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2013-12-26张燕燕唐柏林
张燕燕 唐柏林
摘 要: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已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并探讨了研究生就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但是已有的研究存在理论探讨不够、原因分析不深入、解决策略不具可行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大学生就业;就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241-03
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肩负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但近年来研究生的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数据显示从2005年开始研究生的就业率开始下降,甚至从2009到2011年三年间研究生的就业率比本科生还要低[1]。这些数据引发了很多学者的争论,有些持赞成的态度,有些持怀疑的态度。通过文献检索,尚未发现关于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文献综述。因此,对研究生就业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我国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现状,深入分析造成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以便为解决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一、研究的总体情况
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关于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文献很多。通过CNKI搜索,在2002年到2012年间,以“主题”为搜索项,以“研究生就业”为搜索词,有3277篇相关研究。通过高级搜索,以“标题”为搜索项,以“研究生就业”为搜索词,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献就有102篇。笔者从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25篇文献,通过对这25篇文献的梳理,发现这些文献主要从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四方面展开研究。
研究视角主要有教育学视角、经济学视角和社会学视角。如陈闻的《试论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等从教育学的视角探讨了研究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策略。《基于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从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探析招生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从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角》等文献分别从经济学视角和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目前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蔡建华的《硕士研究生就业信息能力探析》、张庆玲的《研究生社会资本与研究生就业关系探讨》等从社会学视角探讨了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社会资本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等问题。
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研究法。25篇文献中有19篇采用了定性分析法,如《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探析》《新时期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等,只有《扩招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与就业》、《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问题探析》2篇文献采用了定量研究方法,用教育统计法分析数据资料。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高校扩招、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以前有“皇帝的女儿”之称的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来研究。
(一)研究生就业的现状
通过对2002年至2011年的研究进行梳理,关于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分为两个阶段。从2002年到2004年是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研究者没有把研究的焦点放到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上,更多关心的是如何优化研究生就业,将研究生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如王开业等学者认为:“我国研究生的数量还不算多;研究生就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大中城市;一些研究生在选择职业时只重视地点和收入;企业普遍反映研究生招不进、养不起、留不住。”[2]王宁西认为“研究生从事着本专科生都能从事的工作,甚至一些研究生从事着与所学专业不相干的工作,出现了高才低就和人才高消费现象,而一些地处边远地区急需人才的用人单位又得不到高层次人才。”[3]从2004年到2011年是第二阶段,由于研究生就业形势的变化,研究者逐渐把研究的视点集中到研究生就业难问题上。有研究者从研究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方向三方面来阐述,有学者从纵向和横向来分析研究生是否真正面临就业难。张国友、崔庆五认为就业问题逐渐从本科毕业生转向毕业研究生,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又突现在国人面前,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4][5]。随着全国各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猛扩大,研究生的就业已经由“卖方市场”变为了“买方市场”,研究生已经不再是“有多少要多少”的局面[6]。刘敏、项瑜等学者认为研究生就业率下降,就业质量下降,工作福利待遇降低,就业不平衡加剧[7][8]。还有学者认为:“说研究生就业‘难,是从纵向比较而言的,也就是说,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有着逐年加剧的趋势;从横向比较来看,硕士研究生就业似乎还谈不上难。”[9]
(二)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研究生是由国家统招统分,研究生的数量也比较少,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不突出。在市场经济时代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毕业研究生就业已经打破过去由国家“统招统分”的“拉郎配”模式,实行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也凸显出来。
1.研究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下降
2005 年以前研究生的就业率均在 90%以上,自2006 年以后,研究生的就业压力逐步增大,就业率不断下降[10]。《扩招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与就业》中提到虽然一些大学统计的研究生就业率在9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0%,但这一数字省略了太多的细节,没有反应研究生的就业质量以及研究生就业的现实情况与其预期的吻合程度[11]。
2.研究生供需不平衡
研究生供需不均衡体现在人才质量、类型与市场需求不均衡,学生期望值与市场及社会供给不均衡等。王丹平等认为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毕业生就业去向的选择存在偏差,用人单位薪资标准与研究生期望值存在偏差[12]。刘敏等认为近几年研究生扩招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引起人才供需失衡,经济发展结构与区域不平衡引起人才需求的不平衡,研究生培养模式本身存在缺陷,如专业设置与课程调整等跟不上人才需求的发展[7]。
3.研究生择业观与人才流失问题
研究生择业观存在偏差,外商凭借资金、技术上的优势轻而易举地把众多优秀人才吸引了去[2],发展中国家很难留住优秀的研究生。很多学者发现研究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期望值过高、择业目标短期化、择业趋向功利化的倾向[13]。但也有学者持相反态度,如张国有认为研究生就业问题主要不是学生的就业态度问题而是教学训练方式和专业设置问题[4]。
(三)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
关于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维度来分析,如孙维克从经济、教育及用人单位三个维度分析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王丹平,刘敏等通过内因与外因分析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不管以怎样的维度分析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过快,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研究生招生规模与社会需求不适应,加大了人力资本投资风险[10]。同时,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速度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力需要的一种相对过剩的状态[14]。另外,随着研究生的扩招,旧的培养机制已经培养不出高质量的人才[12];在强调大学规模扩大化、学科综合化的妖魔化情结之下,很多大学在师资和硬件设施不完备的情况下,盲目建立硕士点、博士点,片面追求数量的增加,结果导致培养的研究生质量不断下降[15]。
2.研究生就业市场发育不完善
研究生就业市场是以高校毕业研究生这种高层次人才为对象,运用市场机制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的专门人才市场。王宁西认为我国的毕业研究生就业市场尚处于初创阶段,市场发育不健全,市场运作不规范,需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3]。李海平认为由于劳动就业法制的不完善,目前研究生就业市场发育并不完善。研究生求职过程中某些潜规则的客观存在,造成了个人与职业有效匹配的下降[16]。
3.学校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就业指导工作欠缺
孙维克,陈闻,项瑜等认为我国现有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仍沿用传统的学术型和理论型培养方式,这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匹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学科及专业结构设置多是以学科自身的逻辑发展或者是以学校需要为依据,而不是以现实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为依据[14]。很多学者指出学校的就业能力培养意识淡薄、就业指导体系尚未建立、培养过程缺乏专业实践、就业心理教育缺失,客观上导致了研究生就业难问题[17]。
4.用人单位观念发生改变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很多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观发生了变化。一些用人单位认为研究生的“稀缺性”正在下降,硕士与学士没有完全体现出层次上的差异性,甚至研究生的干劲还没有本科生强[12]从经济利益出发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方面抛弃了“学历至上”“唯学历是用”的观念,而转向 “重经验”“重技能”的用人观。他们认为用同样高的工资养一个研究生,倒不如用低工资养几个优秀的本科生[14]。
5.经济发展不均衡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就业趋向集中化,人才供需失衡也使研究生就业难呈现区域化特征。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对于应届硕士生的需求较大,同时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也大量涌入这些地区,使这些地区呈现一定供过于求的就业难状况[15]。劳动者宁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长期等待,也不愿意轻易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14]。
6.研究生自身存在问题
崔庆五认为一个高素质的毕业研究生仍然可以做“皇帝的女儿”,是不愁找不到工作的[5]。王丹平指出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与研究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很大的关系。研究生择业存在误区,期望值普遍偏高,个人理想主义严重,功利倾向明显。研究生对自身认识不足[12]。卢烨陶,蔡建华,项瑜等也提出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存在偏差。
(四)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造成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解决研究生就业难的对策,通过梳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国家通过制度、政策的建立和完善加强宏观调控
政府应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前提下,采取宏观调控措施,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问题[8]。刘娜等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提出根据经济发展,社会需求适当调整研究生的总体招生规模,适当地补充必要的惩罚制度,预防高校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10]。同时,国家要规范教育市场, 建立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加强学历文凭学位证书的管理[9];改革研究生奖学金制度,为西部、基层、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培养高层次人才,实行国家对毕业研究生的调控,缓解研究生就业区域集中化。
2.学校加强市场意识,优化培养模式,完善教学方式,强化就业指导教育
有些学者认为控制研究生招生规模并非能很好的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改革和导师队伍建设上。
学校应该转变思维,改进规则,不断完善教学方式;遵循市场调节,灵活设置研究生的专业;将就业状况作为研究生专业建设的评价内容;按目标分类培养,增加就业适应性[4]。孙维克认为调整硕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设置,重视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的比重,加强硕士研究生所缺乏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14]。很多学者认为学校应该将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到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并且切实地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还有学者认为学校应该积极发挥导师的作用,完善导师队伍建设,重视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教育,通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3.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真正的知识精英是不会失业的,研究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素质[5],上升到精英层次。还有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研究生为了增大就业概率,降低自己的失业风险,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人力资本存量,并注重社会的广泛需求,增强各种实用技能的培养,以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从而降低失业的风险[15];研究生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有意识地积累和利用社会资本顺利就业[18]。
4.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在《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探析》中提到要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要发展经济,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14]。有些学者提出那些弱势部门或地区,应充分利用国家的倾斜政策发展自己,吸引研究生就业。
三、未来研究的展望
(一)加强研究生就业的理论探讨
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学者们关于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也遵循这一原则,通过观察、分析研究生就业的现实情况,发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将这些对策付诸实施来改善研究生的就业情况。目前的研究更多的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研究生就业难原因及应对缺乏理论分析。今后的研究应努力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抓住研究生就业存在的本质问题,为解决研究生就业难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支撑。
(二)深化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研究
学者对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从国家、学校、学生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对原因的分析不够透彻。很多研究结果孤立的从某一角度考虑研究生就业产生的原因,因而与其他研究结果产生冲突,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应该通过对现实情况的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找出造成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本质原因,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研究生就业难问题。
(三)加强解决问题策略的可行性研究
学者们针对国家、学校及学生提出了很多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策略和办法,对目前研究生就业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探讨策略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但已有的研究提出的策略比较原则空泛,更多的集中在“应该怎么做”,而对“怎么做”缺乏具体探讨,操作性不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在科学的研究生就业理论指导下,加强研究生就业策略的可行性研究,真正为解决研究生就业难问题提供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建,王欢. 就业形势“寒风”中,研究生更喊冷[N].新华每日电讯,2012-10-20.
[2]王开业,刘光惠.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措施[J].教育探索,2002,(10).
[3]王宁西.研究生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
[4]张国有.研究生专业建设应与就业目标联系起来[J].中国高等教育,2004,(20).
[5]崔庆五.研究生眼中的就业难[ 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
[6]张忠生.浅谈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的作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7]刘敏,金冉,徐俊祥.从研究生就业的现状与问题谈全程职前教育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2).
[8]项瑜,吴星,侯宁.新时期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8).
[9]孙百才,赵宏斌.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研究生就业:文凭筛选视角[J].高教探索,2007,(3).
[10]刘娜,宋卓基.从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探析招生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从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11]旷毓君,刘鹏.扩招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与就业[J].求实,2006,(3).
[12]王丹平,张建兵.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问题探析[J].高教探索,2005,(2).
[13]张淑茳,王开业.对研究生就业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1).
[14]孙维克.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探析[ J ].高教论坛,2012,(6).
[15]苗壮,刘益平,张海艮.基于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16]李海平.研究生就业市场壁垒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17]陈闻,梁富一.试论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8]张庆玲,张斌,张宝和.研究生社会资本与研究生就业关系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
(责任编辑:许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