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之人:弗洛姆
2020-11-06杨皓
杨皓
埃里希·弗罗姆(德语:Erich Fromm,1900.03.23—1980.03.18),又译作弗洛姆,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他试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人本主义的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弗洛伊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弗洛姆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
埃里希·弗洛姆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犹太人家庭,为家中独子。1918年弗洛姆进入法兰克福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1919年暑假后,弗洛姆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师承阿尔弗雷德·韦伯(马克斯·韦伯的兄弟)、卡尔·雅斯贝斯和海因里希·李凯尔特,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1925年至1930年间,在柏林精神分析學会接受精神分析训练。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工作。离开哥伦比亚大学后,在1943年他帮助组建华盛顿精神病学学校纽约分校,1945年又组建了William Alanson White 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协会。
1950年,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出任教授,并在那里的医学院建立精神分析部。另一方面,他从1957年到1961年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又从1962年起担任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客座教授。1965年弗洛姆退休,然后在1974年搬到瑞士穆拉尔托。1980年,弗洛姆在80岁生日前五天于家中去世。弗洛姆一生坚持临床实践,出版了一系列著作。
圣经《旧约》中的一系列故事对弗洛姆的一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在弗洛姆童年时代的印象里,羔羊与雄狮和平地相处、宇宙万物完满和谐的美景就一直强烈地吸引着他。他早年对国际主义和建立国家之间的公社制生活很感兴趣,但在上高中时,非理性的和歇斯底里的1914年世界大战,使他产生了剧变。
几乎就在同时,发生了一件对他震动很大的事情:弗洛姆家的一个朋友,一个年轻有魅力的女艺术家,在他年迈的父亲去世后自杀了。他的父亲是个并不可爱的人,而她的最后愿望是和他埋葬在一起。这个女人的死一直在啃啮着弗洛姆:是什么使她如此爱恋着自己的父亲?她的生活是充满乐趣的,而她为何置生活于不顾,竟然选择了死亡?对这些疑问的探求使他走上了心理分析的道路,他开始寻找人类行为背后的动因。
在大学校园中,他开始接触一些与《旧约》中的预言者们相去甚远的思想家,熟读了他们的作品。佛教、马克思、巴霍芬、弗洛伊德等人对他的影响最大。这些人物看上去是如此大相径庭,有些甚至根本对立,但弗洛姆依然试图给他们找到相同的出发点和相同的根基。这是我们很快就要专门谈到的。
弗洛姆教授多年来积极参与和平事业。他是美国一个反核武器和反越战的主要和平组织SANE的发起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他一度加入社会党,后来因认为该党观点保守而退出。在他的工作领域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使心理分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相结合,同时对弗洛伊德理论作出独到的、具有人道主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发展。在他的同行中,很难找到有谁比他对政治问题更加关注的了。弗洛姆教授最富有魅力之处,在于贯穿他的全部思想、言论和行动中的非正统的、不落俗套的观点,这种气质在学者中是不常见的。他的思想永远充满着蓬勃的生机,他拂去时间的尘埃,开通新的生命之路;他抛弃教条,也抛弃自己的固执。在希伯来文中,精神和风是同一个字,正是因为弗洛姆教授是一个学无止境的人,所以无论他的朋友或敌人都无法使他停滞下来。
今天,阅读弗洛姆的著作变得越发流行起来,其中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弗洛姆对爱的阐述。1956年,弗洛姆首次出版了他阐述爱的著作《爱的艺术》,其主要内容是作者通过简洁的语言解释了爱这个深奥的话题,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试图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该书也被誉为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