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直管县”体制下财政转移支付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基于四川省59个改革试点县(市)的实证检验

2014-01-14郑浩生李春梅刘桂花

地方财政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试点县财力四川省

郑浩生李春梅刘桂花

(1.四川省区域和国别重点研究基地美国研究中心,成都 610031;

2.西南交通大学,成都 610031)

“省直管县”体制下财政转移支付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基于四川省59个改革试点县(市)的实证检验

郑浩生1,2李春梅1,2刘桂花2

(1.四川省区域和国别重点研究基地美国研究中心,成都 610031;

2.西南交通大学,成都 610031)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省以下财政体制的重大变革。文章利用2000年—2009年四川省59个“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县(市)的社会经济数据,就“省直管县”改革及转移支付细分项目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那些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县级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都显著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增长;研究还发现,“省直管县”改革对试点县(市)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效应。本文的实证结果为我国全面推行“省直管县”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证据。

省直管县 专项转移 支付财力性 转移支付 县域经济增长

一、引言

更好地发展地区经济是我国政府间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2000年以来,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破解基层财政困境,更好地盘活和发展县域经济,我国各省(区)先后进行了“省直管县”改革试点。截止到2010年末,全国已有20多个省共超过1000个县推行了“省直管县”改革试点。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区试行省直管县体制”;而早在2006年,《国家第十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2009年,国家财政部出台的《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提出“2012年底前,力争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省以下财政体制的重大变革,这项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减少地方财政管理层级,使上级转移支付及时到位,以促进县级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1994年以来,中央政府启动了规模庞大的财政转移支付,1995年到2006年间,上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补助从2932.37亿元增长到14913.42亿元,年均增长率11.6%①这里的转移支付总额是除去各项上解后的部分。数据是通过《全国地市县财政统计资料》(1996—2007)整理计算得出的。,财政转移支付已成为我国县级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其补助规模对于缓解县级政府财政困难和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在各地进行试点推行,关于这项制度创新的经济绩效问题也成为了学术界讨论的焦点。贾康和白景明(2002)、傅光明(2006)、杨志勇(2009)都认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增强了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的支持力度,提高了县级财政地位,从而充分调动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张占斌(2009)对湖北省的调研发现,实施“省直管县”改革对地方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该省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大提高;相关实证研究也证实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有助于提升县域经济增长(才国伟和黄亮雄,2010;叶子荣和郑浩生,2013)。然而,作为我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财政转移支付究竟对改革试点地区产生怎样的经济绩效?现有研究还很少对此进行专门探讨,更是缺乏对转移支付细分项目与县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鉴于此,本文利用2000年—2009年四川省59个试点县(市)的面板数据,将“省直管县”改革和财政转移支付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就“省直管县”改革及财政转移支付细分项目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以期全面认识“省直管县”改革以及转移支付制度的经济绩效,为下一步的全面改革和政策完善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余下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介绍采用的数据、变量、计量模型和方法;第三部分是计量结果与分析;最后是简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集合选择地处我国西部地区的四川省59个“省直管县”试点县(市),观测时间为2000年—2009年10年面板数据,观测点共590个。本实证研究中各年度县级财政收入和转移支付的数据来源于国家财政部预算司和国库司编写的1999年—2009年《全国地市县财政统计资料》①该数据库2002年以前由财政部预算司编写,2002年—2006年由财政部预算司和国库司编写,2006年以后由财政部国库司编写。截止至2009年是本文目前所获得的最新数据。;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编撰的1999年—2009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各年度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来源于1999年—2009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各年度“省直管县”改革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四川省政府文件。

(二)变量选择

人均GDP实际水平是本文考察的被解释变量,为了得到实际值,这一数据采用GPI指数进行平减,以剔除价格变化的影响。人均税收返还、人均专项转移支付、人均财力性转移支付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了真实地反映县(市)得到的“净”转移支付,此部分是除去各项上解后的那部分。本文的另一个重要解释变量是“省直管县”改革政策虚拟变量②四川省前后分两批把59个县(市)纳入“省直管县”改革试点范围:2007年有27个县(市)进入试点;2009年增加了32个试点县(市)。:即某县(市)区实行“省直管县”改革当年以及改革后各年取值为1,改革前则取值为0。

基于已有研究,本文还控制了可能影响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投资率可视为人均资本增长率的近似替代,会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要素构成约束,这一指标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进行度量;地方财政收入比率用于捕捉地方财政依存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采用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进行度量;由于地区间自身的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因此,城市化水平和人口规模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我们分别用农村人口比和总人口数进行度量。本文涉及的所有变量的定义详见表1。

(三)计量模型

基于前文分析,构建如下面板数据估计模型:

上式中,i表示县区,t表示年份,ε为误差项。考虑到财政预算编制与执行之间存在时间差,可能造成财政转移支付的滞后效应,这里的转移支付数据均采用滞后一期进行考察。

在静态面板数据回归分析中,主要有混合回归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为了保证估计结果的稳健性以更好地检验各解释变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分别采用此三种模型进行估计。在确立使用那种估计模型之前,首先采用F检验判别模型是否存在个体固定效应,进而通过Hausman检验判别采取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三、计量结果与分析

表2是面板数据估计模型的回归结果,受于文章篇幅所限,我们在估计结果中只报告根据Hausman检验后最适合的回归模型。

从表2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税收返还、专项转移支付和财力性转移支付都显著促进了“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县(市)的经济增长。从表2前三个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人均税收返还、专项转移支付和财力性转移支付每增长1万元,将分别使得试点县(市)人均GDP增加0.1306万元、0.1740万元和0.1153万元,这表明在那些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县(市),由于上级补助与县级财政实现了对接,转移支付对县域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观察转移支付的细分项目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我们把三类转移支付项目同时放入方程进行回归(见表2第四个回归),结果发现,专项转移支付和财力性转移支付与县域经济增长仍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而税收返还的作用则变得不再明显。这一结果恰好印证了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地方经济影响的变化。随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发挥转移支付制度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积极的作用”以来,转移支付在资金分配结构上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税收返还在总量转移支付中的比例逐年缩小,专项转移支付和财力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则逐年扩大。图1是四川省59个改革试点县(市)转移支付比重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税收返还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专项转移支付和财力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则逐年上升,分别从2000年的1.28亿元和1.93亿元增长到了2009年的56.55亿元和30.73亿元,2009年,两项补助合计占到了转移支付总额的96.1%。可以判断,随着“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推行,专项转移支付和财力性转移支付将在壮大县级财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表1 变量的定义

图12000年—2009年四川改革试点县各项转移支付的比重

2.“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对试点县(市)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表2中的“省直管县”政策哑变量与人均GDP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后,由于政府间财政管理层次的减少,避免了“市管县”体制下地级市对县级财政资源的挪用和汲取,使得上级对县级的财政结算和转移支付补助能及时到位,增强了县级财政的独立性以及县级政府财政活动的主动性,从而调动了其发展当地经济的积极性,有助于增强县域的经济实力。

控制变量方面,四个回归结果基本保持一致。投资率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投资率越高,地方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这与我国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有关的;地方财政收入比率的回归系数为负,表明地方国民经济财政负担过高会限制当地的消费需求和市场投资,从而不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说明城市化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城市化所带来的资本贡献与迅速膨胀的城市公共开支的效应相互抵消;人口规模的回归系数为正,表明人口规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说明伴随人口增长所带来的“规模效益”对当地的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结论

随着“省直管县”改革在全国各地的逐步推开,这一财政体制变革对试点县(市)的经济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以2000年—2009年四川省59个试点县(市)为分析样本,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就“省直管县”改革及转移支付各细分项目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简要结论:

1.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都显著促进了“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县(市)的经济增长。在“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下,避免了“市管县”体制下地级市对县级财政资源的挪用、使得上级对县的财政结算和转移支付补助能及时到位,增强了县级财政的独立性以及县级政府财政活动的主动性,使得原来“市管县”体制下处于从属地位的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通过各地“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强化以“县”为承接基础,构建“中央—省—县(市)”财政转移支付承接机制,逐步做实县级财政,推动我国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2.“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对试点县(市)的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一实证结果为我国全面推行“省直管县”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证据;同时也预示着在减少行政及财政管理层次和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后,省级政府如何对县级政府进行有效地监管,关系到“省直管县”体制的顺利实行以及地方经济绩效的提升。

〔1〕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J].经济研究,2002(3):3-9.

〔2〕傅光明.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J].财政研究,2006(2):22-25.

〔3〕杨志勇.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从财政的省直管县到重建政府间财政关系[J].财贸经济,2009(4):36-41.

〔4〕张占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实践创新[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

〔5〕才国伟,黄亮雄.政府层级改革的影响因素以及经济绩效研究[J].管理世界,2010(8):73-83.

〔6〕叶子荣,郑浩生.“省直管县”改革的经济绩效实证研究——来自四川省县(市)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天府新论,2013(5):51-54.

【责任编辑:郭艳娇】

F812.7

A

1672-9544(2014)06-0061-04

2013-10-26

郑浩生,博士,美国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财政;李春梅,博士,美国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众参与;刘桂花,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地方政府职能。

本文为四川省区域和国别重点研究基地美国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编号:ARC201300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试点县财力四川省
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来源分解及动态演进
32个“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公布
“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对县级的转移支付规模只能增、不能减”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实施制约及推广
结算财力
结算财力
资讯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