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在越剧伴奏中个性和共性的结合
——越剧《李清照》的伴奏体会

2013-11-21王韵骏

剧影月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演奏员二度共性

■王韵骏

琵琶在越剧伴奏中个性和共性的结合
——越剧《李清照》的伴奏体会

■王韵骏

从事琵琶的演奏已逾三十多年的时间,期间绝大多数的时间从事着越剧的伴奏工作。作为伴奏,我的论点是无论是哪一种乐器都必须首先遵从伴奏的基本演奏法则。因为乐队伴奏是一种集体行为,无论多少个人的伴奏乐队都必须紧紧地揉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力,包括伴奏旋律的张力,音头或重音的爆发力,旋律过程中应体现出的合力等等。大家都清楚地知道,伴奏的乐器是各不相同,各有特点的,然而在整体伴奏中,我坚持必须以共性作为伴奏的基本法则。而乐队伴奏的共性就在伴奏过程中的相融、相靠。在另一篇论文中我曾提及每一个伴奏人员既是剧目曲调的演奏员,同时也是一名二度创作者。这里的二度创作就涉及到演奏员展示个性的问题。展现个性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通过对所演奏乐器(或二胡,或琵琶)的技法的运用,淋漓尽致地发挥该乐器的个性特征;其二,通过自己对所演奏的旋律,结合对剧情的深层次地理解,在二度创作的过程中充分展现演奏员的个性特征。上述的两点是不可分离开来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综合过程。

就以《李清照》一剧为例,在琵琶伴奏过程中我有一些体会。琵琶作为越剧伴奏中的主奏乐器之一,它起着为演员拖腔裹韵的重要功能,托的牢,裹得住是对琵琶演奏者最基本的要求。在《李清照》一剧的结尾处,李清照一曲凄清的《声声慢》,我就是在大乐队同时演奏的基础上,以相融、相靠的法则,牢牢托住演员运腔、气口以及句与句之间的过门节奏,两句琵琶过门,运用一高和一低的对比演奏手法来托出此时人物的心情,把一首千古名篇演绎成为越剧迷们口口相传的著名唱段。当然我这里是从伴奏的角度来说,唱段的被推崇更主要的还是作曲、演员的功绩。在《李清照》一剧中多数的伴奏都让我紧紧地和乐队揉在一起,然而《李清照》剧中也不乏有展示个性的地方,如李清照得知张汝舟将财物全部骗走后,她绝望地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天啊”,在这一句之后,有一段演员的表演,这里的一段音乐配音我就充分运用了琵琶的演奏技法,如扫弦,并运用戏曲锣鼓点“乱锤”的节奏套路来演奏,充分表现出了人物此时、此地、此景下的情绪,同时亦表现出了琵琶这一乐器的特征。又如《声声慢》有一段琵琶独奏,在这一段情绪悲凉、凄苦的旋律中,我就充分利用了琵琶特有的轻挑慢捻的演奏技法,同时用慢揉的手法加强对琵琶音色的控制,使之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国破、家毁、夫丧、物尽”的悲惨画面。记得琵琶大师刘德海老师讲过,当一个人的悲伤情绪用说、唱、哭、笑都无法表现之时,琵琶的功能恰恰是开始了。而我正是运用这种心情和手法完美地表现出了李清照“贫病交加,踽踽独行”的悲凉人生。

猜你喜欢

演奏员二度共性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图说·“梅”开二度
共性
沪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减仓
普通类高校民族管弦乐团训练之我见
谈戏曲打击乐演奏员的基本素质
剪辑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试论演奏员与指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