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日语课堂教学的常用文化因素
2013-12-12于蓉
于蓉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等等揭示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关系的话语已普遍被人接受。对于外语教育工作者而言,感触更加深刻,对学生讲解一门非母语语言课程,不止在搬运、移植某一民族约定俗成的声音符号,而要包含语言附加的文化因素,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文化交往甚密,以致日语与汉语在表象上有众多相同之处,如字体、语音、构词等,而且表达方式深受儒家影响,所以日语教学中特别是对中国学生导入文化因素是十分必要的。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等各方面,特别是语法的学习,由于与汉语表现相同却分属不同语系,所以文化背景因素的介绍尤为重要。本文旨在阐明讲解日语语言特征过程中常用的文化因素。
一、日本文化形成过程及主要文化来源
初接触日语的学习者对中日语言表象的相似感到惊异,并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日本就是全盘照抄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并且沿用至今。日本文化确实处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踪影,但是日本文化整个体系并非只有这一个来源。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古时的交通条件限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通过隋唐时期与中国的交流,奠定了其语言、服饰、艺术、建筑等各方面的基础。但是日本又是一个不断学习的民族,所以到了近现代,远航至欧洲强国及二战后受到美国的影响,文化呈现出多民族的色彩,中西方文化的冲突碰撞在日本文化中展露无遗。
所以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最初语音及词汇阶段除了介绍假名的汉字字体及音读语音来源,也必须提及日语目前已是与汉语完全不同语系的表音文字,更加不能由于相似反而忽视日语特征,对学习造成前抑的效果。日语中同一种事物有不同表达形式的词语,即汉字形式、平假名形式、片假名形式等等,都可以从现代日本文化是具有主体性和开放性的特质,即吸收了东西方不同文化又在岛国经过积淀而呈现出多样的文化现象,这一点中寻找到答案。
二、根深蒂固的等级意识
在日本,宪法第14条规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除去皇族 (只限一部分),民间不存在世袭的特权阶级。但是现在历史遗留的对一些部落少数民族的歧视,仍然作为一种习惯在社会中根深蒂固。虽然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大潮,对某个民族的歧视已经逐渐单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下,论资排辈等不促进现代企业发展的习惯也逐渐有减弱的趋势,整个社会的等级意识是在逐渐减弱的。但是语言还是见证了曾经在日本社会根深蒂固数百年的等级意识的存在。
首先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日语中的敬语,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只是礼貌程度的表现,但其最初的目的以及繁琐但周密的敬语语言使用规则无不是等级意识在语言中的体现。由此向学生解释位相这一概念,便表达同一意思,但由于说话人、说话场合、听话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语言及表现形式,而其中由于说话人和听话者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差异而造成的语言表现差异就是敬语。其次是伴随语言的身体动作。正确地使用一门语言,尤其日语这种对礼貌程度差别性表达都十分细腻的语言,伴随礼貌程度不同的身体语言,也需要将其文化背景因素向学生讲解清楚。所以有关日语语法教学中但凡涉及敬语等由于说话双方的身份地位而产生的位相时,等级意思就会频繁地被提及,而且我认为这也是必要提及的。
三、集团主义
众所周知,日本自古以来是以稻作、渔业作为重要的生存手段以及主要生活内容,而这两项内容均不适合单独作业,所以曾经日本人的生活是以村落等为单位形成集体生活习惯,习惯在统一的意见或方针指导下进行团体行动,极为重视集体。即使在现代社会,人们也会因某个共同点将自己划归为某个集体,由此产生自身的归属感及集体荣誉感。除了我们熟知的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等,同乡会、同窗会、体育协会等各种团体组织,日本人对此乐此不疲而加入各种团体。当然集团主义目前发挥得最为显著的就是在现代仍然强调集团作业的企业等团体。重视与他人的协调合作、将集体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
集团体在语言表达上也尤为突出,首先是说话者的立场角度,说话者自然要以自己所属集团的角度、立场发言,而摒弃掉自身的年龄、职务、与对方的关系等等个人因素。而且我个人认为外国学习者较难理解的一点,不是说话者的立场,而是提及与说话人同一集团的相关人士时,必须无视其个人的因素,只将其作为同一集团的成员,采用同一的立场角度来表达。比如一位普通社员向其他公司社员提及自己的社长时,为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只能将社长同自己一样放在较低的位置,采用较为谦逊的用词,向对方表达敬意。而这一点与之前讲到的等级意识而延伸的敬语使用规范又有些许矛盾,但是从实际使用的语言习惯来看,日本人是先划分集体,集体之间是内外有别的,自然要对外尊敬,对内谦逊,所以提及自己的社长也要采用谦逊的说法;其次在同一集体中,再考虑个人因素,即根据年龄、职务等采用礼貌程度不同的用语。由此可见,集团始终在个人之上、之前,只有在没有集团差别时,才重视到个人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一书中,在初级上册第8课就出现有关授受动词的表达,并且只停留在授受动词作为实意动词的层面上讲解。在没有出现敬语这类位相语之前,就简单描述道:“当第三人称的其中之一是说话人的亲戚时,按说话人的立场处理。”只有亲戚这种情况吗、说话人立场是什么立场、按这种立场又有什么不同等会产生很多问题。由于之前没有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所以学生理解较困难,教师教授时也颇费时间。所以凡涉及授受表现、使役表现等不同集团的人物出现时,由集团主义而产生的立场划分、礼貌表达规则、先集体后个人等隐含的文化因素就务必要讲解清楚。
四、儒家传统思想
在现代日语中,儒家传统思想多表现在多用不确定性语言及否定句来表达意愿、拒绝场合的委婉用语、附和语、谦逊语的使用等言语行为方面。之前说到过日本深受中国隋唐时期的文化影响,当时日本派遣了大量学问僧前来学习,儒家文化作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再加上隋唐特别是唐,是我国佛教盛行的时期之一,所以两者都提倡的和为贵的中庸之道流传到日本。在主张个性的西方文化冲击下,现代日本仍然保留着和为贵,避免与人发生矛盾、冲突,不主张个人意志,而附和他人想法的中庸之道。
由于相似的文化背景,所以这些用不确定性语言及否定句来表达意愿、拒绝场合的委婉用语、随和语、谦逊语的使用等言语行为,中国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而且没有复杂的语法规则,掌握起来也较位相语简单,只是需要把握适用场合。
外语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因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中日拥有相似的文化背景,但发展到现代又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些都体现在语言上。所以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更加必要,而且教学效果尤为突出。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发现,在讲解日语语言特征时常用的文化因素包括:日本文化形成来源,等级意识,集团意识,儒家传统思想中的以和为贵、中庸之道等。这些因素在讲解日语书写、发音多样性,位相语特别是敬语以及其伴随的身体动作,内外有别的集团间语言表达,委婉用语、附和语、谦逊语的使用等言语行为时,时常被导入,对学生的理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文化丰富多样,语言更是积淀多年的文化载体,所以这些常用因素只是其中之一,以后将继续探究其他语言现象的文化背景以及在课堂上的导入方式等问题。
[1]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孫淑華.「語学教育における異文化導入について」[M].鳥取大学地域学部出版,2004.
[3]皮细庚.日本語概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