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大破天幕危机》小评
2013-11-21崔志翔
■崔志翔
由萨姆·曼德斯导演,丹尼·尔克雷格主演的《007:大破天幕危机》,在007系列50周年之际带来巨大的反响。纵观全片,新作007在选材上与前作截然不同,用简短的语言可以概括:邦德争夺特工名单,勇斗同门师兄。乍看剧情套路类似于《谍影重重》和《碟中谍》,部门出现内奸,主人公除内攘外,解除危机。而从剑桥大学走出、拥有戏剧背景的萨姆曼德斯却对此有着新的诠释。
新作《007:大破天幕危机》,更像是导演萨姆·曼德斯让“007系列”进行一次自我的完善。邦德中枪负伤不是第一次(《007:霹雳弹》邦德中枪)、军情6处被袭击也不是第一次(《007:黑日危机》军情6处遇袭),但所面对的危机是未曾解决的。就整部影片而言,危机源于一个背叛了军情6处的前特工人员,简言之就是“窝里斗”。而真正的危机在于听证会上女部长提出对特工存在的质疑。就像本部电影的反派席尔瓦所说,操纵股市整垮跨国公司、阻截间谍卫星信号、操纵乌干达选举、制造伦敦瓦斯爆炸只需要点一点鼠标。邦德的军需官Q也说过“我穿着睡衣喝掉一杯伯爵茶之前,用电脑所能造成的损害,要比你一年外勤多得多。”而对于邦德的存在,Q片面地认为,“总有人需要扣扳机”,也就是所谓的执行者。
人们都开始质疑特工这一特殊职业的存在,政客们考虑的是特工的人身安全问题可能会影响自己的仕途,拥有才能的年轻人将特工仅仅定义为执行者,只需按部就班的掏枪、拿手铐、抓到犯罪嫌疑人。这样看来,难道特工的存在真的值得商榷?难道特工真的过时了?
“过时”成为《007:大破天幕危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台词之一。影片中少了尖端科技、新式武器、香车美女,多了一份怀旧复古的元素。从本部电影的场景选择上就不难发现,军情6处的战备指挥所(二战时的丘吉尔指挥所)、最终的决战地“天幕”别墅,都有着浓厚的英式古典厚重感。
“007系列”中有许多经典场景:《007:来自俄罗斯的爱》中火车车厢的打斗戏,是电影史上最佳打斗场面之一;《007:八爪女》中在拥挤的马戏团观众群中奋力阻止原子弹爆炸;《007:黄金眼》的高潮,是在一个有伪装作用的巨大卫星接收器里的打斗场面。决战场景的选择上,基本都以动态场景、大场面场景为主。而“天幕”的选择,相信导演也别有用意。
“天幕”是邦德的祖宅,位于苏格兰偏远山区的一栋别墅,仿佛是与世隔绝的另一个世界,在这里没有任何先进的设备,有的只是双筒猎枪和土质炸药。手持双筒猎枪的邦德正与反派人物席尔瓦,在祖宅这个“过时”的战场上上演这一出古典贵族式的决斗,而此刻的邦德更像是被赋予为家族荣誉而战的使命。当我们置身现实,信息时代中的我们利用科技(网络、计算机)伪装自己达到预期的目的,渐渐地开始忘记“我”这个本体。导演通过一个个“过时”的方式,利用英国人的怀旧情结,试图在告诉我们别总是向前看,更应该停下脚步,审视自我,回首往昔。
说到这就要回到之前特工存在是否“过时”这一命题。对于特工的定义有很多,但特工所具备的特性却是显而易见的,他们都是精英。在“007”系列中,特工邦德无所不能,救国救世,特工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的偶像。然而反派席尔瓦与邦德都是同一系统内优秀的特工,两人也有着共同的遭遇,由于事态的严重性都曾被上司M采取过 “弃车保帅”的措施,险些丧命。肯定有人会问,既然是精英,为何反派席尔瓦与邦德的行为截然相反?本片中邦德自己也说过他与席尔瓦最大的区别就是“那颗可怜的爱国心”。曾经作为特工的席尔瓦在遭遇不幸之后,忘记了自己曾经的使命,丧失了曾经的信念和宝贵的精神。
导演萨姆·曼德斯,正是在寻找精英的楷模,它隐忍,不感情用事,坚持、坚韧、不懈,热爱自己的国家,追求荣誉,你会发现不仅仅邦德和上司M都是这样,连被邦德嘲笑还在帐青春痘的军需官Q,在柔弱的外表下,也展现了独特的毅力,这是当下人们所缺失的重要精神。
如今这样的精英精神、精英楷模正在逐渐的被人们遗忘,就像否定特工的存在一样。M在听证会引用了维多利亚时代诗人丁尼生的一段诗歌,不禁让笔者联想到大英帝国的巅峰维多利亚时代,它是大英帝国经济文化的全盛时期,然而进入工业化后,英国被许多成就陶醉了,沉迷于世界霸主地位的无限自豪中不能自拔,停止了更高的追求。诗人丁尼生发出呐喊:“昔日开天辟地,而今英勇不复,已成今日这般,昔日雄心壮志,亦被岁月磨平,然则猛志犹在,拼搏上下求索,永不屈服。”这般精英精神未能传达,失去了之后,当英国开始进行改革时,要挽回昔日的雄风已经不可能了。
看完全片后,特工所保留下的独特品质与精神,会打消某些人对特工存在的质疑。昔日维多利亚时代的辉煌不复存在,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纳粹铁蹄下让其陷入双线作战,对“二战”功不可没,而如今英国经济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比德国、法国差一大截,进出口贸易总额跌出前5。英国总在顶峰的边缘,未能久立。导演萨姆·曼德斯用英伦式古典化的风格,向曾经是日不落帝国的辉煌致敬的同时,也试图唤醒国人的精英精神。对于英国本土“产物”的007邦德也进行了一次自我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