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突围
2013-11-14余树财
余树财
[作者通联:成都市成飞中学]
如今,在高中理科班级教学中,语文学科受到学生的轻视甚至是漠视,语文学科被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方面有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在分数至上的教育评价机制下,在其他学科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学生不愿意把时间花在语文学科上。另一方面,因为语文学科重积淀,螺旋上升的学科特点,学生花了时间学语文却短时间内难见成效,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丧失了学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如何有效改善高中理科班的语文教学,走出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的困境,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的课程理念。这一理念为走出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困境提供了启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敢于打破学科本位意识,寻找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契合点,有效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改善语文教学。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适当引入理科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实现理科班语文教学困境突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理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设计形式多样的导入,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媒体等。但就理科生而言,在运用这些方法的同时,如果能适时引入理科知识,效果可能会更显著。
如课文《像山那样思考》的论证结构和行文风格是教学的难点。本文是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利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一篇随笔,因为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学生理解本文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段梳理段意,然后归纳和感受文章以小见大、层层深入的论证结构及文笔洗练,富有浓郁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的行文风格,学生是很难提起学习兴趣的。
杨琦晖老师教学这个难点时,尝试着将自然学科资源与语文学科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他引入生物学科的食物链知识,根据本文内容,让学生以狼为起点画出“食物链”。这对理科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任务一布置,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很快,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了以狼为起点的“食物链”: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灭亡→山秃,当这个“食物链”呈现在学生眼前时,本文的论证结构及行文风格一下子也就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理解和感受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自然也就得到了培养。
二、适时融合理科知识,促进语文学习内容的内化吸收
各学科间的知识体系、思维模式有很大的相关性。根据学科间的知识渗透这一特点,在进行理科班的语文教学时,可以融合理科知识,让理科知识成为语文知识的“消食片”,促进语文学习内容的内化吸收。
姚伟红老师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林冲的性格发展过程,借用代数中的数轴与曲线知识,画出了林冲性格发展示意图:
图形一呈现,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林冲的性格随情节的波动而不断发展、发展过程及原因。
杨琦晖老师教学《清兵卫与葫芦》,在探讨“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清兵卫心跳,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幸亏教员只管训斥,并未注意近在咫尺的那些葫芦。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粗暴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这一情节处理时,抓住“葫芦”的命运启发学生:既然剩下的其他葫芦最终难逃劫数,不让教员再次没收,却让回家的父亲逐个砸碎,比较这两种情节处理方式,哪种好?
学生思考后都认为是后者好,但理由却基本上只停留在人物形象上,诸如突出了父亲的粗暴、清兵卫的可怜等。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这一情节的安排,也为了加深学生对《外国小说欣赏》中的话题知识“摇摆”及其对于小说情节发展、形象塑造,特别是对于主题深化作用的理解,杨老师导入了物理学科的“单摆”模型并绘制了示意图。融入了物理学上的“单摆”知识后,杨老师再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找出文中若干摇摆情节,并尝试再次结合单摆运动的轨迹(类似正弦余弦图形,出示简图)分析摇摆对于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面对直观的图像,学生的思考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有说情节起伏的,有说一波三折的。文本情节的安排,摇摆的概念及作用通过物理上的“单摆”知识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三、巧妙使用理科知识,促进语文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
与语文学科相比,理科逻辑性和技能型较强,更注重理性思考。理科解题讲究方法和技巧,其解题过程形象可感,操作性强,而语文解题注重理解,解题方法较为抽象,操作性不强。语文教学能否在这两者的差异间找到契合点,化抽象为形象,有效提升语文解题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1.用数学知识解语病题。教学搭配不当的病句,教会学生分析句子的结构,是解答这类语病题的关键。但对于理科生来讲,分析句子结构显得有些抽象,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我把代数中的乘法分配率和分解因式的知识引入病句的教学,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如:
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2011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用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学生一下子还是把握不住句子的语病在何处。为了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出这个句子的语病,我写了一个算术式:a(x+y),让学生用乘法分配率写出它的等式:ax+ay。这对高中理科生而言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事了。我告诉学生a代指“创造”,让学生去找x、y分别代指什么。学生一眼就看出了x、y分别代指“候车环境”和“人性化服务”。这样一点拨,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创造”可以和“候车环境”搭配,但不能和“人性化服务”搭配。
数学知识的巧妙使用,让学生很轻松地就掌握了搭配不当类型的语病辨析。而且,这种方法也为他们解其他类型的病句题,如成分残缺,不合逻辑等提供了方法和思路的参考。
2.用数学知识解散文阅读筛选整合信息题。散文阅读中的筛选整合信息题是各类考试必考的一类题。解这类题时,学生基本上都能够根据题干筛选到相应的答题范围,提取有关的关键语句。但对筛选出来关键语句进行整合,组织成简洁的答案却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笔者总结了三种整合信息概括作答的方法:截、改、写。
“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答题时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截”的方法操作简单,学生容易掌握。
“改”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太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改”的方法较为抽象,操作性不强,理科班的学生还是很难给出准确的答案。仔细分析“改”的方法,我发现改的过程与数学中的提取公因式、合并同类项有相似之处。于是,我引入了提取公因式与合并同类项的知识。如2005年浙江卷散文阅读《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第19题:“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___________(不超过 20个字)”。
解这道题,学生都能找到相应的答题范围,即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
但题干中有不超过20个字的字数要求,显然不能将这句话作为答案。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这句话,学生很快发现,每个分句都包含有一些“公因式”的文字,如“在人群里”“寻找他的”。改写时,可以将这些“公因式”提取出来,然后把同类项合并在一起,答案一下子就变得简洁起来: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
“写”是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写”的方法更为抽象,理科学生语感本身就不强,要在语境中悟出答案,这对理科学生来说是有相当的难度。但引入了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的数学知识后,悟出答案也不是那么玄妙得高不可攀了。如2009年全国卷Ⅰ散文阅读《彩色的荒漠》第14题:“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
解这道题,题干已经告知了筛选的范围——第一自然段,学生也很容易找到答题的区间,即第一自然段的第6-8句话:
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我请学生找出这几句话中的关键词语。学生很快划出了关键词:偶尔看见、一团两团、残棋、命运的博弈、灰色、到处是灰色。将这些关键词合并,可以分为两类。“偶尔看见”“一团两团”“残棋”“命运的博弈”是一类,写戈壁滩的环境。“灰色”“到处是灰色”是一类,写戈壁滩的色彩。接下来就是要提取出合并之后的“同类项”的“公因式”。只是这里的“公因式”在筛选的句子中没有,要靠学生自己去“悟”——归纳概括。但“合并同类项”后,学生还是很快能悟出,前一类是写戈壁滩环境的恶劣或者荒凉,后一类是写戈壁滩色彩的单一。
数学知识的引入与使用,使散文阅读中筛选整合信息题“改”和“写”的解题方法一下子变得具体可感,易于操作。学生从心理上对现代文阅读不再那么畏惧了,解题的自信心也增强了,自然也就不会像以前那样胡乱答一通地去蒙答案。
“解铃还需系铃人”,在语文学科越来越边缘化的今天,要实现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困境的突围,我们首先得端正认识,打破学科的本位意识,正确认识语文与数理化的关系——不能只停留在语文是基础,是工具的认识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理科班的语文教学要善于从理科生的实际出发,因生制宜,有意识的去寻找理科学生的语文兴趣点,寻找提升理科生语文素养及能力提升的生长点。这样,我们才能有效改善当下理科班语文教学的状况,走出理科班语文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