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与高职高专学生英语成绩的相关性
2013-12-05曾济民廖顺萍马慧萍
刘 芹, 曾济民, 廖顺萍, 马慧萍
(昭通学院 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一、前言
近十年来学习者个人因素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英语教师要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应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了解:如学生年龄、学生性别、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多元智能等。但不同因素对学生外语学习的影响,还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深入的研究(Chapelle & Roberts,1996)[1]。在这些因素中,多元智能是学习者个体差异中的重要变量,它对外语学习过程及成效起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本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外语学习多元智能的调查来探讨多元智能与英语成绩间的关系。
二、研究背景
本研究的理论来源于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是Gardner。他指出,不同的人由于个体的差异存在不同的智能。总的来说,主要有语言、空间、逻辑、音乐、交往、观察、运动和内省这八种智能,[2]它们具体的表现和不同认知领域的能力相联系。Gardner强调其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突出学习者的实践和创造能力,促进学习者的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智商的发展。这个理论让教师了解到应该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优点,促使其优势点的形成,从而达到学生身心的良性循环。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项课题调查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一共有四个:1)“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试题”两套,作为前测和后测。测试项目包括听力理解、词汇和语法、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满分为100分。2)为考察被试学生的智能情况,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包含有八种智能(Ivanco,1998)[3]。该问卷由八大部分组成,每十个小题考查一种智能,总共八十道题。本次问卷采取的方式是:给每个题打分(符合被试情况的选项为1分,没有就表示为0分)来计算出每一种智能的总分。这个总分为划分不同类型智能的学生提供了数据依据。
(二)调查对象
本项研究选取了本校2011级非英语专业文科(一班和二班)和理科(三班和四班)四个班级共160人为实验对象。其中一班和三班为实验班,二班和四班为对照班。本次共发出16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60份。这些学生涉及本校的政治教育和生物教育专业。问卷调查和前测考试均在第一学期开学时进行,后测考试在第一学年末举行。
(三)研究程序
本文的数据基于160人的样本,并运用SPSS软件对英语成绩和问卷的原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的研究程序为:1)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这一部分来具体说明被试者的多元智能总体倾向性和总体情况。2)单因素方差分析,用来比较四个班级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3)皮尔逊相关检验,用来分析被试群体的多元智能与英语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
另外在课题开始的时候,课题组设计了基于多元智能的多元课堂教学活动用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并由两位实验班的老师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时间为一年。这套教学程序的主要宗旨,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智能的学生进行相对应的智能训练。而另外两个对照班也是为期一年,但不使用这套教学程序,由对照班的老师自己按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结果
(一)多元智能的倾向性
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显示:多元智能的均值由高到低的排序(见表1)依次为:
表1 八种智能倾向
自省智能(mean=6.975 0,SD=1.474 95)、交往智能(mean=5.6625,SD=1.57770)、运动智能(mean=4.556 2,SD=1.747 40)、观察智能(mean=4.431 2,SD=2.167 87)、音乐智能(mean=4.268 7,SD=1.951 36)、语言智能(mean=3.8750,SD=1.732 96),逻辑智能(mean=3.850 0,SD=1.610 50)和视觉智能(mean=3.481 2,SD=1.700 80)。这一结果与八种智能问卷的调查结果排序基本一致,由此可以说明本次研究所选样本具有代表性并且调查的结果可信度高,而且得出了:被试者逻辑、语言、视觉智能间差异不显著;运动与音乐、观察智能差异不显著;自省智能显著高于其它智能这一结论。
(二)四个班级前测和后测的总体情况
从表2和表3的描述统计显示:四个班级从前测到后测,成绩都有显著的提高。文科一班平均分提高了31.901 9分,文科二班提高了24.980 4分,理科一班提高了21.05分,理科二班提高了11.267 9分。并且,在后测的成绩中,四个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也有明显的提高。
表2 四个班级前测成绩
表3 四个班级后测成绩
(三)前测总分和后测总分的比较
表4的结果表明,前测总分和后测总分相比,二者有显著差异,后测总分远远超过前测。因此从总体上说,学生的多元智能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表4 前测总分和后测总分的比较
在对四个班级的比较中,如图5所示:文科一班在前测和后测总分中与理科二班的差异最大,次之为文科二班,与理科一班的差异最小。而后测总分中,文科一班仍与理科二班的差异最大,次之为理科一班,与文科一班的差异最小。总而言之,文科班与理科班的前测和后测存在较大差异。
表5 四个班级的多项比较
(四)英语成绩与多元智能的关系
通过对多元智能各变量和英语成绩之间的皮尔逊相关检验发现,在这些因素中,只有自省智能和英语成绩显著相关。
表6 英语成绩与多元智能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五、讨论
(一)多元智能的倾向性
从数据中看出自省智能强是大学生的特点,显然学生把自省智能用到了外语学习中,他们善于通过自省来发现自己英语学习不足,从而运用相应的对策。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大部分学生表示,在英语学习中,高中之前都是老师引导他们学习,主要都是为考试而学习。进入大学之后,他们更多的还是要为就业做准备,所以学以致用比考试更重要。在本调查中,运动智能未多用于英语学习,这与自省智能强相吻合,即他们多用自省思维方式学英语,减少了身体运动方式的运用。这与我们的教育中长期重视书面考试和学业成绩,轻视实践活动有直接的关系。虽然他们中运用空间、音乐、运动智能学外语的人数较少,但仍有一些学生对英语学习中空间、视觉想象、韵律、模仿等较为敏感,其个体差异较大。这一差异可能与学生的个人爱好和环境有关。语言智能的排序反映出这一群体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不突出。英语教学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发展一项智能而忽略其他智能,而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一种智能来促使其它智能的发展,从而使英语学习得到显著提高。
(二)多元智能与英语成绩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对英语成绩与多元智能的分析发现,在多元智能的各种因素中,只有自省智能和英语考试成绩相关显著。这一发现与刘润清、吴一安(2000)“场独立认知方式,内向型学习者具有语言学习优势”[4]的结果有类似之处。并且马晓梅等人(2003)[5]的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风格研究也发现独立型、分析型和系统型学习者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成绩偏高。可见,独立学习、内省智能和记忆策略有助于在书面客观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本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内省思考型的学习者喜欢独立学习。这可能是在书面英语考试成绩中,只有独立型学习风格和内省智能显得重要的原因。它也反映出评价的导向作用,我国以书面为主的外语考试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多元智能。
并且,本研究还发现运用了多元智能教学策略的文科一班的后测成绩高于同样运用了这一策略的理科一班的后测成绩。这一结论可能也说明,进入大学后,由于文科和理科不同的专业性质,学生的思维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文科的学生更倾向于用内省的方式,而理科的学生更擅长于逻辑推理的方式。
六、结论
本项研究的结论对外语教学有以下启示:
(一)改变外语教学的传统模式,积极开发学习者的多种智能
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被形象地称为“填鸭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长此以往学生便形成了个人独自学习,而不善沟通,不善表现的学习方式。因此,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急需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主动的个性化”外语教学新模式。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要注重突出多元化和个性化,针对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进行外语教学,促进其优势智能的展示,并使其用于外语学习。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优势智能迁移到弱势中去,促进学生全面的多元的智能发展。在授课时应采用不同的形式,尽可能多地吸引学生多感官参与,为学生不同潜能的开发提供机会,使外语教学模式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创造能力、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全面共同发展。
(二)逐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还应逐步改变我国现存的教育环境。我国现存的教育制度更着重的是考试,而轻学生具体技能的培养和考查,因此“高分低能”的现象层出不穷。这种教育环境显然不利于学生外语综合应用技能的提高。
要达到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就要逐步改革外语的评价体系,从而以教学评价来改善外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制定应该强调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既能考查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能力,又能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此外,还应将 “书面终结性评价”和反映学生平时英语学习表现的“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综合评价,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评定学生,促进学生良性发展。
[1]Chapelle C.,Roberts C.,Field Independence and Ambiguity Tolerance as Predictors of Proficiency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1996,(1):27—46.
[2]Gardner H.,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New York:Basic Books,1983.
[3]Oxford 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y: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90.
[4]刘润清,吴一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马晓梅.中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2):18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