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管注射结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
2013-12-07李新建
黄 涛,李新建
(北京体育大学医院,北京 100084)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和运动医学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多见于体操、举重、投掷、球类等项目中的运动员。目前保守治疗主要采用卧床休息、牵引、推拿、针灸、理疗等方法。我科自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采用骶管注射结合电针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纳入标准依据临床症状、物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治疗组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18~62岁,平均(36.4±9.8)岁;病程 3 d~10 a,平均(3.2±3.5)a;其中 L3~4突出 2 例,L4~5突出 94 例,L5~S1突出 24 例。对照组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20~65岁,平均(33.6±10.8)岁;病程 7 d~12 a,平均(4.1±2.8)a;其中 L3~4突出 6 例,L4~5突出 84 例,L5~S1突出 30例。2组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① 病史:有急性腰部扭伤史或慢性腰部劳损史。②症状和体征:腰部及下肢疼痛、麻木,急性或慢性发作,腰部肌肉紧张,可伴有脊柱侧弯,下肢坐骨神经循行路线可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所有病例均经MRI、CT 检查证实。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采用SPSS14.0软件,数据资料分析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骶管注射 患者采取俯卧位,充分显露出骶尾部,先找到骶裂孔进针点(两侧髂后上棘与骶裂空的连线为等边三角形),龙胆紫标记后,腰臀部大面积常规消毒,以5 mL注射器抽2%利多卡因4~5 mL带7号针头沿骶裂孔中线与皮肤面成60°角缓慢刺入,等到针刺的阻力突然消失,有落空感时表面已进入骶管内,如果一次穿刺不成功,则需要在局部皮下注入利多卡因1~2 mL,再慢慢用针头在皮下寻找骶裂孔,若有突然落空感即表明已经进入,注射器回抽后若无血液或脑脊液流出,可以推入空气或2%利多卡因1~2 mL,如无阻力,局部无肿胀隆起,证实针头在骶管内,此时可以缓慢推入药液。药液配制:2%利多卡因10 mL,曲安奈德40 mg(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维生素B12注射液0.5 mg,灭菌注射用水10 mL。一般用50 mL注射器缓慢推注,至少10 min推完,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
2.1.2 电针治疗 骶管注射治疗后第2天选用电针治疗。①取穴:选取腰部阿是穴、足三里、阳陵泉、委中、环跳、承山、承扶、昆仑等随症选穴。针刺用针选用杏林牌一次性针灸针,按照针刺要求进行无菌操作。进针得气后,急性期采用泻法,慢性期采用补法。② 连接电针:使用KWD-8081型电针治疗仪,连续波,频率20~30次/min,电流刺激强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宜,每日1次,每次25 min。同时,在病人腰部用TDP电磁波治疗仪(CQ-27型)进行照射。9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2.2 对照组
2.2.1 电脑中频治疗 选用TL980高级电脑中频治疗仪进行治疗。将一电极片放在环跳穴为中心部位,另一电极片放在腰部椎间盘突出部位,选用腰椎间盘突出症处方,电流强度以病人感到舒适能够忍受为宜。每日治疗1次,每次20 min,1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2.2.2 TDP照射 选用TDP电磁波治疗仪(CQ-27型)进行腰部照射。以椎间盘突出部位为中心进行照射,每次2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① 治愈:腰腿痛消失,腰椎活动功能正常,直腿抬高70°以上,恢复正常生活、训练。②好转:腰腿痛明显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直腿抬高到达70°。③ 未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3.2 结果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 讨 论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① 机械压迫学说[3]:由于椎间盘突出的压迫,使局部静脉血的回流、动脉的血供产生障碍,致使神经根缺血、缺氧、水肿、充血,进而引起神经根性疼痛,患者会感觉到下肢的疼痛和麻木。②炎性因子致痛学说:椎间盘破裂后,突出或脱出的髓核因为退变,降解而产生乳糖、氢离子、糖蛋白、磷酸酶等物质,刺激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产生炎性反应,释放出组织胺、缓激肽、前列腺素E和白三烯等炎性因子,刺激神经根产生疼痛[4]。③ 自身免疫学说:正常的椎间盘髓核组织是没有血管的组织。但是学者的研究证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中有血管和肉芽组织形成,持续的炎性反应和化学性刺激导致成纤维细胞(FGF)在椎间盘突出组织中的表达,FGF是一个强力的血管形成诱导剂,也就是说椎间盘组织中的血管和肉芽组织形成是FGF诱导产生自身免疫的结果[3]。
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因此其治疗方法也有很多种,但是目前尚无一种令人完全满意的临床治疗方法。保守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治疗方案,绝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而得以治愈。
硬膜外腔是位于椎管内硬脊膜外的一个潜在性腔隙,内部充满了疏松结缔组织,有丰富的小血管和神经通过。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时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释放的类组胺物质和糖蛋白等,会刺激神经根而出现无菌性炎症。炎症发生后会使局部组织黏连而造成神经根的缺血。同时,神经根在突出的椎间盘或髓核的压迫下会逐渐出现充血、肿胀,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神经根缺血以后,即便是轻微的刺激也会产生疼痛[5]。骶管注射疗法是从骶管裂孔将药物注入硬膜外腔。药物中含皮质激素、局麻药及神经营养药,激素类药物具有消除无菌性炎症、抗过敏的作用,能减轻充血肿胀,改善神经根局部血液循环,同时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而起到软化瘢痕和缓解黏连的作用,进而改善神经根的缺血状况。局麻药具有麻醉止痛的作用,能阻断感觉神经的传入和运动神经的传出,从而起到缓解疼痛、解除局部肌肉痉挛的功效。神经营养药能够营养神经,促使缺血缺氧的神经功能早日恢复。另外,药液推入骶管后,液体在硬膜外腔可迅速地向上扩散,形成一过性“高压液体流”,能起到液体剥离作用,分离神经根与周围的黏连[6]。
补和泻是治疗上的两个重要原则。“补”,主要用于治疗虚证。“泻”,主要用于治疗实证。在针灸疗法中的补泻是通过应用不同手法以产生不同刺激强度与特点而取得的。针灸治疗的机理在于针刺刺激神经,经过神经的调节,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炎性因子的消退,同时可以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使痉挛紧张的肌肉得以放松。电针的脉冲作用,可以使针灸的刺激效果得以加强,加速了无菌性炎症的消退[7]。另据报道,电针可以使脑内 5-羟色胺(5-HT)、环磷酸腺苷(cAMP)的含量显著升高,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进而加速神经根水肿的消除;5-HT的增高,还可以使骨骼肌的血管得到扩张,进而使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降低了腰椎间盘内的压力,有利于突出椎间盘的还纳[8]。TDP电磁波治疗仪属于远红外线范畴,穿透深度浅,主要对体表组织具有很好的热效应,能够使体表浅层温度迅速升高,增加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内代谢产物的吸收,起到消肿、消炎的效果[9]。
骶管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风险小、费用少、痛苦小的优点,尤其是急性发作期时下肢剧烈疼痛的患者,采用该疗法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疼痛,因此病人容易接受。我们在临床工作时只要诊断清楚,操作准确规范,大部分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1]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9-26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0.
[3]彭宝鑫,王拥军.突出椎间盘组织血管和细胞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的免疫反应性[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6,4(3):59-61.
[4]张建.骶管封闭加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骨伤,1997,9(3):15-16.
[5]贺学军,郑久生.骶管内药物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1例体会[J].医学临床研究,2003,4(20):314-315.
[6]支满霞.硬膜外腔注射药物治疗顽固性腰腿痛[J].中国骨伤,1993,6(1):29-30.
[7]张启富.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综述[J].颈腰痛杂志,2008,29(5):478.
[8]王广平.电针椎间孔刺激法为主治疗神经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J].颈腰痛杂志,2010,31(2):157.
[9]张刚林,黄涛.推拿加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0例[J].福建中医药,2010,41(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