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态度改变理论对职校生职业态度转变的启示

2014-01-17邓芳芳

青年文学家 2014年5期
关键词:职校生启示

摘 要:职业院校学生(以下简称“职校生”)的职业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职业生涯,然而当今职校生的职业态度却存在着认知偏颇、情感淡漠、行为意向消极等问题。通过借鉴态度转变理论,分析了影响职业态度的四个因素: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并得出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态度改变理论;职校生;职业态度;启示

作者简介:邓芳芳(1989-),女,江西吉安人,硕士,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2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对用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不断提出新的标准,除了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之外,还对聘用者的职业态度提出了高要求。

一、职校学生职业态度存在的问题

职业态度是人们对其所从事的职业所持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它是认知评价、情感反应和行为意向相互作用而成的。职业态度包括职业精神、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倾向等。而现在很多职校生的职业态度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一)职业认知偏误。职业院校的学生大体上都处于青少年期,这个时期的学生除了生理上的快速变化,心理上也有其独特性——认知片面化。虽然青少年对事物的解释有自己的想法,但看问题往往过于片面。简而言之,职校生易出现自我认识偏颇和缺乏对自身特点、自我追求、自我发展的认识。而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价值观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人们对职业的态度也发生了质的转变。职业不仅可以满足个人最低级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更是实现自我尊重和自我价值的有效手段,而职校生还不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缺乏对职业的正确认识,职业的忠诚度和责任心也都不高。

(二)职业情感淡漠。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低级层次的生理需要基本都满足了,一定时期内,职校生没有衣食之忧,对物质追求的欲望并不强。同时,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不科学的教育观念,如“要多赚钱”,“要当劳心者”,“不努力,以后只能做下层”等等,忽视了对精神追求的引导。而且,大部分职校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溺爱中成长,长大后独立性差、责任心不强、团队意识薄弱。再加上学校往往更重视看得见的硬文化建设忽视隐形的软文化建设,培养出来的学生意志力、责任心、敬业感等职业道德较弱。进入工作岗位后,这些学生更习惯依赖别人,对职业活动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对企业、职业的情感淡漠。

(三)职业行为意向消极。参加工作实践或实习时,职校生的职业行为意向比较消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校生开始时从事技术工作和车间劳动,不少学生和家长认为这种蓝领职工低人一等,加上主观的就业愿景过高,所以很多职校生暂时不想就业。二是职校生对蓝领职业失去信心,在职业岗位上,不认真学习专业技术、不认同企业文化、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又不主动调适,消极待岗。三是职校生学艺不精,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在一定时期内频繁换岗,反复就业。四是职校生迫于就业困难的压力,会有“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但上岗之后工作消极被动,缺乏职业信仰和对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

二、态度改变理论的概述

针对态度在一定时期内不易改变的说法,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家霍夫兰德(C.Hovland)认为只要方法使用得当,改变态度是可行的。经过探讨和深入研究,霍夫兰德于1959年提出态度改变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了态度改变——说服模型(见图1)。

图1 霍夫兰德:“态度改变——说服模型”图

上图中,影响态度改变的有四个因素:说服者、信息、情景、说服对象。在态度改变过程中,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任何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态度改变的效果。说服者除了要增强自己的专业性、可信性、吸引力、人格特征等影响力和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还要熟练掌握需传达信息的理智性、差异性、情绪性和新颖性。同时,合理利用周围的情景,在恰当的时间、地点,利用有利的条件,分散说服对象的注意力,再反复强化信息,使其非常熟悉。传达信息者最终的目的就是让说服对象改变已有的态度。所以,最重要的就是了解说服对象的价值观、人格特征和原有的态度。当接受到的信息与原有的态度产生矛盾时,就会弱化其心理免疫力,导致心理紧张,信息抵制力下降。此时,个体的一致性机制开始运行,要么改变态度,要么贬低信息来源、故意扭曲说服信息或对信息加以拒绝掩盖[2]。

三、对职校生职业态度转变的启示

说服者、信息、说服对象、情景也就是职业教育中的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职业态度转变是由这四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实现个体职业态度转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加强修养,树立教育者自身权威

职校教育者作为改变职校生职业态度的主要群体,是教育信息的传达者。教育者更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权威。而权威来源于教育者处事的理智性、公正性和在教育领域的学识、资历。所以,教育者首先要全面学习,有的放矢。权威的教育者不但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心理学、沟通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其次,教育者要有高尚的品格和敬业精神。品德高尚的教育者即使不教育学生,其感召力也会促使学生改变职业态度。要形成高尚的品格,教育者除了要用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引导自己,更应培养职业信念和职业情操。最后,教育者还要与时俱进,加强专业学习。教育者原有的教育观念也要与时俱进,了解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心理变化,才会受学生喜爱、拥戴。学识渊博的教育者在学生心里就是“真理”代言人[3]。

(二)精选信息,易化职业态度转变过程

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选擇的沟通信息若是高质量的,那么它们就能引起学生满足的感受,使他们激动、感兴趣、思想集中、开心、兴奋。”[4]将职业态度改变的教育内容进行筛选,剔除一些负面的信息,给教育对象呈现一个“纯净”的教育环境,进行正面教育知识的传授。但这样会让教育对象觉得教育内容不真实,造成教育对象的抵触心理。教育的目的在于指导教育对象来应对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价值冲突。因此在开放的环境中,教育者要对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进行引导,使教育对象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提高教育对象面对现实价值冲突时的应对能力,从而更有助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方更好的理解和交流,易化职校生职业态度转变过程。

(三)转换角色,发挥职校生的主体作用

对转变职业态度效果最大的方式是教育对象发挥主体作用,把被动接受转变为自我主导。处于青少年期的职校生有主体意识,但认知矛盾,看问题片面化,排斥他人意见。所以,要改变职校生职业态度,首先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其主动发现正确的职业态度,转变原有的职业态度。例如,学生认为工作过程中可以谋取私利,教师要转变这种职业态度,可以让他扮演执法人员的角色。使其在角色扮演中处在另一种角度去看过去的自己,从而变原有态度,达到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的目的。其次,重视职校生的职业需要,需要是产生行为活动的动力。教育者要了解职校生的职业需求,可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访问,然后进行处理分析并查阅相关资料。教育者需将他们的职业需求与职业态度相联系,用职业需求引导职业态度转变。

(四)优化环境,营造积极的教育氛围

环境和人之间相互作用,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学生态度的变化。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有利于实现教育对象的态度改变转变。首先,优化社会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各种唯利是图的牟利观念肆意横行。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市场价值观混乱。所以,首先政府要加大立法,严肃执法,大力打击黑暗势力和惩治腐败份子。同时,社会媒体也要大力宣传积极的文化、舆论。再次,優化校园环境。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校园文化环境直接关系到职校生的职业态度形成。学校可组织开展一些积极的主题班会和下企业实践活动[5]。最后,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学校和社会无法比拟的。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从小就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性和科学的职业态度。所以,家长不但要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观念是否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还要与孩子建立密切的关系,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参考文献:

[1]曹荣..试论中等职校学生职业态度的养成教育[J].中等职业教育,2012(26):19-20.

[2]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3-114.

[3]冯桂梅.态度改变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D].吉林:吉林大学,2007:8-10.

[4]弗·鲍良克.教学论[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86-87.

[5]刘淼.“态度理论”视域下的中学生思想转变问题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2:30-32.

猜你喜欢

职校生启示
浅谈心理剧提升职校生生命能量的妙用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网络信息化下的高职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提升职校生学习效率研究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