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寿州窑陶瓷工艺的分析与解读

2013-12-10姚为俊

巢湖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青釉器型器物

姚为俊

(巢湖学院艺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据考证,寿州窑开创于南朝陈,在隋朝和唐朝中期达到鼎盛,在唐朝晚期日渐衰败。该窑遗址位于现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的上窑镇,在上世纪60年代时被发现。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寿州窑形成了特殊的烧造工艺和色彩创新。即便在唐晚期衰败,其对后代瓷器发展的影响也可谓深远,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举足轻重。本文将从对寿州窑陶瓷的制作方式、器型特征、装饰方法、烧造工艺以及色彩上的大胆创新这几个方面,解析寿州窑的特性。

1 寿州窑制作工艺特色及器型特征:

在唐朝,寿州窑的制作工艺较为原始,器物的胎坯以采用拉坯成型的制作方式为主,厚薄均匀,形状规整,胎坯较厚重,质感粗糙,其中玩具类器物以纯手工制作。所采用的拉坯成型和加工修整等主要工艺是将揉好的泥料放在辘轳盘托中间,当轮盘快速转动时,双手扶住泥料操作,使其在辘轳轮盘中心形成圆柱体,然后依据所需的形态拉制成毛坯,待半干后再放在陶钧上用木质修坯工具修整成型。对于那些相对复杂的器型,主体使用拉坯完成,器物的盖、钮、流、把手等部位则需要用模制或纯手工制作成型并修整,待干至适当时分用泥浆粘贴在胎坯主体上。成品具有纯手工拉坯制作成型特征,一些圆器如瓶、罐、碗、盘的底部和外壁通常会留有用双手手指拉坯时留下来的丰富纹理,这些纹理有的是拉制坯体过程中手指挤压、提拉坯体时留下丰富的旋圈肌理、手指的按压坯体的凹凸肌理,有的则是拉坯过程中借用工具直接刮出或割划出的肌理等。

寿州窑烧造的器物主要有高足盘、瓶、壶、罐、碗、盏等,非常有特色[1]。不同阶段的出品有所不同,南北朝时期的寿州窑,出品主要为碗、杯、壶、高足盘、罐等。这一时期的器物制作相对精良,胎体平整细润杂质较少,使用的是经过严格的筛选淘洗的瓷土。所制器物皆平底,高足盘为当时极具代表性产品,具有喇叭口、中空之特征。发展至隋朝,寿州窑烧制的产品样式增多,有高足盘、碗、盏、罐、壶、盒、钵等,多数碗盏等器物仍为平底,少数微内凹,胎泥略比南北朝杂质增多、颜色灰白,代表性产品高足盘与前朝相比较区别明显,盘口增大,纽、系多呈双条形。至唐初停烧高足盘,壶具类产品变少,而罐类器物增多。罐壶类器物一般制作两至四个双条系,敞口鼓腹短流;瓶类器物小,敛口小腹平底 ;工艺品类型制小,多为马、狗、猴等动物形状的单体,造型粗犷古朴,颇具神韵。寿州窑在唐朝中期发展至鼎盛所制产品主要有碗、罐、盏、瓶、枕、工艺品、方形铺地砖等。此时期所制产品中以碗类总量为最多,又分为浅腹类和深腹类两种。前者数量居多,器型娇小、圆润;后者胎泥细致,形制较大,制作相对精美,釉色温润如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饮茶器皿中的茶盏,黄釉非常匀和,精美雅致,十分耐看。罐类器物种类也有所增多,圆敛口、圆唇直口的高唇器出现,其中的大形器均为小口小底缩颈收腹。瓶多为高盘口,形体瘦长,腹部呈椭圆形,近足处内敛。瓶颈部多为凸出的弦纹装饰,并常在肩部饰四系或六系。同时在肩部贴印梅花纹饰,腹部刻划莲瓣纹。壶的形制也很有特色,如鸡头壶多为盘口形,颈部细长,鼓腹;颈部与肩部装饰有凸起的数道弦纹,同时立有条形系或方形系;在肩的一侧塑一鸡首,另一侧塑螭形柄,螭口衔壶口上[2]。如图1:隋朝寿州窑青釉龙柄鸡首壶。

青釉龙柄鸡首壶尺寸:高44.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15厘米。其器型特征为:盘口,细长颈,椭圆腹,平底,鸡首形流,龙形柄。颈部装饰三圈凸弦纹,肩部两侧对称置双系。器腹上下刻划莲瓣纹,中间饰圆形戳印纹。器身施釉,近底处留白,釉为玻璃质感强的半透明青釉,胎灰白色,厚重坚硬。此件青釉龙柄鸡首壶,尺寸之大装饰之精堪为隋代鸡首壶之冠。

2 寿州窑独特的装饰方法

伴随着寿州窑烧制工艺及器型特征的不断发展,寿州窑产品的装饰手法同样不断变化发展着。寿州窑早期,烧制青釉瓷。这一时期产品胎泥细腻极少杂质,胎体厚重呈灰白色,器胎内施满釉,外施大半釉,底不施釉,烧成后釉色淡青泛黄,有小开片。胎体上多采用堆雕和粘贴莲花纹进行装饰,反映出那个时期大众对佛教的信仰与崇拜。如图2:南朝寿州窑青瓷贴花罐。

此青瓷贴花罐尺寸:高22.5厘米、口径11.1厘米,底径9.5厘米。此罐1982年出土于安徽寿县,目前被安徽省博物馆收藏。其器型特征为:直口,鼓腹,平底,肩置八系。器胎呈灰白色,胎体厚重,釉色淡青泛黄,积釉处呈青褐色,器内施满釉。器外施大半釉不及底、下部有釉流动形成的蜡泪痕。罐体施釉处玻璃质感强,伴细小开片,并用两道凸弦纹隔段,形成三层不同的装饰图案,最上面一组即肩部饰八只莲蓬和八朵花纹交错排列,围贴一周;中间一圈由十只奔跑的幼虎和十只莲蓬相交排放;最下层是菩提等植物纹样。装饰上除用了一些堆雕和粘贴等技法外,主要采用模印贴花的方式,先用模子做出花纹,再用浆水堆贴在没上釉的器胎上,因此瓷器的立体感很强,如浮雕作品,整件器物造型粗犷、庄重,也展现出南北朝青瓷的杰出成就。

至隋朝,寿州窑所烧制器物同样器胎内施满釉,外施大半釉,底不施釉,所不同的是露胎增至腹中部偏下,且釉层增厚,釉色青绿、匀润伴小开片,有的器物会在积釉处出现紫翠色的窑变釉,此为寿州窑独有,不曾出现在其他窑的出品中。装饰方法主要是划花、印花、贴花和绳纹四种。划花即通过刀具在坯体刻划单复弦纹、弧纹、双线弧纹、波浪纹及莲瓣纹等作为装饰;印花则是用事先做好的几何形、圆形的花模,在湿的坯体印出花纹作为装饰;贴花是用卷草纹等泥片,用化妆土堆贴于胎上作为装饰;绳纹是先用泥条揉搓出绳子或长条形状,排列组合成各种纹样用泥浆粘贴于器物泥胎表面作为装饰。上述四种装饰方法往往会出现于同一种器物,依据不同部位分别使用,各种纹饰相互配合、穿插排列,在器物上形成各种和谐的令人赏心悦目的带状分区或圆形图案。

唐代早期寿州窑沿用隋朝的单复弦纹、弧纹、双线弧纹、波浪纹及莲瓣纹,并增加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几何纹、云气纹、云龙纹、叶纹、鸟兽纹、凸弦纹、凹弦纹等多种纹饰。除此之外唐代寿州瓷开始创烧新工艺品种——绞胎陶瓷。所谓绞胎陶瓷亦称“绞泥”、“搅胎瓷”、“透花瓷”,即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相互揉和形成不同色彩变化之后采取拉坯方式制作器型,施透明釉入窑烧制而成。因胎土绞揉过程中所形成的纹理变化无穷,使得每一件产品最终都会产生独特的近似木纹、鸟羽纹、行云纹、流水纹等不同的纹理特色,有如写意山水高古渺远,精妙而耐人寻味。唐代寿州窑所烧制的绞胎瓷,多是黑白两色瓷土的相互揉合,形成独特的黑白相间,犹如木纹、虎皮的纹理。

3 寿州窑独有的黄釉工艺

茶圣陆羽的《茶经》里,有“寿州瓷黃”之文字;而《増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中,也有“江南寿州唐时烧造,其瓷色黄”的记载,均为寿州窑盛产黄釉瓷的有力史据,也正由于黄釉瓷,寿州窑得以跻身于唐代烧制青釉的六大名窑之列。

早期寿州窑烧制瓷器胎质坚硬,烧制温度在1200℃以上,胎壁较厚,多为0.8至1.2厘米不等[3],多烧青瓷,釉色淡青泛黄,有小开片,有的器物在积釉处会产生为寿州窑所独有的标志性的带紫翠色的窑变釉,颇为美观。盛唐时期,寿州窑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还原焰烧制技术,以氧化焰烧制黄釉瓷,出现黄、蜡黄、鳝鱼黄、黄绿、黄褐等深浅不同的黄釉效果,形成了唐代寿州窑独特的瓷黄风格。陆羽在《茶经》中评定六大名窑的茶碗时曾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4]。寿州窑因黄釉瓷烧制的成功,而成为当时除去烧制白瓷的邢窑之外烧制青釉的六大名窑之一。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富贵与权力的象征,充满热烈而温暖的气氛,深受世人喜爱,为统治阶级所推崇,更为历代陶瓷业作为彩釉,或画彩或施釉于所制器物之上。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在陶器上使用黄彩进行绘画纹饰的先例,秦汉时期除延续黄彩绘画之外,还烧制成功低温黄釉的陶器,此种陶器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溶剂,以铁作为主要着色剂,烧成后的器物呈黄褐色,釉面平整光滑,光彩照人。到了南北朝时期,黄釉的瓷器比以往任何时候数量都多,而且质量有所提高[5]。寿州窑烧制的黄釉瓷器,釉色主要分为青、黄、黑与绛红四大种。有些因胎釉烧成温度不同或施釉过厚会呈现釉流动形成的流动迹和蜡泪痕。寿州窑产品多为民间使用,胎坯原料就地取材不淘洗,质感粗糙,聪明的陶工会在器物的胎坯外壁先施一层质地细腻的白色化妆土后施釉,以使烧成后器物表面光洁,独具特色,既增加了器物的美感,也提高产品的质量[6]。如图3:唐寿州窑黄釉执壶。

此为1959年安徽省泗水县出土的唐寿州窑黄釉执壶,尺寸为高23.2厘米,口径10.4厘米,底径9.6厘米。喇叭口,短颈,鼓腹,八棱短嘴,双系,与嘴相对的一边置曲柄。造型工整,制作精良,在施釉之前先施了一层质地细腻的可美化釉面的白色“瓷衣”——化妆土,掩盖了胎体的粗糙,使其釉面平滑匀净,呈现出纯正的蜡黄釉色,光彩照人。

4 结语

寿州窑作为唐代烧制青釉的六大名窑之一,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寿州窑的发展与繁荣,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陶工的勤劳智慧和创新思想。研究寿州窑独特的工艺制作、色彩效果的大胆创新,对于现代的陶瓷创新、生产和销售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及指导意义。

[1]胡悦谦.谈寿州瓷窑[J].考古,1998,(8):735-750.

[2]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3):126.

[3]康杰.寿州窑探秘[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3):41-46.

[4]陆羽.茶经[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9):182.

[5]陈士芬.唐代寿州窑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0.

[6]许怀喜.寿州窑初探[J].装饰,2002,(12):66-67

猜你喜欢

青釉器型器物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知足(竹)常乐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
浅谈毡包青釉
小羊首圆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