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推拿联合倒走锻炼治疗非特异性腰痛45例临床观察
2013-11-15郭力群
王 勇 郭力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推拿科,上海 200025)
腰痛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疼痛综合征之一,主要是指下背、腰骶、臀腿部一组疼痛的主观感觉。我们生活中大约70%~80%的人有过腰痛症状的发生,而其中超过90%的患者不能确切观察到组织病理学的改变,同时客观检查也不能明确其病因,这类腰痛被称为非特异性腰痛。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涵盖了临床上常见的腰肌劳损、腰肌纤维组织炎、腰肌筋膜炎及韧带炎等各种急慢性腰部软组织病变[1]。2009-07—2012-05,我们运用内功推拿手法联合倒走锻炼治疗NLBP 45例,并与内功推拿联合点按髂脊角治疗45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患者腰痛持续反复发作2周以上,或呈进行性加重趋势,无系统疾病,经骨科专科体检及相应辅助检查X线、MRI、CT确定入选标准[2],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在21~60岁的患者。
1.1.2 排除标准 同时合并有肝、肾疾病,心脑血管疾患,肿瘤及自身免疫系统疾患,或高龄体弱者,腰痛伴有神经受累者;年龄>60岁者。
1.2 一般资料 全部90例均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推拿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21~60岁,平均(38.6±10.0)岁;病程5~13周,平均(7.9±3.0)周;体质量43~88 kg,平均(66.0±11.0) kg。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20~60岁,平均(38.3±10.4)岁;病程2~12周,平均(8.1±2.4)周;体质量45~87 kg,平均(66.1±11.2) kg。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内功推拿方法。医者站于患者一侧,患者俯卧位,直推患者背部督脉及两侧足太阳膀胱经10~20次左右,手法要深透有力,速度均匀,用掌根或全掌紧贴膀胱经,不能有跳动。用掌根或拇指按揉背部太阳经,重点点按两侧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以局部痠沉为度,有向下放射感更佳。用肘部上下弹拨和点压腰骶部的八髎穴。双手掌或拳击交替轻叩背部两侧太阳经。横擦肾俞、八髎穴,以透热为主。治疗隔日1次[3]。联合用肘部尺骨鹰嘴点按两侧髂脊角,以患者局部有痠胀麻感和向下肢放射感为佳[4]。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予内功推拿方法治疗基础上联合倒走锻炼。患者全身及思想放松,双手叉腰,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双目平视,四肢不僵硬,全身的重心落在前脚掌;碎步倒走慢行,实际速度小于常人散步速度,脚尖先着地,后脚跟后行,步距不超过半脚掌,脚跟离地一拳距离,臀部轻松下坠,自觉微微提肛。每日1次,量力而行。一般为700~1 000步,时间为30 min,有下肢微微痠胀感为佳。
1.3.3 疗程 2组均治疗2周。
1.4 观察项目 ①腰部疼痛评分:采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监制目测类比定级法(VAS)进行记分。在卡中心刻有数字的10 cm长线上有可滑动的游标,两端分别表示“无痛”(0)和“最剧烈的疼痛”(10)。患者面对无刻度的一面。患者将游标放在当时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部位;医生面对有刻度的一面,并记录疼痛程度[5]。②改良中文版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CRMDQ)评价其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程度,总分为0~24分,总分值越高,提示被评价对象填表当日因腰痛造成失能越重[6]。
2 结 果
2组治疗前后VAS、CRMDQ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VAS及CRMDQ评分比较 分,
由表1可见,2组治疗后VAS评分及CRMDQ评分均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治疗组在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腰部功能上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长期以来,下腰痛一直是困扰人类的常见疾病之一,现代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大约有2/3的人一生中有过下腰痛的症状。其致病原因很多,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生化、免疫、分子生物学和电生理等方面[7]。目前,已经证明,各种原因所致的下腰痛均在不同程度上与腰部肌肉疲劳而导致的收缩力、支撑力下降有着必然的联系。国内外研究证实,倒走能加强患者下肢的肌力,提高脊柱的平衡能力[8]。Eisner等[9]发现倒走能锻炼膝部腘绳肌。腘绳肌能维持膝关节的稳定,膝关节对支撑人体脊柱的平衡起了关键的作用。日本学者研究发现,倒走练习中腰椎旁肌、股内侧肌、胫骨前肌最大随意收缩均明显高于正走[10]。说明倒走锻炼能更大限度地调动腰部肌肉工作,在不增加运动速度、幅度、频率的前提下,增加能耗,使患者的腰背肌得到有效锻炼,减轻腰部疼痛。吕晓梅等[11]发现倒走时腰部竖脊肌的积分肌电值明显高于正走,认为倒走能增加腰背肌肉的活动,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其营养状况,倒走可能对一些腰部疾病有一定疗效。需要注意的是,饱餐后立即倒走的患者,会出现胃部不适感,可能与倒走时体内血液会集中于脑部和脚步,影响了胃的消化能力有关。
NLBP属中医学腰痛症、痹证等范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中医脏腑理论强调腰痛与肾有着密切的联系,腰者,肾之府,肾主骨髓,肾精亏虚故腰痠无力,加上寒湿之气,经脉受阻,不通则痛。以“掌平推法”为主的内功推拿,温热深透作用强,舒筋通络效果好。我们所用手法以补脾肾两脏理论为基础,理顺患者背部的督脉及膀胱两经,脾俞至关元俞,脊中至腰俞两线为重点,配合点压两侧髂脊角,共奏祛风寒、补脾胃、强腰脊之功。
VAS评分、CRMDQ评分是目前国内公认评估腰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2种不同方法。VAS侧重于评估疼痛水平;CRMDQ则反映腰部的功能状况。本研究使用这2种评估方法,基本能准确反映患者临床的实际情况。2组治疗后VAS指数较治疗前均减低,表明对照组与治疗组都能改善患者腰痛症状,治疗后CRMDQ分值也降低,显示出患者总体腰部功能障碍明显好转。2组间分析,治疗前后VAS数值和CRMDQ分值的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说明运用内功推拿结合倒走锻炼疗效更满意。
临床上有多种潜在原因可导致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发生,故治疗方案可能是多样性的。内功推拿手法、点按髂脊角结合倒走的运动锻炼,操作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大量的社会投入,获得的疗效显著,是值得推广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方法之一。
[1] 顾新.下背痛的物理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86-88.
[2] Deyo RA,Weinstein JN.Low back pain[J].N Engl J Med,2001,344(5):363-370.
[3] 周信文.内功推拿[J].按摩与导引,2001,17(4):18-19.
[4] 王勇,郭力群.点按压髂脊角治疗腰腿痛的临床观察和作用机理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29):34-35.
[5] 南登崑,缪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9.
[6] 何高,张建湘,申才良,等.汉译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评估下腰痛患者的可靠性[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15(4):242-244.
[7] 孙松峰,李希臣,时荣海,等.非特异性腰痛的原因探讨[J].临床医学,2003,23(5):54-56.
[8] 韩东波,徐冬青.倒走运动的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0):990-993.
[9] Eisner WD,Bode SD,Nvland J,et al,Electromyographic timing analysis of forward and backward cycling[J].Med Sci Sport Exerc,1999,31(3):449-455.
[10] Flynn TW,Soutas-Little RW.Patellofemord joint compressive force in forward and backward running[J].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1995,21(5):277-282.
[11] 吕晓梅,赵焕彬,张海涛.健身反向走的生物力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4):13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