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在腹腔镜术后促肠蠕动恢复的护理
2013-12-07陈雪霞
陈雪霞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350004)
腹腔镜手术由于有创面小、出血少、恢复快且住院时间短等优点[1],在妇科的许多常规手术以及一些高难度的手术中已完全替代传统的开腹手术。据资料统计,在妇科临床中80%~90%的开腹手术可用腹腔镜代替,在处理子宫内膜异位症、宫外孕、盆腔炎性包块、卵巢囊肿等良性疾病中,腹腔镜手术已成为首选手术模式。
虽然腹腔镜手术具有诸多的优点,但是由于腹腔镜手术仍属有创的手术方式,术中采用全麻方式,因此同样也面临着术后患者在一段时间内肠蠕动受抑制而减退。而肠蠕动是否恢复、肛门是否开始排气决定着术后的治疗进展。因此,观察肛门是否排气,了解肠蠕动的恢复情况,以便指导患者进半流质饮食,同时也意味着更少可能出现腹胀甚至术后腹腔黏连。术后肠蠕动的尽早恢复为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笔者收集2012年6月—12月本院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例,观察穴位敷贴在促进妇科妇腹镜手术后患者肠蠕动恢复方面的疗效,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标准
1.1.1 纳入标准 ① 女性,年龄19~63岁;② 首次接受腹部手术;③术前明确诊断;④ 在全麻下接受手术;⑤同意参与此研究。
1.1.2 排除标准 ① 有药物过敏史;② 患高血压症、糖尿病未能有效控制;③ 严重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及神经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
1.2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40例,均为女性;年龄19~63岁,平均(42.83±9.64)岁;其中子宫肌瘤 20例,卵巢囊肿8例,盆腔炎性疾病5例,卵巢囊肿蒂扭转1例,子宫腺肌病3例,子宫内膜癌1例,原发性不孕2例;合并2型糖尿病1例,高血压病2例。预先按住院顺序依次编序号,根据随机对照数字表利用随机数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在年龄、病情、既往史等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 法
2.1 护理方法
2.1.1 观察组 术后常规用药,术后12 h开始少量多次给予温服中药制剂排气汤(药物组成:大黄9 g,厚朴 9 g,木香 6 g,砂仁 6 g,枳壳 6 g,陈皮 9 g),术后生命征平稳后给予双侧足三里、上巨虚及下巨虚穴位敷贴疗法。取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操作方法:将芥子泥与生姜汁调和做成糊状,用纱布与胶布固定贴敷在穴位上,每次2~4 h,每日治疗2次。敷贴后密切观察周围皮肤情况。
2.1.2 对照组 术后常规用药,包括抗感染,止血,预防应激性溃疡,营养支持对症处理,术后12 h开始少量多次给予温服中药制剂排气汤(药物组成同观察组)。
2.2 观察项目 观察2组术后肛门开始排气时间的长短及术后腹胀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并针对2组在术后出现腹胀情况后均给予对症处理。
2.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腹胀评定标准[2]① 无腹胀:术后在肛门排气前,病人无腹胀感;② 轻微腹胀:术后在肛门排气前,主诉轻微腹胀感,可感到腹腔内转气,但切口无胀痛感;③ 中度腹胀:病人腹部稍膨隆,诉切口胀痛,但能忍受;④ 重度腹胀:病人腹部膨隆,伤口胀痛明显,烦躁不安,阵阵呻吟,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3.2 2组肛门排气时间和腹胀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2组肛门排气时间和腹胀发生情况比较()
表1 2组肛门排气时间和腹胀发生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 P<0.05。
腹胀发生/%3(15.00)1)12(60.00)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20 20肛门排气时间/d 1.2±0.31)1.9±0.4
4 体 会
腹胀是妇科腹腔镜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3],而且术后24 h之内正常的肠蠕动多不能恢复[4]。研究资料表明,腹部手术病人由于受手术、麻醉、禁食等因素的影响,常在手术后出现腹胀现象,其形成主要是由于手术创伤以及麻醉对肠蠕动的抑制作用。虽然妇科腹腔镜本身的手术打击已经很小,较传统开腹手术在很大程序上已经减少或减轻了许多并发症发生的可能。但是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的恢复肛门排气同样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甚至会有不同程度的肠胀气导致术后腹胀,使得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十分被动。因此,在护理工作中通常用肛门开始排气来判断肠蠕动的恢复情况,作为指导患者开始进食半流质饮食的一个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一种或多种的护理方式帮助患者促进肠蠕动的恢复。
穴位敷贴疗法是结合特定穴位的功效,通过敷贴药物达到持续刺激穴位的效果,该疗法目前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本组观察选用足三里和上、下巨虚穴,其中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的下合穴,具有调理脾胃的功效,主治一切急慢性胃炎,胃痛,腹胀,便秘等;上巨虚系足阳明胃经穴,大肠经的下合穴,为调理大肠专用穴,治疗上腹的主穴,主治腹痛、腹胀、便秘等;下巨虚是足阳明胃经穴,小肠经的下合穴,为调理小肠专用穴,治疗下腹的主穴,主治急慢性肠炎,腹痛,绕脐而痛等。通过敷贴的方法,刺激诸穴,达到调理胃肠道功能,促进胃肠蠕动恢复的功效。临床观察表明,穴位敷贴的方法不仅能缩短患者腹腔镜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还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腹胀的发生,改善术后状态,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由于术后较早的恢复肛门排气,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变得更加的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术后较小的腹胀发生率,能够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
综上所述,妇科腹腔术后常规施以穴位敷贴简便易行,经济实用,患者容易接受,而且在临床上可以有效促进妇科腹腔术后患者尽早恢复肠功能,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减轻患者术后身心病痛,对患者术后的康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吴桂山,王文英,杨国玲.102例腹腔镜手术护理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2):2544-2545.
[2]刘淑霞.护理干预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后腹胀临床观察[J].护理园地,2009,12(31):3454-3455.
[3]鲁秀茹,刘会英,朱颖.腹腔镜术后腹胀原因分析[J].现代护理,2006,12(8):717-718.
[4]孙莲莲,郭碧辉,林小兵.卡孕栓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腹胀320 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6(10):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