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托尼?莫里森小说《爱》中爱的缺失的心理分析
2014-01-17李悦
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在美国和世界文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2003年出版的第八部小说《爱》中,她继续关注在父权制、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下生活的黑人女性。小说随以爱为主题,讲述的却是爱的缺失,描述了黑人女性悲惨的命运和生存状况。本文分析了小说中黑人女性生活中种种爱的缺失:母爱的缺失,姐妹情谊的缺失,婚姻中爱的缺失。并以心理学家弗洛姆的心理理论为依据,阐释了这些缺失的爱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爱》;爱的缺失; 弗洛姆 ;心理阐释
作者简介:李悦( 1990 .03.31-),女,辽宁省朝阳市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5-0-01
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她的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曾分别于1988年和1993年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指出,托尼·莫里森的语言如诗歌一般璀璨。她那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诗意特征的小说,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爱》这部作品一经问世,受到了出版界、评论界的极大重视,同时也赢得了众多莫里森忠实读者的追捧。在一个标榜“所有的女人都是白人,所有的黑人都是男人”的社会里,美国黑人女性早期所写的作品不怎么被重视,甚至加以无情地贬低附之尖酸刻薄的讽刺,这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莫里森可以在荆棘丛生的创作道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都源于她多角度的叙述策略与精湛的艺术手法。这篇小说虽以“爱”为主题,却深入探讨了爱的缺失---婚姻关系的破裂,母爱的遗失,姐妹情谊的泯灭。
弗洛姆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他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地监禁。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可能实现。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同时,弗洛姆指出了爱的不同形式:父母对孩子的爱、兄弟之爱、母爱、性爱、自爱以及对上帝的爱。然而,在当今的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种族主义、性别主义的发展已经对爱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爱已经成为一种罕见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虚情假意。
1、母爱的缺失
母爱被认为是最无私、纯粹、伟大的爱。在文学作品中,母爱总是被比作温暖的港湾。
母亲不仅哺育孩子,使其健康茁壮地成长。而且在精神上引导孩子,使其提高自我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通过对非裔美国文学作品中母爱与母亲形象的分析,学者们发现由于黑人女性的特殊社会历史地位,因此对于黑人孩子而言,母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奴隶制社会,黑人男性与女性都要被迫工作,抚养孩子的重任就完全落在了黑人女性的身上。黑人母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关键的作用。正因为母爱对黑人孩子无可替代的地位,母爱的缺失对于黑人孩子来讲无疑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母女关系对女性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然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却导致了母女关系的破裂,母爱的缺失。在莫里森的作品里,她总在关注由于种族主义,父权制而导致的母女关系的破裂。在《爱》中,克里斯汀虽然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长大,却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她5岁时,父亲去世,在父权制的压迫下,母亲梅把女儿交给保姆L看管,自己则全身心地打理家族的产业。对这样小的女孩来说,物质条件的富足无法替代她对父爱与母爱的渴望。由于母爱的缺失,克里斯汀格外珍惜她与希德之间的姐妹情谊,而这又再一次被母亲梅无情地夺走。母爱的缺失造就了克里斯汀的悲剧。
2、姐妹情谊的缺失
由于受到历史和奴隶制的影响,姐妹情谊在女性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黑人女性经常在其女性朋友中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力量。不同于黑人男性喜欢在友情中寻求利益,黑人女性能够在友情中发现另一个自己,并最终实现自我的统一。因此,黑人女性作家都很看重姐妹情谊,莫里森也不例外,她清楚地知道友情对于黑人女性的重要作用。
希德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不仅如此,她的家庭的声誉在当地也很差。她的父母除了钱以外什么也不在乎。尽管出生在完全不同的家庭环境,克里斯汀和希德却成为了最要好的朋友,她们在彼此身上寻找到了温暖,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她把自己的不幸全部归结到希德的身上。在她的心中,是希德背叛了她们的感情。失去自己同伴的支持与关爱,黑人女性的生活就变得异常艰难。
3、婚姻中爱的缺失
在《爱》中,莫里森描绘了黑人夫妻间不幸的婚姻。比尔柯西与希德的婚姻以及克里斯汀与弗鲁特的不幸婚姻,刻画了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在她们婚姻中爱的缺失。
在希德选择嫁给柯西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她悲剧的一生。柯西剥夺了希德作为小女孩本该有的开心快乐。这场婚姻无论出于怎样的动机,都注定是不幸的。希德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受到了沉重的伤害。在这样的父权制社会里,黑人女性被禁锢在缺乏温暖与自由的婚姻中,还要努力去博取施虐者的欢心与喜爱。希德的命运不仅仅受到柯西一个男人的影响。她曾和自己爱的男人克莱尔度过了六天美好的时光,那个男人许诺给她一个美好的未来,却在离开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留下苦苦等待的希德。这个男人让希德对爱情和婚姻仅存的一点幻想破灭了。
克里斯汀是悲剧婚姻的另一受害者,她的第一次婚姻遭遇了丈夫的背叛。在经历了几年艰难的日子后,她遇见了弗鲁特,一个民权运动的领导者。她全心全意地为弗鲁特服务,努力成为他的仆人与助手。克里斯汀爱这个男人胜过爱自己,她把生活所有的中心全部放在了弗鲁特身上。但弗鲁特比克里斯汀小八岁,和其他女人的暧昧不清似乎成了他理所当然的权利。在九年的婚姻中,克里斯汀被无情地抛弃了七次。
总结:
《爱》是莫里森的又一力作,在这部小说中,她继续探讨黑人女性的心理与生活经历。正如标题所表现的那样,这部小说似乎在描写不同的爱,但通读整本小说我们发现,描写的却是黑人中爱的缺失。本文以心理学家弗洛姆的心理理论为依据,关注这部作品中母爱的缺失,姐妹情谊的缺失,和婚姻中爱的缺失,阐释了这些缺失的爱产生的根源。
参考文献:
[1]弗洛姆,《爱的艺术》,刘福堂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胡俊,《非裔美國人探求身份之路:对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3]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