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唱教学中语言艺术的外部表达技巧
2014-01-21季红莉
季红莉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音乐系,郑州 451464)
在歌唱中掌握各种发声技术固然重要,然而缺乏准确表达作品情感的手段、方法,则会给艺术作品的表现力造成很大的局限。如果歌唱艺术失去了情感和语言表达的依托,那么演唱就失去了灵魂。作为一名演唱者,仅仅把字词清晰地发出,同样不能完成歌唱艺术的再创造。歌唱艺术的再创造,最终体现于把曲谱转化为有声的歌唱听觉形态。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需要有对歌词曲谱形态的认识、构思和传达。而有声的歌唱语言的表达技巧,就是这些构思和传达的必不可少的方法。歌唱旋律中的语气、重音、句顿、停连、节奏等,是歌唱语言表达的外部技术手段。善于研究歌唱语言、语调、语气的情感表达规律,运用歌唱语言的声音、语调的色彩、语气的口吻、语势的规格来表达作品的内涵,是每一位歌唱者的必修课。
歌唱音响的轻重强弱体现语调音量的力度变化,歌唱中声音有时轻、弱;有时重、强,这些都源于情感表达的自然需要。没有声音力度的变化,歌唱作品就不能体现情感的内在鲜活性,歌唱语调就会呆板枯燥、平淡无趣。赋于旋律音调的语言,其强弱的伸缩性远远超过了生活中的自然语言。在歌唱语言艺术创作中,所谓的重音,是就乐句而言的。歌词内部的轻唱、重吐称为轻重格式;乐句和乐段的重要句子称为中心乐句。乐句重音是指那些最能体现乐句目的、在歌唱艺术创作中需要着意强调的字或句。它表达了歌唱作品内部歌词或乐句之间的主次关系。在歌唱语言的表达中,“重音”演唱的技巧十分重要,它可以使作品乐句的目的更突出,使逻辑关系更严密,使感情色彩更鲜明。掌握歌唱语调的轻重强弱规律,并结合音乐的表现创造,才能使歌唱锦上添花。
一、字词的轻重强弱
歌唱的乐句由歌词组成,词在多音节的组合中,往往自然产生一种强弱的变化。若按弱、轻(中)、重层次分类,就会有以下规律:双音节词(重—轻、轻—重、重—中);三音节词(中—轻—重、中—重—轻、重—轻—中);四音节词(中—轻—中—重)。
例如歌曲《我像雪花天上来》(徐沛东曲)中:“我像/一朵/雪花/天上来,总想/飘进/你的/情怀。”词的轻重强弱格式为:重—轻/重—/轻—重/重—轻—中,轻—重/重—轻/重—轻/重—中。
按照4/4拍的强、弱、次强、弱的节奏关系,乐曲与歌词的轻重格式基本吻合。但音乐的旋律节奏,根据歌词内容与情感表达的需要,完全可以突破词语的自然轻重的格局,像一拍子(1/4 1/8)就只有强拍没有弱拍。例如歌曲《长鼓敲起来》是一首朝鲜族风格的歌曲,歌曲整体感情基调是欢快、奔放的,强调载歌载舞的朝鲜族音乐风格。在演唱时要注意附点上的强拍,更要细致表现字词间的轻重强弱,如“长”“咚”“敲”“舞”等字音应重读加强口语性,体现语言里的动作性。像“升起来”“流下来”“伴着咚咚鼓声”等要着重加强字词的语调重读,使歌唱与字词之间的语调完美结合,在突出民族文化艺术的审美情趣的同时,又保持了原有的艺术性。
又如作品《清粼粼水来蓝莹莹天》,描写的是解放初期北方农村的姑娘小芹,在村头儿河边等候去县里开会的二黑哥时的心情。作品中说唱性的吟诵感,突出了少女般特有的羞涩语调,展现了作品的特色。如“说上那几句话”“他说是”“二黑哥”等带点字词,要着重口语性的下滑音;像“打鬼子”“站在那讲台前”“大伙儿”等要强调字的重读语调。整首作品表达的是小芹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演唱中要把握含蓄、激动、细致、暗露喜悦的多层次语调色彩。
二、乐句的轻重强弱
乐句的轻重强弱是在歌词轻重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它对思想情感的表达、突出乐句的主要内容起着重要作用。汉语语法中语句的轻重强弱一般有两种格式。
(一)语法性重音
语言表达中轻重音的自然流露源于语句本身。在一句话中常常有若干个意群。如“天上的秋雁哏嘎叫,篱边的秋菊似金锭”这句唱词就有两个意群,即“天上的秋雁哏嘎叫”和“篱边的秋菊似金锭”。其中,“秋雁”“叫”和“秋菊似金锭”应重读,而其他的字词相对要轻唱、轻读。
1.谓语部分应重读。例如“一句话恼得我,火燃双鬓”“半个月亮爬上来,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打天下,坐江山,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谋幸福,送温暖,日夜不忘老百姓的康宁团圆”“水乡的小桥姿态多,石板缝里长藤萝”“三步两桥连水港啊,条条玉带映碧波”。
2.动词、形容词前的状语应重读。例如“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
3.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语应重读。例如“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五谷的芳香飘荡在中国大地上……”“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
4.名词前面的定语应重读。例如“大阪城的石头硬又平啊,西瓜大又甜”“缤纷的山花呀,不要摇落你惜别的泪;挺秀的翠竹……”“憨憨的嫂子,亲亲的嫂子……”
5.疑问词与指示代词应重读。例如“谁给咱砸断锁链?”“不知为了什么?”“你知道你是谁”。
(二)逻辑性重音
为了突出和着重表达某些内容,有意将某些词或短语重读,其余则轻读。这种由调节语言而形成的轻重音对比,称逻辑重音。逻辑轻重音在变化位置的同时可以影响意义的变化。如“他还来吗?”采用不同的语调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语气、语义:
“他还来吗?(本来他说不来的。)”柔而扬,表示询问。
“他还来吗?(没让他来。)”柔而抑,表示疑问。
“他还来吗?(我不让他来,你偏让他来!)”刚而抑,表示责问。
“他还来吗?(他根本不该来。)”刚而扬,表示反问。
由此可见,轻重音位置一经变换,能使一句话产生多种含义,这是由于语言目的性的改变所造成的逻辑意义的变化。“重音”技巧的意义深刻,任何语句中的重音都有逻辑关系。
三、乐句的比喻性重音
通过比喻增强比与被比对象之间的逻辑强调,突出所表现对象的形象性、真切感,从而丰富联想的生动效果,以提高艺术的感染力。例如“恨是高山愁似海,路断星灭我等待”(《白毛女》)、“妹是初开花一朵,好比那东山出阳坡”(《山西牧歌》)、“姐儿巧打扮哪啊,去把戏来观,模样长的哟塞如天仙……青丝如墨染哪啊,眉毛长又弯……樱桃那个小口哇啊,玉米银牙生,唇上的胭脂一点红……”(《小看戏》)、“幺妹好像霞一朵,阿哥好像山一座……”(《峡江情歌》)。
例句中的“好比”“塞”“似”“如”“是”等,这些连接词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形态性质进行比喻,突出了形象,深化了感情。吟诵或演唱时要把握好对象与喻体逻辑承接的重音关系。其他附加的修饰性乐句成分,要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决定强弱力度、拖腔疾驰,以突出主要成分为前提。
为了鲜明生动地突出形象,比喻、比拟可以综合运用,抽象的概念赋予形象的比拟,反复引申,咏唱时前后逻辑关联的词需着重强调,才能显示形象的内涵。
四、乐句的对比性重音
通过对比突出语意内涵,深化情感的表现,使所比的事物、情景更鲜明地显露出来,从而使形象更具感人的力量。例如“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以“来”与“去”的对比,揭示短暂易逝去的梦;“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我不知道哪一个更圆,哪一个更高……”以“天上”“水中”“太阳”“月亮”的不同概念对比,道出生活中的疑惑。演唱时要着意强调对比性质的字词。
五、乐句的并列性强调
具有同等重要的词或语句,属于并列性质的成分,应给予同样的强调,集中显示所要表示的含义,增强语势,突出语调的表现力。例如“青油油的青菜,更是逗人爱,青菜、白菜、韭菜、菠菜……哎呀七呀,哎呀八呀……”遵义民歌《摘菜调》通过突出强调多种蔬菜的菜名词组,明快地表达了收获的喜悦情感。再如“这被暴风雨所击打的土地……这无止境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啊,和那来自林间温柔的黎明……”《我爱这土地》这首深沉忧愤与苦恋难舍交织的表达对祖国母亲之爱的歌曲,以歌唱的悠长的旋律线条,反复多个乐句,强调着诗人深邃的情感。一浪高过一浪的心潮起伏,令人潸然泪下。天与地,风与雨,愤怒激荡的河流与起伏的心绪,强调映衬了诗人思想灵魂深处的悲愤。
六、乐句的反复性强调
为展现某种形象或思想,加重语气之间的情态,渲染气氛的同时制造高潮,往往运用句子和词语之间的重复来起强调作用。例如“娘呀娘呀白发亲娘,娘呀娘呀白发亲娘”,“娘呀”在相同旋律下的连续反复,使远离母亲的儿女不能为母分忧的内疚之情在此得到充分的宣泄。演唱时体会语气的对比,避免整个乐句处于一种力度,从而突出语句的抒情作用。
《高天上流云》(刘青曲)歌词立意新颖、想像奇特,乐曲采用民间音调,音乐线条起伏跌宕,由两个乐段构成(单二部),富于歌唱美感和深刻的思想哲理。A段在起、承、转、合的悠扬旋律结构中,讲述着质朴真诚的人际关爱,如“莫道风尘苦,独木难成林,一人栽下一棵苗,沙漠也能披绿荫。莫怨人情冷,将心来比心,一人添上一根柴,顽石也能炼成金”;B段洒脱、奔放的旋律,唱响了当今社会人文关爱的主题。这一主题在反复的咏唱中渲染、深化了作品精神,同时也感召着听者。
把握逻辑性关联的强调还有一些,如呼应性强调、递进性强调等。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把握好词语或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承上启下,准备表达作品的内容与意义。
可以看出,轻重强弱是增强语调表情性的重要手段,要在掌握以上主要字、词、语句的轻重强弱基本规律的同时,掌握表现技巧。一般来说,在曲谱中有明显音区对比或重音表情记号的词句,在演唱中进行强处理以增强音势。语调之中的轻重强弱变化不只表现在字、词、语句之中,每一首歌曲的整个轻重强弱的力度变化处理,演唱时要有通篇的布局,这一点可以从曲谱的强弱记号中得到提示。需要注意的是强弱的力度变化,有时并非是跳进的。因此,尤其要掌握渐强与渐弱的力度变化层次与对比,使旋律线发展变化均匀适度、和谐自然。有些歌曲的旋律几乎每个乐节之间都处在“渐强—渐弱”或“渐弱—渐强”的起伏之中。如《我亲爱的》A段起始就有弱音“p”出现,声音力度的控制在这一段应是含蓄的。B段演唱时必须处理好渐强、渐弱的衔接与过渡的变化,要注意的是渐强或渐弱,而不是突然强或突然弱。A段两处柔和的椅音,似忧郁的心在颤抖,这些强弱的声音变化必须用气息和共鸣的调节来完成。因此,呼吸的支持要均匀,做到“强而不炸、弱而不虚”。同时语句中字、词的局部强弱要服从整首歌曲的整体强弱布局,既要突出语调的抒情性,又要表现出语调的音乐性。这样,才能在轻重强弱的处理上产生圆满的效果。演唱时要把握各种逐渐上行或下行的层次,既不能忽高忽低,也不能无高无低,要具备渐高、渐低的控制力。如“低腔厚重、高腔柔过”,所谓“厚重”“柔过”,是指呼吸强弱的控制,说明声音的轻重与高低要配合得当,做到“低音不虚、高音不扯”。忌有声无音,似叫喊或声嘶力竭。因此,低腔“宜厚、宜展、宜沉”,这样才能达到音色虽不明亮,而字却清晰到位。总而言之,高低错落,抑扬有致,才能加强语调之间的表现力,从而切实丰富旋律音调的审美效果。
参考文献:
[1]姜昆,戴洪森.中国曲艺概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赵铮,赵抱衡.赵铮河南坠子艺术[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
[3]骆正.中国京剧二十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田志平.戏曲舞台形态[M].郑州: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5]胥昌秀,季红莉.歌唱语言艺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