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往开来 集腋成裘
——读《中国学者眼中的华裔美国文学——三十年论文精选集》

2013-11-14王冠含

世界文学评论 2013年3期
关键词:华裔研究者论文

王冠含

继往开来 集腋成裘

——读《中国学者眼中的华裔美国文学——三十年论文精选集》

王冠含

文学研究中,文学史的出版屡见不鲜,但却鲜有文学研究史的问世。事实上,任何研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展开的,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高更远。《中国学者眼中的华裔美国文学——三十年论文精选集》一书,在形式上虽然不是研究史,实际上却有一定的学术史价值,可以从中整理出这三十年中此领域的研究者、研究对象、批评方法、研究结论等。华裔美国文学早期的研究者主要有林英敏(Amy ling)、金伊莲、张敬珏。林英敏自己也是华裔美国作家,对创作有切身的感悟,并主编有大型文集《黄色的亮光:繁荣的亚裔美国艺术》(Yellow Light:The Flowering of Asian American Arts,1999)。张敬珏对华裔美国文学亦有精辟见解,并编著有《亚裔美国文学:注释书目》。这些早期的研究者身居美国,又用英文写作,其评论能在后来者的研究中被引用借鉴,难能可贵。另外,还有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学研究所的单德兴等人,他们主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评论,并有编著出版,该书的“中编”里就收录了他两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大陆的研究重镇也不少,邹建军教授在该书序言中,已有提及。编者对于研究对象有清晰的梳理和分类,“上编”的论文以华裔美国文学的整体状况为研究对象,是为综合研究;“中编”以作品中的文化书写为研究对象,是为中西文化研究;“下编”以具体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是为作家作品探索。就华裔美国文学中所用批评方法而言,文本分析最为普遍,其他运用较多的是比较批评、文化解读、身份探讨及女性主义批评,其中少量运用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意象分析、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与特定的文本、作家相结合,中国传统批评方法显得贴切而有效。

学者们在研究中提出了不少重要问题: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冲突,身份困惑与边缘困境,家族历史与东方想象等。也有学者敏锐地指出了作家创作中的局限和问题。如早期阶段的作品多是自传式写作,主旨多为迎合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同,还有大量的关于中国饮食、婚丧嫁娶风俗的描绘,“反映的大多是低层次文化,是为了满足追求‘异国情调’、对中国和华人一无所知且兴趣仅限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国读者”。有些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肤浅、虚荣,没有自强、自立的精神”,这种分析应该是较为中肯的,并不是信口雌黄,而是在纵向的对比中,尤其是和后来的汤亭亭、谭恩美等的作品比较中得出的结论,因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有的研究者认为,就整个华裔美国文学甚至海外华文文学而言,也有其局限性:将创作题材和主题仅限制在自身族裔经验的范围内,要么写移民生活经历,要么写华裔身份困惑,大多跳不出这个圈子。这一质疑颇具前瞻性,关系到华裔美国文学及华文文学的发展前景,是华裔作家和评论者不得不思索的。其实,不仅是作家创作的自我设限,研究者也往往高度关注某一作家、某一问题或某一视角,这种“关注”“使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的视界过于狭隘,还没有全方位地展示出亚裔美国文学的丰富内涵”,这一现象在“上编”的论文中有所论述。

上面质疑的声音,展现了研究者敏锐、客观的学术素养。虽然这一素养应该是基本的必备的,但在当下浮躁的社会氛围内,却显得尤为可贵。时下的文学批评,更多的是谀评、颂评,真正客观探索、一针见血的评论较为欠缺。而真正能指出问题的评论,才更有助于创作和研究的进步与发展。鲁迅先生也曾提出过,文艺评论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这是更直接的说法,也是说要客观。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该书在编选中也体现了这一学术品质。首先,面对上千篇论文,如何披沙拣金,从中选择,是编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经过多方讨论后,他们确立了入选原则:一个是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一个是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既注重点面结合,又便于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使后来的学者更容易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也使编选过程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编后记中对此有具体说明。可见,该书所收录的论文并不是主观随意的简单集合,而是经过思考、讨论,精心整理编排而成,其中凝聚了编者的学术思考和高度负责的学术态度。其次,面对众多不同层次的研究者,其背景、声望、资历差别较大,有的人论文数量也比较多,究竟该如何选择?是否只选择权威学者的论文,或多选这样的论文?通读该书可以发现,编者的视野极为宽广,收录的50篇论文中,有大陆的,也有台湾和海外的;有知名学者的,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同一作者的论文最多也只有三篇,大多数是一作者一论文,展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追求。最后,从论文的顺序来看,没有刻意突出或强调某篇论文,而是将研究主题相同或相似的排在一起,比如《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国麻将》之后就是《论谭恩美小说中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收入“下编”的论文,都是这样排列,有利于比较鉴别。这样的顺序体现了一切从学术出发,学术至上的原则,客观公允。

该书信息量密集丰富,不管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从中都不难获得启发、共鸣,从而找到研究思路与线索。就作家而言,除了学界比较关注的汤亭亭、谭恩美、赵建秀、任碧莲等人,书中对邝丽莎、闵安琪、刘爱美、李雷诗、罗其华、程美兰等作家及其作品也有介绍,这主要体现在“上编”的综论部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作品同样出色,同样受到美国主流社会读者的肯定和欢迎。有的书一出版就登上了畅销书金榜,如程美兰的《太平天国》,有的被读者广为传阅、排队借阅,如闵安琪的《凯瑟琳》,又如郑念的《上海生与死》,其销量接近30万册,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这些不俗的作品,同样有待学者的探索与阐发。

在具体的作品研究中,除了对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叙事艺术等的阐释外,对作品的编辑出版过程,作家的创作动机等,也不乏追踪。有时正是这些文本外的考证,很能说明问题。对于黄玉雪《华女阿五》中大篇幅的饮食、婚丧等中国文化描写,评论界一直颇有争议,有的认为这纯粹是迎合美国人的猎奇心理,有的则认为作者只是单纯地想让白人了解华人的生活方式,进而促进彼此的理解。该书一篇论文中提到这样一个材料“《华女阿五》是在黄玉雪的英文老师和出版社的编辑鼓励之下写成的,最后定稿主要出于她们之手。编辑伊丽莎白·劳伦斯删去了原稿的三分之二,剩下的部分由老师艾丽斯·库珀串连起来。”通过这则材料,上面的争论就清楚了。因为这部作品原本就是在白人的一手操控下成形的,是出版商按照美国主流社会的阅读心理和口味改造而成的。所以,迎合美国人的猎奇心理是肯定的,但这未必是作者的初衷。像这样有价值的材料,书中还有很多,比如汤亭亭创作《女勇士》的直接动机,1882—1943年持续60年的美国唐人街“单身汉”社会……

该书的出版,是对过去三十年间华裔美国文学的回顾与总结,也将对后来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文献。除此之外,她还体现了注重积累的研究方法,给我们良多启发。正如序言中所讲“全方位地占有所有的历史材料,是学术研究的起点”。三位主编从事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多年,他们正是在这样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在自己学术团队的研究中,广泛查找资料、汇集比较、讨论鉴别,才精选了这50篇论文,才有了该书的问世。这本论文集既丰富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也是编者注重文献积累、扎实认真做科研的结果。当今的学术出版界,这样的学术积累著作不多了,而是比较匮乏。三十年是个不短的时间,这期间发表的论文成百上千,论文集却屈指可数。论文虽多却如珠子一样散落各处,不成体系。每个初入此领域的研究者,只能一篇一篇查找搜集,耗时又费力。本论文集却将单个的珠子合理串连,形成精美的项链,虽可能有遗漏,然而其作用和价值却不是单个珠子能比的。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上个三十年后,转眼又是五年,这期间,不论华裔美国文学的创作还是研究,都生机勃勃,相信今后还会更加繁盛。我们期待,再过十年,会有另外一本十年论文精选集问世。

当然,该书也并非完美之作,而是存在瑕疵的。最遗憾的是,书中的作家名、作品名、作品人物名没有完全统一。虽然因为时间跨度大,且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处于发展中,各种名称尚无统一的说法,但也并非没有办法统一。如果在名字后都注明英文,这一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想法最终没有落实。另外,论文中原有的英文书名,本来由编者统一改为斜体,但由于编辑和排版的疏忽,斜体又变成了正体,留下缺憾。如果该书有机会再版,定当弥补其中的不足。

(王冠含,文学硕士,武汉出版社编辑,430015)

猜你喜欢

华裔研究者论文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饿死的毛毛虫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