去独活,加辛夷5 g、苍耳子5 g 以宣鼻通窍,14 剂。三诊:服药期间未再遗精,除畏寒怯冷感未见明显好转,其他症状皆除,上方去辛夷、苍耳子,生地黄改为熟地黄20 g,另加沙苑子15 g、肉桂3 g、制附子8 g,10 剂。后患者来告,畏寒怯冷感已除。

例2 患者,男,38 岁,2013 年9 月10 日初诊。主诉:阴茎勃起困难5 a 余。患者5 a 来性生活时阴茎勃起迟缓,甚则痿软不用,甚感苦恼。曾做性激素检查及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先后辗转于多家医院治疗,服用诸多中草药及中成药,不见根本改善。症见:性欲尚可,勃起不坚,难以进行房事,阴囊潮湿,夜尿每天1~2 次,困倦乏力,面色萎黄,久立后脚底板疼痛,烦躁,稍怕冷,容易咽干痛,牙龈肿痛,纳食一般,大便时干时溏,舌质淡暗、舌苔白腻、边见齿痕,脉濡细。西医诊断:阴茎勃起功能障碍。中医诊断:阳痿,证属中气不足、阴火上浮、宗筋不充。治宜补中益气,降泻阴火,充润宗筋。处方:升麻5 g,葛根18 g,柴胡5 g,独活5 g,黄芪20 g,党参12 g,炒白术16 g,黄芩5 g,黄连5 g,黄柏12 g,陈皮6 g,半夏6 g,白芍16 g,泽泻15 g,淫羊藿15 g。7 剂,水煎服。二诊:服药后,阴茎勃起明显改善,大便成形,神情转爽,面色较润泽,头昏沉改善,唯觉心烦,脚底板疼痛无明显改善,上方酌加杜仲15 g、补骨脂10 g 以补肾健骨,加浮小麦30 g、大枣5 枚以疏肝缓急,继服7 剂。三诊:诉勃起正常,可正常性生活,除口干、夜眠多梦外,余症状皆除,上方去独活、黄连、半夏,将党参12 g 改为太子参15 g,另加生地黄15 g、牡丹皮10 g、五味子15 g,继服10 剂。四诊:诉已无不适,嘱服用补中益气丸、天王补心丹以资善后。

例3 患者,男,23 岁,2011 年3 月15 日初诊。主诉:反复睾丸胀痛及精液带血2 a 余。患者2 a 前因劳累、饮酒,出现右侧睾丸焮热肿痛,精液带血鲜红量多,诊断为急性附睾炎、急性精囊炎。治疗给予抗生素,同时配合服用中成药2 周后,睾丸轻微肿痛,精液颜色呈淡褐色。以后每遇劳累右侧睾丸仍胀痛不适,精液带血加重。后间断求治于多家医院,病情不见明显控制。症见:倦怠乏力,昏沉嗜睡,面色萎黄,腰酸痛,饮食稍多则胃发胀,必呕吐酸水及多余饮食物方觉舒服,口唇及颌下泛起暗红色丘疹,并伴右侧睾丸胀痛,精液呈淡褐色,劳累后加重,大便调,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腻,脉沉细。西医诊断:慢性附睾炎、慢性精囊炎。中医诊断:子痈、血精症,证属中气不足、阴火上冲、瘀浊败阻精窍。治宜补中益气,升阳散火,散瘀排浊。处方:黄芪30 g,白术18 g,党参10 g,升麻5 g,柴胡5 g,薄荷6 g(后下),僵蚕8 g,白芷15 g,黄芩3 g,黄柏15 g,葛根18 g,陈皮10 g,清半夏10 g,茯苓20 g,蒲黄10 g(包),泽泻15 g,白芍15 g。10 剂,水煎服。二诊:诉神志清爽,饮食胃胀、呕吐感尽失,面色红润,稍劳累口唇及颌下仅起少许暗红色丘疹,腰部酸痛,睾丸胀痛及精液带血未见明显好转。原方去薄荷、僵蚕,酌加杜仲18 g 以补肾强筋,皂角刺18 g、败酱草25 g 以逐瘀散结消肿,14 剂。三诊:诉身体遇劳累已无明显不适,睾丸仅轻微胀痛,精液转为淡褐色,舌质淡,苔薄白。处方:黄芪18 g,白术15 g,党参8 g,升麻5 g,柴胡5 g,黄柏15 g,陈皮5 g,半夏5 g,茯苓15 g,蒲黄6 g(包),泽泻15 g,白芍15 g,败酱草16 g。10 剂,每3 日1 剂,以巩固疗效。

例4 患者,男,70 岁,2011 年10 月9 日初诊。主诉:夜尿频多及小便淋漓不尽1 a 余。患者1 a 来夜尿频多,每晚5~6 次,尿等待,尿不尽。彩超检查示:前列腺增生,残余尿60 mL。先后服用多种治疗前列腺增生的西药、中成药,未见明显好转,年高体弱,畏惧手术,故来寻求中药治疗。症见:畏寒,困倦懒言,时常感冒,耳鸣、头昏沉、眼干畏光,迎风流泪,咽干,稍烦躁,纳食乏味,胸闷气短,夜眠偶有盗汗,大便偏稀,舌质淡暗,苔薄白润,脉弦细而濡。西医诊断:前列腺增生症。中医诊断:癃闭,证属中气不足、气不化津、阴火上冲。治宜补中益气,化津行水,升清泻火。处方:羌活5 g,升麻5 g,黄芪25 g,人参10 g(另煎兑服),炒白术18 g,姜半夏8 g,陈皮8 g,蔓荆子20 g,葛根18 g,丹参5 g,薤白5 g,黄连5 g,黄柏10 g,泽泻15 g,沙苑子20 g,炙甘草10 g。10 剂。二诊:诉药后胸闷气短消失,耳鸣、头昏沉及精神好转,夜尿明显减少,现每晚2~3次。原方去丹参、薤白、蔓荆子,酌加茯苓18 g 以加强健脾利水之功,7 剂。三诊:诉头昏沉、耳鸣消失,畏寒已不明显,已有饥饿感,大便转调,眼干畏光、迎风流泪、咽干无显著改善,前方酌加杭白菊花12 g、木贼10 g以加强祛风清热、柔肝明目之功,10 剂。四诊:诉小便正常,眼目清爽,嘱服用补中益气丸、金匮肾气丸以资善后。

[1]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7.

[2]柯雪帆.疑难病证思辨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69-370.

猜你喜欢

脾胃论阴火泻火
“阴火”的概念史研究*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感音性耳聋大鼠HMGB1/RAGE信号通路的影响
从脾胃论治喉源性咳嗽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清肝泻火 试试槐花入膳
口腔溃疡煎甘草黄芩
浅析“阴火”
李东垣“阴火”病机探讨
《脾胃论》治未病思想之于慢性病防治探析
研读经典——《卑胃论》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