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性”主题之微探
2013-12-12王树利
王树利 靳 乾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其中,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不仅在他的作品中,甚至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中歌颂了伟大的友谊和爱情,赞美了青春和美貌,诗的结构技巧和语言技巧更是极其丰富的。其中,一个尤为突出的特质,是诗集中涉及“性”主题。诸多学者以文本为参照,探究莎翁多元之性倾向,而笔者抛开考究其诗中主题对莎士比亚本人的谜案揭示,从诗歌所处的文艺复兴时期与人文主义倾向的历史背景出发,探究其作品“性”的特质性与美学价值。
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性”的人性趋向
文学作品之价值高低取决于其表现、反映人性是否真实。莎翁在其悲剧《哈姆莱特》中借表达对人之仪表、理性的赞美表达了这种美学思想,称人为“万物之灵长”。[1]莎翁这种以人及其活动为审美对象的美学思想是人本主义之流露,亦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主题之特征。人性问题成为文艺理论中最吸引人的问题,亦是潮流使然,历史必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涉及性主题,本身就是文学对人性之挖掘,对永恒母题爱情之表现;性欲作为爱情生活的终极结果,既是对生命本体享乐原则的相互兑现,亦是在追求永存中获得的愉悦。以第22首为例:“你有大自然亲手装扮的女性的脸,/你哟,我苦思苦恋的情妇兼情郎;/你有女性的柔情,但却没有沾染/时髦女人的水性杨花和反复无常;/你眼睛比她们的明亮,但不轻佻,/不会把所见之物都镀上一层黄金;/你集美于一身,令娇娃玉郎拜倒,/勾住了男人的眼也惊了女儿的心,/大自然开始本想造你为红颜姝丽,/但塑造之中她却为你而堕入情网,/心醉神迷之间她剥夺了我的权利,/把一件对我无用的东西加你身上。/但既然她为女人的欢娱把你塑成,/就把心之爱给我,肉体爱归她们。”
莎士比亚在诗中通过与女性相对比,加以对男性美貌的赞美,而话锋又突转到“把一件对我无用的东西加你身上”,其中“东西”则是男性生殖器。这样的描写表明他注重人物的个性刻画以及人物的心理成长历程,张扬着人的本性,表现了人对人性情感获得的渴望与向往,继而通过性的自然通道去透视男女之社会关系,对人的自然属性、情感尺度、社会价值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了审美的观照。
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性”的功能性
性这饶有诗意的审美对象在脱胎于中世纪,润泽于两古文化的文艺复兴文学中完成了完美的转身,成为“娱乐”的代言人,成为该时期文学体裁的玩物。仅以莎作中显露的大量双关语便足使各代读者对该时期文学现象领略一二。
典型诗作 为第57、135、136 和 143 首,“will” 分别出现了1、13、6和1次。如135首:她有她的愿望,你怀你的“欲望”,/除了“欲望”,还是:“欲望”;/我虽令你烦躁恼火,也不能挡/撩拨你额外甜蜜欲火的渴望。/欲望你啊,胸襟博大又宽广,/怎吝于我的欲望在此埋藏?/接受别人的欲望似冠冕堂皇,/承担我的欲望就现眼荒唐?/盈满的大海接着雨滴,照样/填充着他本就丰饶的库房。/所以“欲望”强烈的你把我加上,/使原本丰厚的“欲望”继续扩张。/别无情地说“不”让求欢者死伤;/考虑吸纳我的欲望,共同激荡。在诗行中,“欲”、“愿”、“情” 为原文中 will一词, will本身是莎士比亚的名字,也是与诗人争夺那位女子欢心的朋友的名字,以及欲望和男女的生殖器官。“性”的语言往往可以传达幽默的效果,缓解读者精神压力,平衡人的心理。而在漫长的中世纪的经院教义长久压制了人的七情六欲,文艺复兴之时人的本能如决堤的洪水奔泻趋势下,莎士比亚在此大胆露骨地描写情欲,并不忌讳人性中的敏感问题,相反这增加了艺术效果,运用寓教于乐的手段增加了诗歌的欣赏性。
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性”的矛盾性
传统来看莎士比亚十四行,第1至126首,是献给一位青年男子的,吐露了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描绘了波澜起伏的爱情图景;而其余诗篇则是献给一位黑肤女子,吐露了对真、善、美的重新认识,描绘了炽热之爱与无望反思的消沉处境。这体现了柏拉图式爱情与肉体之爱的矛盾,建构了灵魂与性的动态矛盾体。诗中第27首这样的阐述着:“不堪疲惫,我匆匆上床就寝,/好好安歇我旅途困顿的身躯;/但这时脑海里又开始了旅行,/使心灵劳累,当身体在休息;/因此刻我的思绪欲把你朝拜,/不惜历尽天涯之路到你身边,/所以强迫我的睡眼勉强睁开,/可看到的是盲人眼前的黑暗:/唯有我心灵那双想象的明目 /把你的身影呈现于我的盲眼,/像一颗宝石高悬在森森夜幕,/使黑夜变美丽,旧貌变新颜。”从诗中可以看出,友人与诗人天各一方,空间强化了诗人之思与友人之美,以神似荒诞的笔法勾勒了真实的精神之恋。莎翁以充沛的激情倾吐了对心中之美的探求,其情感真挚的血液与骨髓渗透在诗中。在这里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实质,确定灵魂的爱统领着一切。
莎士比亚在诗集后半部分慢慢地表现出来心灵的烦躁,肉欲的向往则占了上风。评论者塞奇威克指出,莎诗“记录并把厌女症和恐女症当成主题进行处理”。[2]以第151首为例:“爱情你太幼稚,怎懂啥叫廉耻;/但谁又晓得爱情生得这份良知?/你这小骗子,别急着纠我过错,/以免我的罪恶恰与甜美的你牵扯。/因为你背叛了我,我才出卖我/高尚的壳儿让我卑劣的肉体抉择;/我的灵魂对肉体声明在爱情的战役/他所向披靡;肉欲照旧、不做回应,/但凡你一报出姓名,他就指明你/是他的战利品,为此骄傲无比/心甘情愿给你当奴才干苦力,/在你掌控的大局里卑躬屈膝。/我何需擎着良知朝圣所谓的/‘爱情’,她的爱在我起伏中搞定。”这里,诗人已经没有那种美与爱的平和,取而代之的是痛与恨的浮躁,灵魂的美好善良抵不上肉欲的强烈迸发。突出地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斗争,他的灵魂与肉体不断交锋。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后半段几乎是被绝望、懊丧、痛楚和狂虐所盘踞。有专家指出如此疯狂的情感宣泄来更迭前部分的平和融洽氛围主要源于诗人 “性”的矛盾心理,产生了性与灵、性爱与灵魂之恋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的疑惑。这种矛盾的心理从第129首中更能体会到。诗中,莎翁一气呵成连用九个修饰语来勾勒肉欲“lust”,如“害人性命的”、“不可靠的”、“嗜血的”、“粗野的”等,表现出对肉欲鄙夷至极、对性交厌恶强烈。这些颇为尖锐刻薄的措辞是莎翁灵与肉矛盾体的表征,是欲而不得的毁灭宣言,着实映射了诗人抖动的灵魂。
四、结论
莎氏十四行诗对 “性”观念的一步步建构,再一步步解构,重新建构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性,使十四行诗在美学上达到了人性与真实情感的和谐统一,在审美上实现了升华。
注释
除另外标明外,本文所引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文译文均为靳乾所译.
[1]莎士比亚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327.
[2]Sedgwick,Eve Kosofsky.Between Men:English Literature and Male Homosocial Desir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5:33.
[3]梁实秋.莎士比亚全集[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
[4]罗益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三个主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5).
[5]肖谊.莎士比亚批评史上的“性”研究及其理论化倾向[J].外国语文,2009(4).
[6]曹明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7]钱兆明.The Sonnets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