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舟依碧波行——谈阅读与写作

2013-08-15

中学语文 2013年34期
关键词:语感口语交际

孟 华

[作者通联:江苏江都中学]

如要把“语文素养”比作舟,那么,阅读和写作就是波,舟依波而行,语文养素在阅读写作的积累中育成。

不间断地读书,能不断增强人的语感。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要知其情理。对文本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阅读者的语感,而语感的形成与提高,又离不开阅读实践。实践告诉我们,读书有许多方法,有观其大略的跳读、默读,有务求一字之妙的精读、朗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中语调、节奏、语流的反复刺激,可以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泻出,经常朗读,词语、句式、情感就会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迅速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语感。语感一旦从“所知”变为了“所有”,就会服务于语言载体,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享受敏锐语感的妙处。吕叔湘先生曾说,“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诵读是积累内化,是体验感悟,是接受熏陶。“记诵之法,学问之舟”(清·章学诚),诵读多了,语感增强了,理解、记忆、表达的语文能力就自然形成了,学问也就逐渐厚实了。

用心读书,能不断训练人的思维能力。多读书就一定能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吗?不一定。有的人读书仅仅是读文字,并不领会文章所负载的情与理,这样,即使读一辈子的书,语文素养也不会提高,或者说即使有提高,效果也不会明显。叶圣陶曾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语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优美诗文或意境幽,或构思妙,或语言美,或结构巧,或手法活,或兼而有之,这些妙处都需要读者“熟读精思,分析琢磨”,方能领悟。“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必须入境,必须思考,相对于其他学科,学习语文更需要想象、联想、情感体验等形式的思维活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思中读,悟出文本的深刻内涵;在读中思,锻炼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语文素养中的重要元素。而用心读书,或者说思考着读书,确能训练人的思维能力。

如果说获得了语感,训练了思维,是阅读提升语文素养初级阶段的效果,那么,与文明的对话,探究社会人生,就是阅读提升语文素养高级阶段的呈现结果。读书人都有这个体验,阅读能丰富人的知识,拓展人的视野,提升人的境界。人们诵读的文本又多是经典名篇,它们是人类文化的瑰宝,社会文明的结晶,它们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经典名著是我们思想之园地,精神之源泉。“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法·雨果),常常诵读,时时浸润,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就会逐渐铸就,高尚典雅的审美情趣就会逐步养成。培育语文素养,除了上述的要求外,还必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具有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交流、审美、探究的能力。如果说一个人很有语文素养,但他不能与人交流思想,不能表达自己的发现;面对经典名著,不能审美创造,不能用已有探知未有,这能叫人相信吗?所以,培育语文素养,不能忽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主要就是口语交际与书面陈述。人类生活、学习、工作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之间的交往(或交流)。我们阅读吸收、感悟内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应用,是运用语言交流来解决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实际问题,这种能力也只有通过应用书本中学来的知识才可能真正转化而成。

口语是最重要的语言表现形态,始终在人类交际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口语能体现人的素养品德,德高者语言文明,话语得体,语调柔和,人听之如坐春风;品贱者说话粗野,盛气凌人,空洞无物,人待之会敬而远之。口语且具有即时性特性,谈什么,怎么谈,都得随谈话对象、话题、时机等不同因素的变化而即时变化。谈话进程中也要依据不同的情境即时变化谈话内容、语调,甚至要辅以体态语言。这就对交际主体提出了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要求,善言者思维敏捷,机巧应变。所以,善于口语交际,常常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外显。我们语文教学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训练。

书面表达是指写作,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心理学角度看,写作的过程是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也是用书面语言影响和打动他人的过程。写作就是思维整理,就是思想提升;从写作学的角度看,写作是规则支配下的言语表达过程,也是在一定语言积累基础上的一种思维创新过程。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写作对一个人思维和语言的训练作用都是巨大的,对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猜你喜欢

语感口语交际
情景交际
口语步步高 说一说“洗”
交际羊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两块磁的交际
酒中的口语诗
口语对对碰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