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问卷的初步编制
2013-12-10韩建涛邹长华葛明贵
韩建涛 邹长华 葛明贵
(1巢湖学院教育系,安徽 合肥 238000)
(2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1 问题提出
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学者们也认为这是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益途径。如姚本先等总结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在高校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这有利于大学生更好、更全面、更广泛地了解心理学的知识,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在遇到困惑时能够从容应对,而不是盲目从众或者无端猜疑[1]。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进一步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因此,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也被认为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然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如何量化,国内目前尚缺乏相关实证研究。
心理卫生知识是与心理健康知识相近的概念,国内已有相关研究。朱紫青和张明园设计了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的调查问卷,其中对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调查问卷,内容以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和保健知识为主[2]。杨建文等以自编问卷对江苏省大中小学生心理自我保健知识的调查显示,大中小学生心理自我保健知识水平总体表现为知识均分随着学习阶段升高而逐渐升高[3]。但上述问卷更多依据经验编写,缺少相关信效度指标。韩标等编制了非精神科临床医师心理卫生知识调查问卷,共6个维度46题,分别为焦虑症状及神经症相关问题、精神分裂症相关问题、抑郁障碍、失眠与心理咨询相关问题、脑器质性障碍、对综合医院心理卫生问题现状的认识,研究显示,问卷结构符合编制要求,有较好信效度[4]。
国外有学者则将大众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界定为心理健康素养 (mental health literacy),并将其定义为,人们对心理异常的知识和看法,以便我们的识别、应对和预防。心理健康素养由以下几个成分构成,(1)识别特定障碍和不同类型心理困惑的能力;(2)关于心理异常原因的知识和信念;(3)心理健康的自助知识和信念;(4)关于如何获得专业救助的知识和信念;(5)对促进识别和寻求适当的帮助的态度;(6)对如何获取心理健康信息的知识[5]。Jorm等还通过情境测验量化心理健康素养,首先给受测者两个关于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叙述,所叙述症状依据ICD-10和DSM-IV可诊断为抑郁和精神分裂,之后会询问受测者是否了解所叙述中主角的问题所在、该如何帮助,以及关于治疗、诊断、原因等知识,以此来评价心理健康素养状况[6]。该测验工具已直接或被稍作改编用于多个文化情境下的调查,被认为可以有效反映大众的心理健康素养[7,8]。
但心理卫生知识与心理健康知识毕竟有所不同,前者基于精神卫生,后者则基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素养的内涵与心理健康知识非常相似,但前者更注重观念,后者更强调知识,且已有的心理健康素养量化工具内容相对局限。本研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界定为,大学生关于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原因认识,以及自我心理调适与专业求助的知识。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开发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水平的相关调查问卷,以便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在安徽两所高校不同专业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56份,有效回收率为94.5%。有效被试中大一 250名(男 138,女 112),大二272 名(男 158,女 114),大三 234 名(男 60,女174)。将所有被试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78人,分别用两组被试做之后的探索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2.2 预测问卷的形成
针对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研究首先对30名大学生进行了开放式调查。调查的问题包括:(1)是否曾经或正在被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所困扰?在应对过程中,用到了哪些心理学的知识?(2)请列举至少三项目前你所了解与心理健康或疾患相关的知识。(3)你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中,应该介绍哪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对部分同学进行了访谈,问题主要涉及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和态度,并做好相关记录。
根据开放式问卷和访谈的内容分析结果,参照国内外有关量表的项目,拟定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调查问卷的预测题项。请2名心理学专业教师指出表述不清、难以理解或有其它疑问的项目,然后加以修改。再加入“是否关注心理健康方面的话题”题项1道,以及心理健康知识获取途径调查题(任选)1道,最终形成25个项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初测问卷。各题项以正误判断题的形成呈现,如第4题:您认为“精神病”和“神经病”是一样的疾病吗?
2.3 研究程序和数据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由研究者和任课教师共同担任主试,测试结束后当场收回问卷。测试前向学生说明来意,宣读指导语,等所有学生都明白后开始施测,学生作答完毕后现场收回问卷,时间约为10 min。采用SPSS16.0和LISREL8.70两种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项目分析
根据被试的作答情况,除了第一题调查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是否关注,以及最后一题调查心理健康知识获取途径,其余每题都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答对计1分,答错计0分,然后算出量表总分。
采取临界比率值(CR)以及题目得分与总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的方法考查每个项目的鉴别力。结果显示,第8和第19题与总分相关不显著,且高分组与低分组的正确率无显著差异,其他各题项都有较好的鉴别力,因此首先删掉这两个题项。
3.2 因素分析
首先对A组被试项目分析后的21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利用KMO抽样适当性参数进行样本适当性检验;本研究KMO值为0.754,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x2值为1096.055(df=231),达到0.001显著水平,表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以特征根大于1提取共同因素,再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Varimax),因素分析选项根据每一因素层面的因素负荷量的大小排列,因素负荷量小于0.40不显示。探索性因素分析参照以下标准删除项目:(1)因素载荷小于 0.4;(2)在多个因素上都有较高载荷;(3)项目不易解释。经过多次因素分析和修改,共删除6个项目,剩余15个项目共聚成4个因素(见表1),即因素1:日常心理困惑知识(5项)、因素 2:心理咨询知识(4项)、因素3:心理疾病的总体认识(3项)、因素4:心理症状表现及原因知识(3项)。4个因素累计方差贡献率为47.652%,各因素结构基本清晰,符合预想的理论假设。
表1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进一步对B组被试采用LISREL8.70对四因素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 结果分析显示,χ2值与自由度之比(χ2/df)为1.523 (<5),GFI=0.96,CFI=0.95,IFI=0.95,NNFI=0.94,AGFI=0.94,以上指标都在 0.90以上,近似误差均方根 RMSEA 为 0.037(<0.08),说明四因素模型结构稳定而可靠。
3.3 信度分析
以Cronbach α系数作为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指标,结果显示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0.68,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为了检验问卷的重测信度,在48天后对其中41名被试进行了重测,回收有效重测问卷33份,对两次测试的总量表得分进行了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两次测查量表总得分间的相关为0.73,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3.4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关注及获取途径
自编问卷第一题即考查了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话题的关注程度,调查显示65.1%的同学关注心理健康的话题。问卷最后一题考查了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该题项可以多选并可以自己填写选项中没有呈现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或网络媒体(31.7%)以及学校教育(31.2%),自己看书(22.4%),与亲朋好友交流(12.3%)和其他(2.4%)。
4 结果讨论
自编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问卷在理论构想上借鉴了国外心理健康素养的相关研究,但在测试题目的收集上更加广泛和有针对性。首先广泛搜集了其他相关问卷中的项目,另外在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自编部分项目,内容基本反映了当前大学生所关注和关心的心理健康相关信息和知识。因素分析提取了日常心理困惑知识、心理咨询知识、心理疾病的总体认识、心理症状表现及原因知识四个因素。问卷整体结构比较清晰、明确。
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共删除了8个题项,其中两项与总分的相关较低,区分度不高;另外6项则是维度归属不清晰或载荷值较低,这可能因为这些项目所反映的知识相对专业亦或大众化,与其他项目间关系比较模糊。删除此8个项目后,正式问卷明显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但作为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信息,并不代表这些知识大学生不需要了解。当然,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社会的变迁,相关的测试项目还需要不断的修订。
调查也显示,大学生总体上对心理健康还是比较关注的(65.1%),这也体现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当前,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视或网络等媒体获取心理健康知识,这也比较符合目前信息传播的特点。因此做好相关的网络资源建设,以便让学生更加直接、快捷、准确的获取心理健康信息,也是我们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当然学校教育依然是另外一个重要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因为毕竟他们还在学校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必修、选修和公共选修课也可以获得相关的一些信息。
[1]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2):485-488.
[2]朱紫青,张明园.重点人群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基线调查的问卷设计[J].上海精神医学,2005,(增刊):4-11.
[3]韩标,邹义壮,孔晶,等.非精神科临床医师心理卫生知识调查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89-92.
[4]杨建文,冯一星,张敬平,等.江苏省大中小学生心理自我保健知识·态度·行为水平[J].中国学校卫生,2003,(5):506-507.
[5]Jorm AF.Mental health literacy:Public knowledge and beliefs about mental disorders[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0,177:396-401.
[6]Jorm AF,Korten AE,Jacomb PA,et al."Mental health literacy":a survey of the public's ability to recognise mental disorders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J].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1997,(166):182-186.
[7]Nakane Y, Jorm AF,Yoshioka K,et al.Public beliefs about causes and risk factors for mental disorders:A comparison of Japan and Australia[J].BMC Psychiatry,2005,(5):33-41.
[8]Kermode M,Bowen K,Arole S,et al.Community Beliefs About Causes and Risks for Mental Disorders:a Mental Health Literacy Survey in a Rural Area of Maharashtra, Ind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2010,(6):606-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