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孟定傣族马鹿舞
2014-01-17罗玲芝
摘 要:云南耿马自治县孟定镇傣族群众盛行跳的一种民间舞蹈马鹿舞,傣语称“嘎朵”,是傣族人民的灵魂。本文从马鹿舞的文化起源,生存发展环境,马鹿舞特点及其道具制作以及马鹿舞的传承和保护四个方面着手,阐述了马鹿舞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和保护传承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孟定;傣族;马鹿舞
作者简介:罗玲芝(1982-),女,彝族,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讲师。云南大学人文学院2007级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02
马鹿舞,傣语称“嘎朵”,是云南耿马自治县孟定镇傣族群众盛行跳的一种民间舞蹈,也是耿马孟定特有的舞种,每年傣族泼水节、开门节等重大节庆都要跳马鹿舞。曾先后参加省市艺术节汇演,受到省内外观众一致好评。
孟定傣族的马鹿舞是傣族人民的灵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特点,马鹿舞所有的文化内涵非常的深刻,而且是傣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马鹿舞的传承发展和保护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孟定傣族马鹿舞文化起源
马鹿舞,傣语称“嘎朵”,是云南耿马自治县孟定镇傣族群众盛行跳的一种民间舞蹈,也是耿马孟定特有的舞种,每年傣族泼水节、开门节等重大节庆都要跳马鹿舞。孟定镇是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的一个镇,“孟定”是傣语地名,直译为“会弹琴的坝子”。孟定坝子无愧于人们对它的称赞,以丰富的物产养育了一代代各族人民。而各族人民则以团结和睦,勤劳善良、能歌善舞的优良品行来回报这块养育自己的土地。马鹿舞就是居住在这里的傣族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一种民间拟兽舞。
孟定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对佛保持着最虔诚的感情。正是因为这样的虔诚,佛教礼仪文化也渐渐渗透在傣族人民的生活之中。马鹿舞起源于明朝孟定土司府统治时期。它的起源和傣族人民所信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很深的渊源。在南传上座部佛教所记载的佛经故事中记载:佛祖释迦摩尼下凡与信徒们一同欢度开门节,人间所有的人、神和动物都前往朝拜。为了迎接佛祖的到来,大家纷纷出谋划策,最后建议选一些非常有特点的动物来为佛祖表演增加气氛。活泼可爱的马鹿,因为它独特的舞姿被选中了,而且还得到了佛祖释迦摩尼的大力赞赏。正在表演的时候,傣族的先祖“幕瑟”刚好路过,就被马鹿非常有趣的表演深深吸引,回到村子以后,“幕瑟”根据当时的记忆,模仿出马鹿的舞步,并且亲自制作了形似马鹿的道具加入舞蹈,还邀请了村里的同伴一起为大家表演,他们的表演得到人们的喜爱,然后纷纷效仿推崇。从此,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孟定傣族人民,就把“马鹿”当作是通神之物、吉祥之物和象征着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的精灵,只要是喜庆的节日或者重大的庆典活动,都要跳起马鹿舞来祈福。马鹿舞在孟定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正因如此,马鹿舞被列到了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中去。
二、孟定傣族马鹿舞的生存发展环境介绍
孟定傣语译意“会弹琴的坝子”,是云南省除西双版纳、德宏之外主要傣乡之一,是临沧市最大的坝子。孟定地处云南省西南部,是耿马县所辖的一个副县级镇,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国土面积1100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98平方公里,中缅国境线长47.35公里,地形东北至西南走向,地势中间低两侧高,最高海拔2973米,最低海拔450米。孟定镇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长、终年无霜,年均气温21.7℃;年平均降雨量为1600毫米。距昆明730公里,距临沧机场212公里,从孟定清水河口岸到缅北重镇户板、滚弄分别为巧公里和24公里,到缅北重要商品集散地腊戌160公里,到缅甸仰光1162公里,是云南省通往缅甸的重要门户和陆上捷径,是中國—东盟自由贸易的桥头堡,“昆(昆明)—孟(孟定)大通道”建设正在省政府论证之中。
孟定素有“黄金口岸”之称,是连接东南亚和南亚大陆的枢纽1992年升格为国家二类开放口岸,200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国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同年被省建设厅列为省级重点小城镇,是省政府确认为旅游小镇建设之一,对外贸易额最高达5亿多元。
孟定辖23个村民委员会,275个村民小组,驻有一个国营农场,总人口10万人(含农场、流动人口),镇内聚居傣、汉、低、景颇、德昂等23个民族。境内盛产优质稻米、大豆、橡胶、胡椒、咖啡、一西瓜和水产品等,以袖木、铁力木、轻木为代表的热带珍稀植物品种繁多,是云南省橡胶主产区和瓜果蔬菜基地。也正是因为这样比较好的自然环境,让生活在这里的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信徒们有了相对充足的物质基础来应对每年比较繁琐的佛事活动。
三、孟定马鹿舞的特点和道具制作
孟定气候温润,山清水秀、物产丰富,过去还是野生动物的乐园,那时山林中随处可见马鹿的身影。佛经故事和马鹿活泼的习性启迪了民间艺人们的创作灵感,将马鹿的打闹、嬉戏的动作模仿出来,配上用竹篾和颜色鲜艳的绒布制成的道具,和着傣族传统乐器象脚鼓、排铓、镲等乐器奏出的节奏,在一片开阔的平地上尽情地欢跳,展示了傣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马鹿舞多流传于民间,最集中的区域在孟定的各傣族村寨,其跳法形象生动,蕴含丰富的舞蹈动作,基本动作有“摆头”、“碎步”、“半蹲跳步”等,技巧动作有“腾跳”、“侧翻身”、“前钻身”、“咬花”等。按照舞蹈动作可以分为:1、横搓步跳2、左搓步跳3、右搓步跳4、左退搓步跳5、右退搓步跳6、双腿曲膝跳步向前7、曲膝碾步8、全蹲跳9、回头咬虫10、打滚11、下卧12、吸腿跳13、左右点曲身14、横步走15、左右跨步跳蹲16、跳跪步17、点翻身。
图为正在表演的马鹿舞)
表演马鹿舞时所用到的道具,都是民间艺人手工制作而成。它的制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如今只有当地的傣族老艺人会制作。制作马鹿需要的材料有木料、竹子、棉花、白缎子、彩条、彩线等,制作工具则需要凿子、砍刀、铁锤、木钻、刨、锯等。
第一步:制作龙骨架。龙骨架直接关系到做出的马鹿是否结实牢靠,因此选材很重要。必须选坚硬、有韧性的木材,拿回家晾干后锯成方条,按照所作白象的尺寸下好料,在相应的位置凿上眼或制成榫头,按顺序穿斗在一起,工艺精准细致。
第二步:编制身体。编制马鹿身体的材料是竹子,竹子的选材很关键,老、嫩要合适,太老则脆,太嫩则过软。按习俗,选好竹子后,砍竹子时要避开属牛、兔、羊和月圆的日子。把竹子砍回来劈成竹片,将竹片沿着龙骨架的脊,依次一根根固定好,再按马鹿的胖瘦将这些竹片弯成弧形固定在腹部。在前腿和后腿位置间不编竹片,便于前后两个表演者钻进马鹿腹中表演。
第三步:装饰。装饰的工序有三道:首先是铺纱布,将新纱布裁剪好后,用钉子或胶水牢牢地固定在马鹿架子上;二是铺棉花,将新棉花按1—2厘米的厚度均匀铺在马鹿身上,以使做出的马鹿看上去丰满、匀称;三是用彩色的缎子缝制成马鹿外套套上,用圆珠子、彩丝线等饰品装饰点缀。
四、孟定马鹿舞的传承和保护
艺术源于一定的生活实践和文化背景,又表现和反映这种生活和文化背景,就傣族的民間舞蹈艺术而言,它反映着傣民族的文化心理,表现出了该民族的审美情趣、感情趋向。透过古朴优美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可以窥见傣族温柔、细腻的民族性格和刚柔相济,兼容并蓄,博大深邃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世俗的艺术、其起源与宗教信仰、祭祀仪式等有关。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傣族聚居前,傣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而今傣族地区依然存在两者共存的文化现象。在傣族原始信仰中,孔雀、马鹿、白象曾作为傣民族的图腾物,而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中,它们又是佛教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如今。这些珍禽异兽已演变成为傣民族典型的文化象征符号,象征光明美好、吉祥幸福。以马鹿舞为例,傣家人由于对马鹿的崇拜,在跳马鹿舞前,都要举行庄严而隆重的请马鹿跳舞仪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地民族受到西方文化、中原文化、其他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以前单一的文化格局也逐渐成了多元文化的新格局,马鹿舞在这种大环境中受到了冲击,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人们对马鹿那种如神般的崇拜已逐步淡化,看马鹿舞时的那种虔诚、隆重的场面也渐渐地发生变化。年轻人对跳马鹿舞这种传统舞蹈没有跳迪高、唱流行歌曲那样热忱,即便学跳,也学得不深,没有很好地去钻研、把握马鹿舞蹈精髓。好在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民族文化的重视,马鹿舞这一宝贵的传统艺术资源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专家们的高度关注,已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组织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进一步挖掘、丰富马鹿舞,培养马鹿舞接班人。每逢重大节庆日,都要专门安排跳马鹿舞,马鹿舞又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目前,马鹿舞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是孟定镇芒肯村的赛炳,虽然他年纪已经60多岁,但是还能亲自示范。他不仅能跳,能击鼓伴奏,还能自己制作马鹿舞道具,而且还传授技能,带了一帮年轻的徒弟。在刚刚结束的临沧市首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中,赛炳和他的徒弟们把马鹿舞搬上了舞台,他们所表演的舞蹈《噶朵》获得了大赛的金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给马鹿舞这一原生的傣族舞蹈的传承提供了更好的途径。
(图为马鹿舞省级传承人赛炳教授徒弟动作
马鹿舞是孟定镇傣族傣得支系所独创的舞蹈,记载了傣族舞蹈的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傣族变迁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马鹿舞对于丰富傣族舞蹈语汇。傣族音乐,提炼傣族民族文化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在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孟定,傣族人崇尚万物有灵、追求真善美、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马鹿舞从一个方面体系了傣族人乐观、勤劳、温柔、善良的民族性格,一方面对加强傣族和各个民族的交流,促进民族各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对马鹿舞的挖掘与开发,传承和保护措施上不仅能体现党的民族政策和优越性,而且对发展当地的旅游业,繁荣民族文化资源库都有相当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云南省耿马县志编纂委员会:《耿马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11
[2]临沧市文化局编著:《临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3]临沧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编著:《临沧地区民族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