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情境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4-01-21陈新锋
陈新锋
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乐之者”,教师应根据学生熟知的卡通故事、生活场景等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将新知融入“情境串”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由“情境串”引出的“问题串”。下面,以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为例,谈谈“情境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感受情境,让学生悄然情动
爱因斯坦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与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而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为使学生对教材中比较抽象的倒推策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我尝试着从学生熟知的动画片——《虫虫特工队》入手,让学生感受倒推策略。
“情境串”之《虫虫特工队》:播放蚂蚁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回搬运食物的场面,同时用多媒体动态显示蚂蚁的排队路线。(整个片段大约播放50秒钟,时间若长,学生会完全沉浸在故事中,收获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然后我说:“蚂蚁整齐的队伍令我们惊叹不已。蚂蚁是靠身体分泌出的气味来认路的,回来的时候寻着气味按原路返回。事物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就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走进蚂蚁的世界来探寻其中的奥秘……”
课堂伊始,蚁群觅食、运食的画面惟妙惟肖地展示了蚂蚁的世界,学生沉浸其中,情感悄然而动,倒推的问题、策略、思想其实已逐步渗透于画面的路线图及蚂蚁按原路返回之中。若课堂教学不创设情境,教师只是枯燥的说明、讲解,或直接揭示课题,学生思考不深入。
二、进入情境,令学生怦然心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其实在每个孩子心灵最隐蔽处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那么我必须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情境会拨动他们的心弦,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示两道例题,让学生体会、运用倒推策略。
例1:甲乙两杯果汁共400毫升,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对于这一例题,我创设如下的场景让情境“活”起来。
“情境串”之分果汁:一天,蚂蚁兄弟叮叮和当当外出学习觅食,它们路过叔叔家,于是就到叔叔家去玩。叔叔拿出果汁款待它们,两杯果汁共400毫升。如果叮叮倒给当当40毫升,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你知道两杯果汁原来各有多少毫升吗?
显然,情境中的问题和原例题是一样的,但情境中的问题令学生自然地进入探究之中,想帮助蚂蚁排忧解难。学生在自发的探究活动中初步感知倒推的策略:根据现在的情况,沿着变化的过程反过来思考,推导出原来的情况。
例2: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如果将这个问题直接出示给学生,会破坏整个情境的和谐之美,于是我在尊重原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
“情境串”之喝果汁:蚂蚁叔叔也给自己倒了一杯果汁,先喝掉60毫升,又倒进40毫升,现在有180毫升,这杯果汁原来有多少毫升?
这样尊重题意且充满童趣的改编,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他们理清思路,进一步体会倒推策略的内涵。
三、融入情境,引学生欣然行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这说明,创设良好的情境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情境串”之送饼:蚂蚁兄弟找到一块饼,返回时又路过叔叔家,兄弟俩想送点饼给叔叔。它们拿出饼的一半还多1克给叔叔,现在还剩25克,这块饼原来有多少克?
“拿出饼的一半还多1克”可以看成是两个步骤,即先拿一半,再拿1克,形象、动态地展示“拿”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和方向。我先用教具让学生拿一拿、分一分,但这样分的过程却是有“行”而无“思”,即缺乏直观形象与抽象思维的有机融合,学生需要一座由直观通往抽象的桥梁。我鼓励学生自己想象分的过程,然后用课件演示先切一半,再切1克,此时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发现剩下的25克加1克就是饼的一半。最后隐去图形,让学生自己列式,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情境串”之借瓜:蚂蚁兄弟将剩下的饼往回搬时,一只蚱蜢拦住了去路,说:“回答我的问题,否则留下饼。”蚱蜢提出问题:“前些天我用顺藤摸瓜的办法‘借了一个瓜,我还想去‘借瓜,每天早晨起床后吃早饭要用10分钟,磨我的锯子要用15分钟,走到瓜田要20分钟,上午8点之前必须走到瓜田,否则主人放出公鸡我就“借”不成了。可我爱赖床,你们说我最迟什么时候起床?”
任何事物总是过犹不及,“情境串”的创设亦是如此。“情境串”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它更重要的功能是承载知识的教学,既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又将学生的情感培养和思维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责编 杜 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