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在取舍之间

2014-01-21杨富民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道题应用题方程

杨富民

例题: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美术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学生先独立研究。我巡视一周后发现,大部分学生用的是方程法,也有学生除了方程法又想了其他不同的方法。两个方案同时在我头脑中出现:一是先讲方程法,再让学生介绍其他方法,这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既能解决基本方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二是只讲方程法,暂不理其他方法。但是看到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埋头苦干的样子,我决定选择方案二。

“这还是我们学过的分数应用题吗?”

“不是。”

“为什么不是?”

“80%是百分数,所以是百分数应用题。”

“为什么还有同学认为是分数应用题?”

“因为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比如80%可以改写成■。所以还可以看成是分数应用题。”

“其他同学怎么看呢?”

学生统一了意见。

“这么看来百分数应用题也可以看成是分数应用题。那能不能用分数应用题的思路来解决这道题呢?”

“可以。”

“那好,谁来说说,怎样分析这道题,你的解题过程是怎样的?”

……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自觉地找到“关系句”,再找出单位“1”,写出数量关系,并能选择合适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解,最后自觉检验结果。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

接下来我真得对其他方法置之不理?答案是否定的。

“我看到,有很多同学还想到了其他的方法来解这道题,非常好。如果能常常问问自己:解题还有其他方法吗?会使自己变得更聪明。下课后,把你的方法写在纸上交给我,同学之间还可以交流交流、互相学习,到下一节练习课上再一起研究,看看谁掌握的方法最多。”

学生听了都会心地点点头。

紧接着就让学生结合书上的习题开始进行练习。

也许有人要问:“这样的教学不又回到从前,只见围绕例题的教学,何来思维的碰撞?何来创新思维的培养?何来数学兴趣的提高?何来生成的喜悦?”

的确,今天在我的课堂上少了往日交流的热闹,多了一份独立练习的安静。

首先,我所教的学生已经形成了“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能主动寻找不同方法,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少数学生能自觉反思、调整自己的思维。所以在独立研究此题时,才会出现不少学生能自觉地用不同方法解决的现象。

其次,当教完用方程法解题后,已用时近20分钟。此时如果一味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一味地尊重“学生是学习主体”,一味地问“你还有什么方法”……过多地纠缠于此题的其他方法,必定会减少夯实基础的时间。表面上看课堂热热闹闹流淌着智慧,实则是少数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大部分学生在看表演。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课后,学生送上的结果也印证了我的想法。有21位学生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

一是用除法,而不用方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36÷(1+80%)=20(人),20×80%=16(人);

②80%=■,36÷(1+■)=20(人),20×80%=16(人);

③80%=0.8,36÷(1+0.8)=20(人),20×80%=16(人)(想到这种方法的有27人)。

二是转化成“份数”考虑,主要有两种情况:

① 80%=■,4+5=9(份),36÷9=4(人),4×5=20(人),4×4=16(人);

②80+100=180(份),36÷180=0.2(人),0.2×80=16(人),0.2×100=20(人)。

三是转化成“比”来解:

100%︰80%=5︰4,36×■=16(人),36×■=20(人)。

四是转化单位“1”,题中单位“1”是男生人数,而36是指总人数,两者不对应,于是把单位“1”转化成“总人数”,方法如下:

80%+1=180%,80%÷180%=■,1-■=■,36×■=16(人),36×■=20(人)。

五是假设法:

假设男、女一样。36÷(1+1)=18(人),(80%+100%)÷2=90%,(90%-80%)÷90%=■,18-18×■=16(人),18+18×■=20(人)。

如果要在课上让学生说这五大类想法,再尽可能让学生都理解,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而且不一定所有学生都能理解,这样只为了一部分优秀学生而“牺牲一大片”的作法是不可取的。让学生课后思考其他方法,一方面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又保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此次教学,给了我以下启示:

懂得取舍——教学需要“慢”的艺术。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生命启迪生命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首先学生掌握知识需要“慢”。由于家庭遗传、生活经验、学前教育等多种不同,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不尽相同,掌握知识的能力、速度存在很大差异。在我们的教学中必须承认并关注这种差异,为了照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必须放“慢”教学的脚步。部分教师不加取舍,盲目求快的教学方法只会导致部分学生“消化”不良,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其次学生思维形成需要“慢”。“学校的存在总要教学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维的能力。”(贝斯特《教育的荒地》)知识可以传授,思维能力是靠训练提高的,更需要时间的积累。如果在一堂课上,多种思维方法未经过取舍,一下子呈现于学生面前,缩短理解内外的过程,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显然是无益的。教学要“慢”,并不意味着放慢教学的节奏,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学会取舍,以促进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和进步。

学会取舍——教学掌握“适度”的技术。适度,表现为及而不过,恰到好处。教学学会取舍,掌握“适度”技术,是教学回归科学、回归本真的必然要求。要做到“适度”就要学会“取舍”,合理取舍是实施适度教学的关键。“适度”就要提供更多学习内容让学生选择,因为有选择才有发展;适度就要有忍痛割爱的魄力,因为好的教学资源拼凑在一起反而没有优势;适度就要搭建更多平台让学生探索,因为学习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

美国评选的“儿童给成人的忠告”,其中有一句:“我们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放太多的东西。”不要放太多的东西,意味着教学时要学会取舍,学会“慢”的艺术和“适度”的技术。这些,本都是教学规律的一部分,我们需要遵循并付诸实践。

(责编 金 铃)endprint

例题: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美术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学生先独立研究。我巡视一周后发现,大部分学生用的是方程法,也有学生除了方程法又想了其他不同的方法。两个方案同时在我头脑中出现:一是先讲方程法,再让学生介绍其他方法,这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既能解决基本方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二是只讲方程法,暂不理其他方法。但是看到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埋头苦干的样子,我决定选择方案二。

“这还是我们学过的分数应用题吗?”

“不是。”

“为什么不是?”

“80%是百分数,所以是百分数应用题。”

“为什么还有同学认为是分数应用题?”

“因为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比如80%可以改写成■。所以还可以看成是分数应用题。”

“其他同学怎么看呢?”

学生统一了意见。

“这么看来百分数应用题也可以看成是分数应用题。那能不能用分数应用题的思路来解决这道题呢?”

“可以。”

“那好,谁来说说,怎样分析这道题,你的解题过程是怎样的?”

……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自觉地找到“关系句”,再找出单位“1”,写出数量关系,并能选择合适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解,最后自觉检验结果。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

接下来我真得对其他方法置之不理?答案是否定的。

“我看到,有很多同学还想到了其他的方法来解这道题,非常好。如果能常常问问自己:解题还有其他方法吗?会使自己变得更聪明。下课后,把你的方法写在纸上交给我,同学之间还可以交流交流、互相学习,到下一节练习课上再一起研究,看看谁掌握的方法最多。”

学生听了都会心地点点头。

紧接着就让学生结合书上的习题开始进行练习。

也许有人要问:“这样的教学不又回到从前,只见围绕例题的教学,何来思维的碰撞?何来创新思维的培养?何来数学兴趣的提高?何来生成的喜悦?”

的确,今天在我的课堂上少了往日交流的热闹,多了一份独立练习的安静。

首先,我所教的学生已经形成了“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能主动寻找不同方法,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少数学生能自觉反思、调整自己的思维。所以在独立研究此题时,才会出现不少学生能自觉地用不同方法解决的现象。

其次,当教完用方程法解题后,已用时近20分钟。此时如果一味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一味地尊重“学生是学习主体”,一味地问“你还有什么方法”……过多地纠缠于此题的其他方法,必定会减少夯实基础的时间。表面上看课堂热热闹闹流淌着智慧,实则是少数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大部分学生在看表演。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课后,学生送上的结果也印证了我的想法。有21位学生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

一是用除法,而不用方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36÷(1+80%)=20(人),20×80%=16(人);

②80%=■,36÷(1+■)=20(人),20×80%=16(人);

③80%=0.8,36÷(1+0.8)=20(人),20×80%=16(人)(想到这种方法的有27人)。

二是转化成“份数”考虑,主要有两种情况:

① 80%=■,4+5=9(份),36÷9=4(人),4×5=20(人),4×4=16(人);

②80+100=180(份),36÷180=0.2(人),0.2×80=16(人),0.2×100=20(人)。

三是转化成“比”来解:

100%︰80%=5︰4,36×■=16(人),36×■=20(人)。

四是转化单位“1”,题中单位“1”是男生人数,而36是指总人数,两者不对应,于是把单位“1”转化成“总人数”,方法如下:

80%+1=180%,80%÷180%=■,1-■=■,36×■=16(人),36×■=20(人)。

五是假设法:

假设男、女一样。36÷(1+1)=18(人),(80%+100%)÷2=90%,(90%-80%)÷90%=■,18-18×■=16(人),18+18×■=20(人)。

如果要在课上让学生说这五大类想法,再尽可能让学生都理解,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而且不一定所有学生都能理解,这样只为了一部分优秀学生而“牺牲一大片”的作法是不可取的。让学生课后思考其他方法,一方面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又保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此次教学,给了我以下启示:

懂得取舍——教学需要“慢”的艺术。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生命启迪生命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首先学生掌握知识需要“慢”。由于家庭遗传、生活经验、学前教育等多种不同,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不尽相同,掌握知识的能力、速度存在很大差异。在我们的教学中必须承认并关注这种差异,为了照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必须放“慢”教学的脚步。部分教师不加取舍,盲目求快的教学方法只会导致部分学生“消化”不良,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其次学生思维形成需要“慢”。“学校的存在总要教学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维的能力。”(贝斯特《教育的荒地》)知识可以传授,思维能力是靠训练提高的,更需要时间的积累。如果在一堂课上,多种思维方法未经过取舍,一下子呈现于学生面前,缩短理解内外的过程,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显然是无益的。教学要“慢”,并不意味着放慢教学的节奏,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学会取舍,以促进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和进步。

学会取舍——教学掌握“适度”的技术。适度,表现为及而不过,恰到好处。教学学会取舍,掌握“适度”技术,是教学回归科学、回归本真的必然要求。要做到“适度”就要学会“取舍”,合理取舍是实施适度教学的关键。“适度”就要提供更多学习内容让学生选择,因为有选择才有发展;适度就要有忍痛割爱的魄力,因为好的教学资源拼凑在一起反而没有优势;适度就要搭建更多平台让学生探索,因为学习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

美国评选的“儿童给成人的忠告”,其中有一句:“我们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放太多的东西。”不要放太多的东西,意味着教学时要学会取舍,学会“慢”的艺术和“适度”的技术。这些,本都是教学规律的一部分,我们需要遵循并付诸实践。

(责编 金 铃)endprint

例题: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美术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学生先独立研究。我巡视一周后发现,大部分学生用的是方程法,也有学生除了方程法又想了其他不同的方法。两个方案同时在我头脑中出现:一是先讲方程法,再让学生介绍其他方法,这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既能解决基本方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二是只讲方程法,暂不理其他方法。但是看到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埋头苦干的样子,我决定选择方案二。

“这还是我们学过的分数应用题吗?”

“不是。”

“为什么不是?”

“80%是百分数,所以是百分数应用题。”

“为什么还有同学认为是分数应用题?”

“因为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比如80%可以改写成■。所以还可以看成是分数应用题。”

“其他同学怎么看呢?”

学生统一了意见。

“这么看来百分数应用题也可以看成是分数应用题。那能不能用分数应用题的思路来解决这道题呢?”

“可以。”

“那好,谁来说说,怎样分析这道题,你的解题过程是怎样的?”

……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自觉地找到“关系句”,再找出单位“1”,写出数量关系,并能选择合适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解,最后自觉检验结果。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

接下来我真得对其他方法置之不理?答案是否定的。

“我看到,有很多同学还想到了其他的方法来解这道题,非常好。如果能常常问问自己:解题还有其他方法吗?会使自己变得更聪明。下课后,把你的方法写在纸上交给我,同学之间还可以交流交流、互相学习,到下一节练习课上再一起研究,看看谁掌握的方法最多。”

学生听了都会心地点点头。

紧接着就让学生结合书上的习题开始进行练习。

也许有人要问:“这样的教学不又回到从前,只见围绕例题的教学,何来思维的碰撞?何来创新思维的培养?何来数学兴趣的提高?何来生成的喜悦?”

的确,今天在我的课堂上少了往日交流的热闹,多了一份独立练习的安静。

首先,我所教的学生已经形成了“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能主动寻找不同方法,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少数学生能自觉反思、调整自己的思维。所以在独立研究此题时,才会出现不少学生能自觉地用不同方法解决的现象。

其次,当教完用方程法解题后,已用时近20分钟。此时如果一味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一味地尊重“学生是学习主体”,一味地问“你还有什么方法”……过多地纠缠于此题的其他方法,必定会减少夯实基础的时间。表面上看课堂热热闹闹流淌着智慧,实则是少数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大部分学生在看表演。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课后,学生送上的结果也印证了我的想法。有21位学生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

一是用除法,而不用方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36÷(1+80%)=20(人),20×80%=16(人);

②80%=■,36÷(1+■)=20(人),20×80%=16(人);

③80%=0.8,36÷(1+0.8)=20(人),20×80%=16(人)(想到这种方法的有27人)。

二是转化成“份数”考虑,主要有两种情况:

① 80%=■,4+5=9(份),36÷9=4(人),4×5=20(人),4×4=16(人);

②80+100=180(份),36÷180=0.2(人),0.2×80=16(人),0.2×100=20(人)。

三是转化成“比”来解:

100%︰80%=5︰4,36×■=16(人),36×■=20(人)。

四是转化单位“1”,题中单位“1”是男生人数,而36是指总人数,两者不对应,于是把单位“1”转化成“总人数”,方法如下:

80%+1=180%,80%÷180%=■,1-■=■,36×■=16(人),36×■=20(人)。

五是假设法:

假设男、女一样。36÷(1+1)=18(人),(80%+100%)÷2=90%,(90%-80%)÷90%=■,18-18×■=16(人),18+18×■=20(人)。

如果要在课上让学生说这五大类想法,再尽可能让学生都理解,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而且不一定所有学生都能理解,这样只为了一部分优秀学生而“牺牲一大片”的作法是不可取的。让学生课后思考其他方法,一方面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又保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此次教学,给了我以下启示:

懂得取舍——教学需要“慢”的艺术。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生命启迪生命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首先学生掌握知识需要“慢”。由于家庭遗传、生活经验、学前教育等多种不同,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不尽相同,掌握知识的能力、速度存在很大差异。在我们的教学中必须承认并关注这种差异,为了照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必须放“慢”教学的脚步。部分教师不加取舍,盲目求快的教学方法只会导致部分学生“消化”不良,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其次学生思维形成需要“慢”。“学校的存在总要教学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维的能力。”(贝斯特《教育的荒地》)知识可以传授,思维能力是靠训练提高的,更需要时间的积累。如果在一堂课上,多种思维方法未经过取舍,一下子呈现于学生面前,缩短理解内外的过程,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显然是无益的。教学要“慢”,并不意味着放慢教学的节奏,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学会取舍,以促进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和进步。

学会取舍——教学掌握“适度”的技术。适度,表现为及而不过,恰到好处。教学学会取舍,掌握“适度”技术,是教学回归科学、回归本真的必然要求。要做到“适度”就要学会“取舍”,合理取舍是实施适度教学的关键。“适度”就要提供更多学习内容让学生选择,因为有选择才有发展;适度就要有忍痛割爱的魄力,因为好的教学资源拼凑在一起反而没有优势;适度就要搭建更多平台让学生探索,因为学习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

美国评选的“儿童给成人的忠告”,其中有一句:“我们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放太多的东西。”不要放太多的东西,意味着教学时要学会取舍,学会“慢”的艺术和“适度”的技术。这些,本都是教学规律的一部分,我们需要遵循并付诸实践。

(责编 金 铃)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题应用题方程
应用题
方程的再认识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误会
方程(组)的由来
圆的方程
Q博士课堂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