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学生个性发展的乐园
2014-01-21邵毓
邵毓
课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阵地,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成长的生命、发展的主体,只有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为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
曾参加过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其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撷取其中两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同感受学生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自由挥洒、个性发展的过程。
一、民主的课堂,和谐愉悦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基础。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教得热情高涨,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师生之间能够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的和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所以追求民主的课堂,教师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不同的思维水平,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前进、共同发展。
片断1:教学例题后的一组练习题
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
■
周长是( )cm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cm2
此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两道题学生都出现了两种答案,于是进行板书:第(1)题,答案是10和12;第(2)题,答案是9和10。
师:第(1)题的12是怎么想的?
生1:通过平移,把原图转化成一个边长是3cm的正方形,所以图形的周长是3×4=12(cm)。
师: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2:我是数出来的。
师:对此你有什么评价?
……
师: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数有时是比较可靠的。(紧接着对于出现答案10的原因予以分析)
师:第(2)题中的9,你知道是怎样来的吗?
生3:把阴影部分看成是边长为3cm的正方形。
生4:可以把阴影部分旋转,边长应该会大于三格的长度。
生5:可以看空白部分的直角三角形,斜边就是阴影部分的边长,所以阴影部分的边长一定大于3cm。
师:那10是怎么来的呢?
生6:用整个正方形的面积减去空白部分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在面对问题时选择了“逃避”(全班学生忍俊不禁),当然,这种逃避是智慧的逃避。其实,“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也是转化的方法之一。
生7:还可以将阴影部分分割成边长是2cm的小正方形和4个直角三角形……
师:这位同学选择了直接面对问题……(两种方法过后,还有一位学生举起了手,听课教师感到奇怪:“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8:我的这种方法不是用转化的方法,而是用勾股定理来想的,即12+32=10。(大家恍然大悟,教师就此简单介绍勾股定理)
……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上述教学中,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营造了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有学生仍然用数的方法求图形的周长,对于这种看似比较“笨”的方法,教师没有简单进行评价“这种方法也对,但是很麻烦”,而是换个角度看问题,认为数有时比较可靠,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获得受到肯定的满足。在解决阴影部分面积的问题时,教师幽默的引导与赞扬,更让课堂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精彩而独特的智慧之花。在这样一位亲切的教师面前,学生怎能不开启心智、不畅所欲言?就像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把孩子当作‘孩子看待,首先是要把孩子当作‘人看待。我们要承认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有自尊心的活生生的人,要懂得尊重学生,要懂得师生之间完全是一种正常的、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只有在民主的课堂中,才能满足师生间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这样的课堂也就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学生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的内驱力。
二、开放的课堂,精彩纷呈
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一群儿童,他们带着自己的认知、经验、思考、灵感、兴趣等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所以教学是依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展开的。在这样的理念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是学生实践体验、理解、创造的天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独特见解的发挥,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研究问题,充分肯定他们通往目标的不同途径。学生拥有了个性发展的时空,课堂就会焕发出创新的活力。
片断2:学习■+■+■+■
师:先观察加数有什么样的特点,然后独立完成。(学生完成后汇报,用的是通分的方法)
师:你们对此满足吗?如果是这样一道题(出示■+■+■+■+■+■),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呢?(学生思考)
生1:可以画图,用图形表示……(师欣喜不已,这就是书本中所介绍的方法)
师:好,我们就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题。
……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2: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1-■+■-■+■-■+■-■=1-■=■。
师(意外的):这是将每个加数都拆成一个减法算式进行计算的方法,比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得更加直接,想得真好!我们就将它称之为“拆数法”吧。
生3(迫不及待地):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1-■=■。
师(喜形于色):这是先借■,将原来的算式凑成整数1,然后再从1中去掉■。这种方法简单易懂,我们可以称之为——
生4:借还法。
师:好,就称之为“借还法”。
……
开放的课堂是心灵交流的场所,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殿堂。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展示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都可以自主发表自己的观点,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如在上述教学片断中,从教师提出“你们对此满足吗”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开始,学生的思维之窗已被打开,教师更为学生思维之花的绽开留足了时间。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下,学生顺利地学习了书本中介绍“数形结合”的转化方法。如果上课教师仅仅满足于此,我想也就不会有后面的精彩了。有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或“你还有其他想法吗”,或许意外的收获就会不期而至。
“教是为了不教。”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已成为当务之急。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它是师生对话交流、共同成长的历程。随着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学生的灵感和质疑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这恰恰会成为整节课教学的亮点,正像布鲁姆所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我们呼唤开放、真实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的课堂。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近的旅程,随时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新,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乐园。
(责编 杜 华)endprint
课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阵地,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成长的生命、发展的主体,只有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为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
曾参加过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其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撷取其中两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同感受学生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自由挥洒、个性发展的过程。
一、民主的课堂,和谐愉悦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基础。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教得热情高涨,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师生之间能够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的和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所以追求民主的课堂,教师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不同的思维水平,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前进、共同发展。
片断1:教学例题后的一组练习题
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
■
周长是( )cm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cm2
此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两道题学生都出现了两种答案,于是进行板书:第(1)题,答案是10和12;第(2)题,答案是9和10。
师:第(1)题的12是怎么想的?
生1:通过平移,把原图转化成一个边长是3cm的正方形,所以图形的周长是3×4=12(cm)。
师: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2:我是数出来的。
师:对此你有什么评价?
……
师: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数有时是比较可靠的。(紧接着对于出现答案10的原因予以分析)
师:第(2)题中的9,你知道是怎样来的吗?
生3:把阴影部分看成是边长为3cm的正方形。
生4:可以把阴影部分旋转,边长应该会大于三格的长度。
生5:可以看空白部分的直角三角形,斜边就是阴影部分的边长,所以阴影部分的边长一定大于3cm。
师:那10是怎么来的呢?
生6:用整个正方形的面积减去空白部分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在面对问题时选择了“逃避”(全班学生忍俊不禁),当然,这种逃避是智慧的逃避。其实,“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也是转化的方法之一。
生7:还可以将阴影部分分割成边长是2cm的小正方形和4个直角三角形……
师:这位同学选择了直接面对问题……(两种方法过后,还有一位学生举起了手,听课教师感到奇怪:“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8:我的这种方法不是用转化的方法,而是用勾股定理来想的,即12+32=10。(大家恍然大悟,教师就此简单介绍勾股定理)
……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上述教学中,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营造了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有学生仍然用数的方法求图形的周长,对于这种看似比较“笨”的方法,教师没有简单进行评价“这种方法也对,但是很麻烦”,而是换个角度看问题,认为数有时比较可靠,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获得受到肯定的满足。在解决阴影部分面积的问题时,教师幽默的引导与赞扬,更让课堂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精彩而独特的智慧之花。在这样一位亲切的教师面前,学生怎能不开启心智、不畅所欲言?就像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把孩子当作‘孩子看待,首先是要把孩子当作‘人看待。我们要承认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有自尊心的活生生的人,要懂得尊重学生,要懂得师生之间完全是一种正常的、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只有在民主的课堂中,才能满足师生间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这样的课堂也就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学生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的内驱力。
二、开放的课堂,精彩纷呈
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一群儿童,他们带着自己的认知、经验、思考、灵感、兴趣等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所以教学是依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展开的。在这样的理念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是学生实践体验、理解、创造的天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独特见解的发挥,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研究问题,充分肯定他们通往目标的不同途径。学生拥有了个性发展的时空,课堂就会焕发出创新的活力。
片断2:学习■+■+■+■
师:先观察加数有什么样的特点,然后独立完成。(学生完成后汇报,用的是通分的方法)
师:你们对此满足吗?如果是这样一道题(出示■+■+■+■+■+■),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呢?(学生思考)
生1:可以画图,用图形表示……(师欣喜不已,这就是书本中所介绍的方法)
师:好,我们就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题。
……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2: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1-■+■-■+■-■+■-■=1-■=■。
师(意外的):这是将每个加数都拆成一个减法算式进行计算的方法,比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得更加直接,想得真好!我们就将它称之为“拆数法”吧。
生3(迫不及待地):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1-■=■。
师(喜形于色):这是先借■,将原来的算式凑成整数1,然后再从1中去掉■。这种方法简单易懂,我们可以称之为——
生4:借还法。
师:好,就称之为“借还法”。
……
开放的课堂是心灵交流的场所,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殿堂。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展示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都可以自主发表自己的观点,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如在上述教学片断中,从教师提出“你们对此满足吗”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开始,学生的思维之窗已被打开,教师更为学生思维之花的绽开留足了时间。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下,学生顺利地学习了书本中介绍“数形结合”的转化方法。如果上课教师仅仅满足于此,我想也就不会有后面的精彩了。有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或“你还有其他想法吗”,或许意外的收获就会不期而至。
“教是为了不教。”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已成为当务之急。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它是师生对话交流、共同成长的历程。随着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学生的灵感和质疑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这恰恰会成为整节课教学的亮点,正像布鲁姆所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我们呼唤开放、真实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的课堂。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近的旅程,随时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新,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乐园。
(责编 杜 华)endprint
课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阵地,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成长的生命、发展的主体,只有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为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
曾参加过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其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撷取其中两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同感受学生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自由挥洒、个性发展的过程。
一、民主的课堂,和谐愉悦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基础。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教得热情高涨,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师生之间能够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的和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所以追求民主的课堂,教师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不同的思维水平,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前进、共同发展。
片断1:教学例题后的一组练习题
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
■
周长是( )cm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cm2
此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两道题学生都出现了两种答案,于是进行板书:第(1)题,答案是10和12;第(2)题,答案是9和10。
师:第(1)题的12是怎么想的?
生1:通过平移,把原图转化成一个边长是3cm的正方形,所以图形的周长是3×4=12(cm)。
师: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2:我是数出来的。
师:对此你有什么评价?
……
师: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数有时是比较可靠的。(紧接着对于出现答案10的原因予以分析)
师:第(2)题中的9,你知道是怎样来的吗?
生3:把阴影部分看成是边长为3cm的正方形。
生4:可以把阴影部分旋转,边长应该会大于三格的长度。
生5:可以看空白部分的直角三角形,斜边就是阴影部分的边长,所以阴影部分的边长一定大于3cm。
师:那10是怎么来的呢?
生6:用整个正方形的面积减去空白部分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在面对问题时选择了“逃避”(全班学生忍俊不禁),当然,这种逃避是智慧的逃避。其实,“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也是转化的方法之一。
生7:还可以将阴影部分分割成边长是2cm的小正方形和4个直角三角形……
师:这位同学选择了直接面对问题……(两种方法过后,还有一位学生举起了手,听课教师感到奇怪:“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8:我的这种方法不是用转化的方法,而是用勾股定理来想的,即12+32=10。(大家恍然大悟,教师就此简单介绍勾股定理)
……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上述教学中,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营造了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有学生仍然用数的方法求图形的周长,对于这种看似比较“笨”的方法,教师没有简单进行评价“这种方法也对,但是很麻烦”,而是换个角度看问题,认为数有时比较可靠,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获得受到肯定的满足。在解决阴影部分面积的问题时,教师幽默的引导与赞扬,更让课堂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精彩而独特的智慧之花。在这样一位亲切的教师面前,学生怎能不开启心智、不畅所欲言?就像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把孩子当作‘孩子看待,首先是要把孩子当作‘人看待。我们要承认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有自尊心的活生生的人,要懂得尊重学生,要懂得师生之间完全是一种正常的、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只有在民主的课堂中,才能满足师生间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这样的课堂也就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学生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的内驱力。
二、开放的课堂,精彩纷呈
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一群儿童,他们带着自己的认知、经验、思考、灵感、兴趣等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所以教学是依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展开的。在这样的理念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是学生实践体验、理解、创造的天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独特见解的发挥,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研究问题,充分肯定他们通往目标的不同途径。学生拥有了个性发展的时空,课堂就会焕发出创新的活力。
片断2:学习■+■+■+■
师:先观察加数有什么样的特点,然后独立完成。(学生完成后汇报,用的是通分的方法)
师:你们对此满足吗?如果是这样一道题(出示■+■+■+■+■+■),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呢?(学生思考)
生1:可以画图,用图形表示……(师欣喜不已,这就是书本中所介绍的方法)
师:好,我们就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题。
……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2: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1-■+■-■+■-■+■-■=1-■=■。
师(意外的):这是将每个加数都拆成一个减法算式进行计算的方法,比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得更加直接,想得真好!我们就将它称之为“拆数法”吧。
生3(迫不及待地):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1-■=■。
师(喜形于色):这是先借■,将原来的算式凑成整数1,然后再从1中去掉■。这种方法简单易懂,我们可以称之为——
生4:借还法。
师:好,就称之为“借还法”。
……
开放的课堂是心灵交流的场所,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殿堂。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展示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都可以自主发表自己的观点,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如在上述教学片断中,从教师提出“你们对此满足吗”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开始,学生的思维之窗已被打开,教师更为学生思维之花的绽开留足了时间。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下,学生顺利地学习了书本中介绍“数形结合”的转化方法。如果上课教师仅仅满足于此,我想也就不会有后面的精彩了。有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或“你还有其他想法吗”,或许意外的收获就会不期而至。
“教是为了不教。”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已成为当务之急。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它是师生对话交流、共同成长的历程。随着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学生的灵感和质疑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这恰恰会成为整节课教学的亮点,正像布鲁姆所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我们呼唤开放、真实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的课堂。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近的旅程,随时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新,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乐园。
(责编 杜 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