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刺络拔罐配合夹脊穴、阿是穴围刺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30例

2013-11-20姚配勇刘需祥李慎荣黔西南州中医院针灸康复科贵州兴义5624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年18期
关键词:刺络夹脊疱疹

周 斌 姚配勇 刘需祥 李慎荣 (黔西南州中医院针灸康复科,贵州 兴义 562400)

带状疱疹是特征为疼痛和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绝大部分患者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症状,有的甚至痛如针刺刀割,频繁发作,影响饮食和睡眠。本研究采用刺络放血拔罐配合夹脊穴、阿是穴围刺加电针协同药物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并与单纯药物治疗组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我院皮肤科及针灸科6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综合组和药物组。两组性别、年龄和发病部位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比较(n=30,s)

表1 两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比较(n=30,s)

组别 年龄(岁)下肢综合组性别(n)男 女发病部位(n)面部 上肢 躯干47.4±16.8 17 13 7 3 15 5药物组47.8±16.4 14 16 6 4 17 3

1.2 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皮肤性病学》〔1〕中带状疱疹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75岁之间;②出现疱疹在1~7 d内,未经过抗病毒和止痛治疗者。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血友病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③恶性肿瘤患者;④病情危重,对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不能做出正确评价或不配合治疗患者;⑤1个月内应用过免疫抑制剂,如皮质类固醇激素者;⑥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如无疹型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并发脑膜脑炎带状疱疹,并发眼、耳部感染的带状疱疹。

1.3 治疗方法 综合组采用疱疹局部刺络放血拔罐,皮损处围刺,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夹脊穴针刺并疏密波电针治疗20 min,结束后再药物协同治疗。药物组注射用阿昔洛韦0.5 g,3次/d静滴;维生素C注射液1.0 g,维生素B6注射液0.1 g,西咪替丁注射液0.6 g静滴1次/d;灯盏花素40 mg静滴1次/d维生素B110 mg口服,3次/d。有皮肤感染者,加用环丙沙星0.2 g静滴,2次/d。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4 止疱时间观察 均记录开始起疱的时间和水疱停止增多的时间。止疱时间=水疱停止增多的时间-开始起疱的时间。

1.5 疼痛强度缓解恒定 30%以上所需时间观察: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记录观察点前24 h内最痛点。以100 mm标识,0表示不痛,100 mm表示患者能够想象的最大疼痛强度,让患者在线上的最能反映自己疼痛程度之处划一交叉线,每天记录疼痛评分,并用公式(首次治疗前VAS评分-本次治疗前VAS评分)/首次治疗前VAS评分×100%,计算出每次治疗后的疼痛强度缓解百分数。

1.6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疗效标准〔2〕。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皮疹消退50%以上,疼痛明显减轻;未愈:皮疹消退不足50%,仍有疼痛。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所有计数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分析;疗效评价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强度缓解恒定30%以上所需时间和止疱时间的比较 综合组较药物组能更快地消除水泡,能更快地缓解疼痛(P<0.05)。见表2。

表2 两组止疱时间和疼痛强度缓解恒定30%时间比较(s,n=30,d)

表2 两组止疱时间和疼痛强度缓解恒定30%时间比较(s,n=30,d)

与药物组比较:1)P <0.05,2)P <0.01,下表同

时间综合组 3.45±1.801) 5.30±2.472)组别 止疱时间 疼痛强度缓解恒定30%5.80±1.27 7.80±2.67药物组

2.2 两组疗效比较 综合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n=30〕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发病机制是由于水痘-带状疱诊病毒在脊神经后根和脊髓后角内或脑神经节内大量增殖,致使这些组织发生炎性反应,软脊膜、硬脊膜和外周神经发生炎性细胞浸润、脱髓鞘和纤维化等炎性反应而致神经损伤〔3〕。该病属中医学的“蛇串疮”、“缠腰火丹”、“蜘蛛疮”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肝经郁火或脾经湿热内蕴,复感火热、湿毒时邪,引动肝火,湿热蕴蒸、浸淫肌肤、脉络而发为疱疹;故湿热毒邪阻滞经脉,不通则痛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在发病早期积极治疗可以极大地促进疱疹消退、减轻疼痛、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本研究针刺病变部位和相应的同侧夹脊穴,可刺激相应的神经节段及其周围组织,使神经中的痛觉纤维的传导受到阻滞,提高机体痛阈,增强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另一方面针刺引起的针感传导反应,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可影响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化学介质,从而达到镇痛作用〔4〕。

有研究发现针灸镇痛时脑和脊髓中枢的5-羟色胺(5-HT)水平升高,而中枢外周的5-HT含量减少,而且内啡肽参与了针刺镇痛过程,针刺能提高内啡肽含量,从而增大机体镇痛的力度〔5〕。在针刺基础上加电针治疗可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使局部组织的气血运行加快,达到祛瘀通络止痛的目的。另外,本研究发现,早期的刺络放血拔罐对病程有很大的影响。根据中医“盛则泻之,菀陈则除之”的原则,刺络放血拔罐可以使郁热邪毒尽快随血而去,从而阻止病情蔓延和发展。刺络放血拔罐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的充血、水肿、瘀滞和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使受损的神经、皮肤组织尽快得到修复,达到祛瘀生新,祛瘀通络止痛的目的〔6〕。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也能控制症状,但由于带状疱疹的特殊性(如:没有特效药、疱疹病毒变异,免疫因素、局部血药浓度低等),故显效时间较慢。而综合治疗在止疱时间和疼痛缓解时间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一般治疗2 d后,大部分患者疱疹停止新发,疼痛明显减轻,而要达到相同效果,治疗需5 d左右。

1 吴志华.皮肤性病学〔M〕.第5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8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

3 Insinga RP,Itzler RF,Pellissier JM,et al.The incidence of herpes zoster in a United States Administrative Database〔J〕.J Gen Intern Med,2005;20(8):748.

4 魏 玲,苑贵毕.穴位注射夹脊穴加针刺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1;21(6):333-4.

5 梁 宜,方剑乔.5-羟色胺痛觉调制与针灸镇痛相关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8):492.

6 郭 燕.刺络拔罐加针刺对带状疱疹疼痛的治疗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9):79.

猜你喜欢

刺络夹脊疱疹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夏季警惕汗疱疹
浅谈中医拔罐法治疗头痛
1分钟了解疱疹性咽峡炎
探讨针刺、拔罐结合刺络放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100例
颈夹脊穴注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