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七叶皂苷钠与溶栓消肿汤辅助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观察
2013-11-30陈文一
陈文一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第二人民医院,浙江 青田 323903)
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多由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炎性病变导致的局部急性静脉腔不通和血流瘀滞,临床表现为突发的患肢肿胀疼痛,肢体增粗,中医称为股肿。笔者在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辅以β-七叶皂苷钠和中药治疗下肢急性DVT,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青田县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患者92例。符合下肢DVT的诊断标准(1987年南京周围血管病学术讨论会重申标准),并经彩超确诊;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股肿”的诊断标准,且为急性期者。排除其他血液病;对β-七叶皂苷钠过敏或过敏体质患者;心脏、肝脏、肾脏及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30例;年龄22~80岁,平均(37.5±8.5)岁;病程 0.5~5 d,平均(3.1±1.2)d;发病部位:左下肢 30例,右下肢 14例,双下肢2例;发病原因:分娩后10例,术后4例,静脉曲张引起12例,原因不明20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28例;年龄20~81岁,平均(36.7±8.3)岁;病程 0.8~5.3 d,平均(3.2±1.2)d;发病部位:左下肢28例,右下肢15例,双下肢3例;发病原因:分娩后9例,术后5例,静脉曲张引起13例,原因不明19例。两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发病部位与原因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下肢急性DVT的常规治疗措施,包括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30°等一般治疗,尿激酶溶栓为主,降低血液黏稠度,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或华法令片抗凝,改善血循环,持续治疗7~14 d。白细胞过高者适量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必要时行血栓剥离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β-七叶皂苷钠(山东烟台绿叶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 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维持7~14 d。中药治以清营凉血、利湿消肿、逐瘀通络,方用自拟溶栓消肿汤:黄芪、黄柏、当归、川芎、泽兰、丹参各20 g,薏苡仁、牛膝、泽泻各15 g,地鳖虫、水蛭粉各3 g(冲服),炙甘草9 g。每日1剂,每剂煎3遍,前两遍取药液600 mL,分2次温服;第3遍煎取药液1500 mL,浸毛巾湿敷患肢,每日2次,每次1 h。
1.3 观察指标 (1)治疗14 d后,依据临床症状与体征,评价临床疗效;(2)治疗2月后复查,测试运动能力,包括患肢最长站立时间、20min最远行走距离;(3)治疗期间复查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等,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4)随访1年,观察下肢DVT复发情况。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制定的标准[1]制定。治愈:患肢肿胀及疼痛消失,患肢无沉重感,患侧与健侧周径差≤2 cm。显效:患肢疼痛消失,肿胀及沉重感减轻,患侧与健侧周径差2~3 cm。未愈:患肢肿胀及疼痛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甚或并发肺栓塞,患侧与健侧周径差≥3 cm。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 t检验及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观察组患者治愈人数、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未愈人数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能力比较 见表2。结果示观察组患者患肢最长站立时间、20min最远行走距离均长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后运动能力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后运动能力比较()
2.3 血液流变学及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等均未见明显变化。观察组中1例患者药液湿敷部位出现一过性瘙痒,未予处理自行消失,对照组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2.4 复发率 两组均随访1年,观察组随访43例患者,2例患者出现患肢处反复肿胀,占4.65%;对照组随访35例患者,复发6例,占17.14%;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
3 讨 论
DVT的诱发因素较多,常见的获得性危险因素主要有:手术与创伤、肢体制动、瘫痪及麻痹、静脉内留置导管、下肢感染及局部病变、血管相关性疾病、恶性肿瘤及其他多种内科疾病等,但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是DVT发生发展的3大病理基础[2]。下肢DVT与肺栓塞(PE)关系密切,病情凶险,因此需要积极处理。目前,DVT的诊断一般比较容易明确,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抗凝、溶栓治疗,介入治疗等,近年来机械性血栓消融术、血栓负压抽吸术、球囊成形及支架成形术也应用于临床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下肢急性DVT的手术取栓治疗,以发病72 h内处理为宜,以避免因血栓机化、广泛静脉内膜损伤、静脉与周围组织粘连等,或者其他更严重的并发症。在本研究中,对照组即选用的上述治疗措施。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另增加的β-七叶皂苷钠是由娑罗子中提取的三萜皂苷钠盐,具有抑制渗出,消散肿胀、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张力,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消除自由基等作用[3]。其药理作用机制在于:(1)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进而增加抗炎作用;(2)抑制拮抗前列腺素PGF1、缓激肽及5-羟色胺等炎性介质的分泌,进而降低了毛细血管、淋巴管的通透性;(3)促进淋巴回流,降低胶体渗透压,有利于消除细胞内水肿[4]。
中医学认为,“股肿”与湿热蕴结、脉络不通相关。下肢急性DVT应以清热化瘀、活血通络、消肿为主,佐以扶正。本研究中所选用的自拟溶栓消肿汤即以此所设。方中黄芪、当归益气、养血、活血,川芎活血通络以祛瘀血,牛膝清热解毒,薏苡仁、黄柏利水消肿、清湿热,土鳖虫、水蛭加强化瘀能力,消散结,通畅血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破瘀散结类中药具有抑制血小板活性、抗凝和降低血液黏度等作用[5]。本研究中,观察组在现代医学治疗的基础上,辅以β-七叶皂苷钠和中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运动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且未影响血流动力学,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这与类似的DVT研究[6-7]结果基本一致。
在临床实践中,笔者认为对于合并有其他症状者,可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如大便硬结者加大黄,红肿较甚者加金银花、蒲公英,疼痛较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水肿较甚者加车前子、大腹皮、冬瓜皮。在患者恢复过程中,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可明显改善患者肢体血液淤滞状态;对于药物溶栓患者,应加强溶栓后护理和巡视,加强对肺栓塞的认识,提高患者的医疗安全。
综上所述,可见β-七叶皂苷钠与溶栓消肿汤辅助治疗下肢急性DVT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显著提升了患者的运动能力,降低了复发率,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1]汪忠镐,张建,谷涌泉.实用血管外科与血管介入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20-323.
[2]陈丹琼,谭晓珍,蔡新良,等.CPM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8,2(11):15-16.
[3]潘永峰.七叶皂甙钠联合乌司他汀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24):71-72.
[4]覃鹏飞,洪翔,张菲,等.β-七叶皂甙钠治疗多发性硬化发作的临床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66-68.
[5]范学兴,王丽莉.活血化瘀中药配合肝素治疗大面积烧伤早期高凝状态 28例[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3):258-259.
[6]唐辉,黄金亮,李川,等.利伐沙班对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1,38(11):778-781.
[7]王海立,张奇,王娟,等.血栓风险评估与处置表对预防骨盆与髋臼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初探[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12(12):1108-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