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内注射甲强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
2013-12-23徐青青李耀荣
徐青青,林 枫,李耀荣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佛山 528000)
突发性耳聋是耳科常见急症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且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如不及时治疗致残率很高,已成为严重危害正常人群听力的耳科疾病。本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经不同途径给予甲强龙治疗突发性耳聋,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 年1 月—2012 年4 月本院60 例单侧突发性耳聋住院患者,其并发症有糖尿病、高血压和消化道溃疡。其中男34 例,女26 例;年龄26 ~54 岁,平均(41.4 ±3.6)岁;病程3 h ~28 d,平均(3.8 ±1.6)d。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常规耳鼻咽喉专科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及颞骨CT 扫描,诊断均符合2005 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制定的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1],排除圆窗膜破裂、中枢神经病变及桥脑小脑角占位病变。将60 例患者随机分成A、B 两组,各30 例。A 组平均年龄(42.4 ±3.9)岁,平均就诊时间(3. 7 ± 0. 5)d,平均初始听力(70. 20 ±16.48)d BHL;B 组平均年龄(40.9 ±3.6)岁,平均就诊时间(3.6 ±0.4)d,平均初始听力(70.15 ±16.23)dB。两组年龄、就诊时间和初始听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常规做纯音听阈、中耳分析、眼震电图记录的前庭功能检查,以及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听性脑干反应、颞骨的影像学(CT、MRI)检查等。
1.2 治疗方法 每组均采用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丹参注射液20 ml 和能量合剂,肌肉注射维生素B10.1 g 和维生素B120.5 mg,均1 次/d,10 d 为1 个疗程。A 组采用甲强龙40 m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20 ml)静脉注射,1 次/d,7d 后减至20 mg,连用3 d,此为一疗程。B 组采用鼓室内注射甲强龙,方法为患者侧卧,患耳朝上,耳内镜下作鼓膜表面麻醉,于鼓膜前下方切开,置入硅胶材料的鼓膜通气管,将甲强龙20 mg 经通气管缓慢注入鼓室内,注药后仍患耳朝上静卧30 min,避免吞咽动作,1 次/d,连续7 ~10 d。治疗结束后,两组均复查纯音听阈、听性脑干反应、耳声发射、前庭功能检查,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如耳鸣、眩晕等)和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05 年)制定的突发性耳聋疗效分级,比较疗前后4 个频率(500、1000、2000 和4000 Hz)气导纯音听阈均值(PTA)。分为:痊愈:受损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或达到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显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 以上;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 ~30 dB;无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低于15 dB。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2 结果
2.1 两组平均听力提高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但B 组优于A 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平均听力提高情况比较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B 组听力恢复情况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 组(P <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A 组因为静脉给药,部分患者出现了不同的不良反应,包括钠潴留、高血压、肌无力、胃肠道反应、失眠、眩晕、眼内压增高、心律不齐等;B 组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由于突发性耳聋病理机制不清,现治疗方案多种多样,但临床治疗效果皆不理想。用于治疗突发性耳聋的药物很多,包括激素、改善微循环药物、扩张血管药物、离子通道阻滞剂、抑制血小板凝集、抗氧化剂、脱水药物、抗病毒药物和营养神经药物等,其中最为公认的是激素治疗。目前国际上已经将皮质类固醇治疗作为突发性耳聋的“标准”治疗方案。临床上多通过全身给药,但由于靶向定位差而在血浆和全身组织分布,可引起全身不良反应,故通常治疗剂量偏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疗效;此外,长期全身使用激素可导致柯兴综合征;以上问题制约了类固醇激素在突发性耳聋治疗中的应用,如伴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糖尿病、高血压以及既往有癫痫、精神病史的患者,孕妇或处于急性感染期的患者均不宜静脉使用或口服大剂量使用;全身给药由于存在血-迷路屏障,使药物进入内耳较困难,局部药物浓度更低,可能导致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类固醇激素主要通过与细胞浆中的激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有研究表明,该受体广泛分布于内耳,尤其是耳蜗,到达内耳的激素与受体结合后,不但可以减轻内耳炎症,还能增加耳蜗的血流,使基底膜上的Corti 器缺血缺氧状态得到改善;内耳圆窗膜是半透膜,小分子的药物可以非选择性地通过,国内外一些学者以此为思路开展了局部应用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2-4]。局部应用激素多采用鼓室给药的方法,理论上鼓室给药可提高内耳的药物浓度,且安全有效、简便,较全身用药有目的性强、药物-靶定位性好的优点,药物避开血-迷路屏障,直接进入内耳,提高内外淋巴液中药物浓度,作用持续时间更长,超过口服及静脉给药时的浓度,一些经过口服激素治疗后没有缓解的患者,经鼓室给药治疗后听觉改善;而且药物大部分经局部吸收,进入血液很少,所以无全身不良反应,特别适用于有类固醇禁忌证的患者。临床上应用类固醇激素多为地塞米松,Parnes 等[3]对豚鼠检测了氢化考的松、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琥珀酸(甲强龙)经鼓室给药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发现甲强龙在内耳内淋巴液和外淋巴液中药物浓度最高,起效时间快,持续时间也最长,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通过本课题也证实,甲强龙鼓室内给药的确能提高内耳的药物浓度,优于静脉给药;鼓室置管注射给药方法简便、经济、安全可靠,可在门诊完成,其可行性大,风险较小,能在基层医院推广普及,可作为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案,尤其适用于伴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糖尿病、高血压、免疫缺陷病以及既往有癫痫、精神病史者,以及孕妇或处于急性感染期的患者[4]。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5 年,济南)[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5):325
2 Silverstein H,Choo D,Rosengerg S I,et al. Intratympanicsteroid treatment of inner ear disease and tinnitus(preliminary report)[J]. Ear Nose Throat J,1996,75:468
3 Parnes L S,Sun A H,Freeman D J. Corticosteroid pharmacokinetics in the inner ear fluids:an animal study followed by clinical application[J].Laryngoscope,1999,109(s):1
4 杨军,吴皓.鼓室内给药治疗内耳疾病的基础与临床[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39(12):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