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强龙鼓室内注射联合全身激素应用治疗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听力恢复观察

2016-08-05胡璟杨琼刘飞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9期

胡璟?杨琼?刘飞

【摘要】 目的 探讨鼓室内甲强龙注射联合全身激素应用治疗全聋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22例, 全身激素应用 )及研究组(40例, 全身激素应用联合甲强龙鼓室内注射), 研究组分为早期注射组及补救注射组, 各20例。综合比较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听阈值变化幅度以及耳鸣等症状预后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2.5%, 高于对照组的13.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听阈值变化幅度为(13.5±18.2)dB, 与对照组的(16.7±25.2)d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耳鸣症状好转率为82.5%, 高于对照组的4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注射组及补救注射组治疗总有效率、听阈值变化程度以及耳鸣好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鼓室内注射甲强龙联合全身激素应用治疗全聋型突发性耳聋安全有效, 可考虑作为首选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而鼓室穿刺治疗时机则对治疗效果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鼓室内注射;甲强龙;全聋型突发性耳聋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9.112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2015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发布《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5)》[1](后简称2015指南 ), 指出之前的临床研究认为, 突发性耳聋急性期(<3周)多为内耳血管病变, 基础治疗应当以糖皮质激素+血液流变学治疗为主, 而鉴于有创操作带来的副作用, 激素治疗首先建议全身给药, 局部给药只作为补救性治疗推荐。美国的突发性耳聋治疗指南同样推荐对治疗不成功的患者进行鼓室内激素注射作为补救性治疗[2], 但中国2015指南同时指出, 既往的临床观察发现全聋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极差, 自然痊愈率只有14.29%[3], 致残率高, 疗程结束罕有完全恢复者, 应采取积极措施在急性期抢救听力;有文献证实鼓室注射激素可大大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有利于改善疗效[4-6], 本文通过将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不同时期使用甲强龙鼓室注射患者的听力水平与单纯全身使用甲强龙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 探讨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联合鼓室内注射治疗的必要性及合适时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本院62例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符合关于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72 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 250~8000 Hz (250、500、1000、2000、3000、4000、8000 Hz)平均听阈≥81 dBHL;②初发疾病;③发病到接受治疗时间≤7 d;④单耳发病患者;⑤同意治疗方案, 签署知情同意书;⑥住院时间>1周, 听力学资料完整。排除标准:自身免疫性内耳病、梅尼埃病、颅内占位性病变等。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患者22例, 男11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39.0±13.3)岁, 左耳12例, 右耳10例;研究组患者40例, 平均年龄(41.7±15.3)岁,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早期注射组、补救注射组, 每组20例。补救注射组男9例, 女11例, 左耳10例, 右耳10例, 平均年龄(40.0±14.6)岁;早期注射组男11例, 女9例, 左耳10例, 右耳10例, 平均年龄(43.4±16.2)岁;各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发病后均伴有同侧耳鸣。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静脉输液甲强龙80 mg, 1次/d, 3 d后减为40 mg, 1次/d连续用4 d;甲钴胺0.5 g肌内注射, 1次/d, 硫辛酸静脉输液0.45 g, 1次/d, 参芎10 ml, 1次 /d, 治疗7 d。早期注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入院1周内进行1~2次鼓室内注射, 每次间隔时间2~3 d;患者取仰卧位, 头偏向对侧, 常规清洁消毒外耳道皮肤, 利多卡因棉球表面麻醉, 在耳内镜下在鼓膜后下象限行鼓膜穿刺, 分两次缓慢注入甲强龙40 mg, 平卧30 min。补救注射组:全身激素疗程结束后进行1次鼓室注射, 如有好转可间隔2~3 d再注射1次。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3]

1. 3. 1 治疗10 d后复查听力, 痊愈:听力完全恢复正常, 达到患病之前水平;显效:受损频率听力改善>30 dB;有效:受损频率听力改善15~30 dB;无效:受损频率听力改善 <15 dB。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3. 2 按照患者的主观感受评价耳鸣症状的好转与否, 评价耳鸣治疗的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各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2.5%, 高于对照组的13.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两个亚组之间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各组听阈值变化比较 研究组听阈值变化幅度为(13.5± 18.2)dB, 与对照组的(16.7±25.2)d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两个亚组之间听阈值变化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与早期注射组比较, bP>0.05

2. 3 各组耳鸣症状比较 研究组耳鸣症状好转率为82.5%, 高于对照组的4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两个亚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 4 并发症 门诊随访至今未发现穿孔不能愈合或中耳感染患者。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是耳科急症, 发病率逐年上升, 病因不明, 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听力下降, 伴恶心、呕吐、耳鸣、耳堵塞感、眩晕等。临床治疗建议采用全身类固醇激素、血管扩张剂、抗病毒药物等综合治疗, 但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受限于血迷路屏障, 内耳浓度降低, 大剂量应用可引起胃溃疡、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降低临床疗效[7]。有研究结果表明, 鼓室内注射激素可有效避免激素全身应用的不良反应, 内耳药物浓度高, 持续时间长, 药物靶定位性好, 可明显改善内耳循环, 减轻内淋巴水肿及炎性反应, 疗效明显优于全身激素治疗[4-6]。本研究中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及鼓室内注射激素行早期治疗和补救治疗, 旨在探讨鼓室内注射激素作为首选补充给药途径治疗全聋型突发性耳聋必要性和最佳时机, 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而早期注射疗效并不优于补救注射, 听阈值变化幅度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别, 说明鼓室内注射能够提高全聋型患者的治疗效果。但治疗时机并不影响其疗效, 这一点仍需要继续在更大的样本中进行证实。

耳鸣是困扰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另一个主要症状;由于耳鸣属于患者的主观感受, 本文简单以患者对耳鸣程度评价 (减轻和无效)进行统计。观察到研究组耳鸣症状好转率明显升高, 且大部分好转在注射后第1天就可以出现。虽然在发病过程中可能有波动, 但需要指出的是鼓室内注射对耳鸣症状的改善有明显作用。所有患者采用细针穿刺, 损伤较小, 愈合快, 门诊随访无穿孔不能愈合或中耳感染患者报告, 可认为该疗法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 鼓室内注射甲强龙联合全身激素应用治疗全聋型突发性耳聋安全有效, 可考虑作为首选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而治疗时机则对治疗效果无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5, 50(6):443-444.

[2] Stachler RJ, Chandrasekhar SS, Archer SM,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sudden hearing loss.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2, 146(3 Suppl):S1-S35.

[3] 中国突发性聋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组.中国突发性聋分型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3, 48(5):355-361.

[4] 薛远琼, 朱怀文, 阮奕劲, 等.鼓室灌注联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14):1159-1161.

[5] 容庆丰, 张国华.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35例临床观察.海南医学, 2013, 24(12):1803-1804.

[6] 梁丹, 赖丹, 殷泽登, 等.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33):4181-4185.

[7] 付发祥, 宋蕾.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糖尿病伴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2, 18(1):38-40.

[收稿日期:2016-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