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执政思想之比较

2013-12-26卜燕

学理论·中 2013年11期
关键词:领导集体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

卜燕

摘 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为新时期党如何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时期,比较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执政思想,这无疑对当前我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与时俱进;领导集体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03-02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六十多年的历程中,面对新问题、新情况,坦然面对、成功解决。比较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执政思想,对当前我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几代领导人在不同时期提出的各具特色的执政思想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首先,提出从严治党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非常严肃地向党提出:“必须严重注意干部被资产阶级腐蚀发生严重贪污行为这一事实,注意发现揭露后惩处,并须当作一场大的斗争来处理”[1]。1951年12月,毛泽东果断地发起了反贪污、反浪费和反官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三反”运动。在运动中,我党发现党内和政府机关内的腐败分子大多与不法奸商相勾结,于是在1952年1月又发动了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倒骗国家资财、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三反”与“五反”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次规模浩大的反腐败斗争。通过对腐败分子的严厉打击,中国共产党清除了党内的一批腐败分子,教育了广大党员干部,有效地抵制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党员队伍的侵蚀。提高了党的队伍的凝聚力,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其次,心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多次要求全党同志“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最终目的决定了它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为了服务于人民解放事业。共产党员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人民群众的福利和解放,而不是为别的。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党的一切工作,都是紧紧地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党的每一项任务的提出,每一个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合群众的需要,而不能脱离群众。共产党只有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的思想,自觉地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做好各项工作。毛泽东一生都在为人民谋利益。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就向全党提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因此,强调党在考虑和制定各种政策和策略时都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首先,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执政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消灭贫困,要求执政党迅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生产力发展上来。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不断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党的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设计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最先达到温饱、然后达到小康、第三步达到中等。邓小平主张让一部分有能力的人先富起来,之后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其他还没有富裕起来的人共同致富。在这个富民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在不长的时间里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已经初步实现了小康。

其次,发展才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因素。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优越性就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在国际中,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历史巨变,他们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只能是死路一条”[3]。因此,把握和解决好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发展问题,那么就从根本上实现了人民的愿望,保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从而也就巩固了共产党执政地位,保证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首先,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因此,党必须把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性特点,与不断完善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紧密联系起来,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此增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其次,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要在不断探索执政党的规律性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以此来巩固党执政的合法性,通过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来获取广大人民群众对其执政的支持和认同。对此执政党必须要做到最大限度的考虑和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党的执政全局,而且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全局,最终还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这就是党是否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决定性因素。

最后,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努力实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先进社会主义文化要求,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不断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充分研究当代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增强党的文化整合功能。

(四)以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首先,提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新时代发展要求,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其内涵非常丰富,它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关于对发展这一问题的继承和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坚持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其次,大力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历史方位的变化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新要求。胡锦涛明确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应对严峻挑战、完成历史使命的迫切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

二、几代领导人执政思想的内在一致性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几代领导人执政思想的基本原则。毛泽东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邓小平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江泽民提出了“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思想。虽然,几代领导人所处执政环境不同,提出的执政思想也各具特色。但是,在这些各具特色的思想背后,蕴含着本质相同的内容,都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只不过毛泽东侧重规范共产党人的思想和行动,从思想行动上为执政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供一个规范标准。邓小平着重从解决人民群众实际的生活问题出发,为执政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供了一个目的和任务。而江泽民着重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出发,为执政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供了一个检验标准。胡锦涛则在前几代领导人的基础之上,为共产党在新时期如何科学执政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二)与时俱进的理论质量

由于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客观实际各有不同,因此,理论符合实际就必须与时俱进。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几代领导人正是秉承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质量,根据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特点,根据执政党所处的不同的执政环境,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执政思想。毛泽东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军队对于角色转变的不适应,出现严重脱离群众的问题,提出和强调了“从严治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思想,从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新的执政党和新的政权的拥护,坚定了广大群众走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邓小平针对我国人民极度渴望社会稳定、团结、富强这一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执政思想,紧扣时代的脉搏,在不忽视精神作用的同时,充分强调物质力量的决定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重新树立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江泽民则在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列,正确把握党情、国情、世情的变化,在认真总结前领导人执政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广大人民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食粮完美结合。而胡锦涛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针对党所滋生的脱离群众的倾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着力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思想,使我们党真正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从而更加有效的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通过比较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发展规律、执政规律和党自身发展规律由于执政环境的不同其认识也不尽相同,但几代领导集体都紧紧抓住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质量,在新时期这些无疑都将成为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182-183.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

(责任编辑:许广东)

猜你喜欢

领导集体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摭谈优秀班集体形成的有效途径
领导集体的凝聚力创造机构人事改革的和谐稳定
电视台新闻播音创作空间的拓展探讨
如何建设团结和谐高效的党委领导集体
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 勇做“五型”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