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竹雨松风》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审美观上的差异

2013-11-14王金黄

世界文学评论 2013年3期
关键词:抒情诗审美观莎士比亚

王金黄

论《竹雨松风》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审美观上的差异

王金黄

邹惟山十四行组诗《竹雨松风》是其中期十四行抒情诗的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立的审美艺术观念与鲜明的艺术风格。通过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审美观上差异的比较,可以更好地把握邹惟山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审美意识,以及中英两位不同诗人的审美理想,感受与认识其十四行抒情诗所独具的思想与艺术魅力。

《竹雨松风》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审美观差异

Author:

Wang Jinhuang is a master student at Humanities School,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Wuhan430079, China) . His major i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 and his research area is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Email:wjh445285894@126.com

邹惟山近年来创作十四诗集多部,包括《时光的年轮——邹惟山抒情诗选》、《邹惟山十四行抒情诗选》、《汉语十四行实验诗集》、《汉语十四行探索诗集》等,在诗坛产生较大的反响。如果我们将邹惟山十四行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诗对读的话,就会发现它有着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迥异的特色。十四行诗本来是意大利所特有的一种诗歌形式,经莎士比亚而发扬光大,而后在英美世界流传甚广;邹惟山先生借其形体,为自己的汉语十四行诗所用,但是赋予了其许多新的内涵与意蕴。这种审美体验上产生的迥异感,从根本上来说,起源于两位诗人在审美观上的巨大差异。以邹惟山先生十四行抒情诗代表作《竹雨松风》为例,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进行审美观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之所以产生迥异阅读体验的原因,更可以加深对邹惟山十四行诗思想与艺术追求的认识。首先,我们都能从他们的诗中得到独有的审美体验,这是因为无论在《竹雨松风》还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都有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它们的诗都是对自我主体的一种审美展示;其次,我们从其作品中得到的审美体验是极为不同的,正是因为两位诗人在审美观上存在的差异所造成的。其审美观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审美意象上的差异、审美趣味上的差异、艺术语言上的差异。

一、审美意象的差异

一组具有经典性的诗作,必然存在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象。《竹雨松风》组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审美意象上的差异,首先体现为东西方意象在其审美传统上的迥异,这是客观的历史因素所造成的;其次是体现在他们所创造的审美意象,往往具有不同的呈现方式。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中国传统诗歌中的审美意象已经基本定型,古典诗歌中的许多审美意象,都是中国人审美历史的一种积淀。《竹雨松风》包含的审美意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的古典意象的一种继承,有学者认为邹惟山的十四行抒情诗正是“继承并发展了楚骚传统,堪称‘楚骚之苗裔’。”(曾思艺 113)这种继承不是单一式的传接,而是一种复合式的延续和扩展式的组合。组诗的七个小标题,“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人间”(邹惟山 4-9),其中前六个均是典型的中国古典文化意象,而且“竹雨”、“松风”、“梧月”又都是复合式意象,“竹”和“雨”,“松”和“风”,“梧”和“月”,当这样的意象俩俩组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一种特定的空间感,构成了一种鲜明而突出的意境;再细读又会发现每首诗的小题,正是该首诗的中心意象,围绕着中心意象,它又聚集着许多同类的其他意象,由此构成了一个小的意象群,如《之一:竹雨》(邹惟山 4)中,以“竹雨”为中心的“绿波”、“楠竹”、“竹林”、“翠竹”、“秋水”意象群,正是对“竹雨”的拓展和丰富,更是为了营造一种空灵清新的意境;在《之五:梧月》(邹惟山7、8)中,以“梧月”为中心构成了包括“星辰”、“天上人”、“神鸟”、“天庭”、“吴刚”、“嫦娥”、“彩云”等在内的意象群,其中“天上人”、“吴刚”、“嫦娥”等或是历史典故,或是神仙人物,深化了“梧月”意象群的历史意蕴,由人间的“梧月”上升到“天庭”的“梧月”,境界顿时开阔了许多,令读者神思飞扬,并且心向往之。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审美意象中,比较完美地呈现了一些西方文化中特有的浪漫式意象,从大自然的各种景观到英国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几乎是无所不包。如果说《竹雨松风》中的意象是东方式的,与诗中存在的不可言说的意境密切相关,那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审美意象更多的是一种具有深意的譬喻,往往象征着某种抽象的理性内容,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如玫瑰象征美或爱情;树象征家族的根源和分支;飞翔的鸟象征自由。”(田俊武、程宝乐 23)同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审美意象,在每首诗中都呈现出一种围绕主题而形成的系列式,如第65首“既然青铜砖石陆地和沧海之水,其力量都不能抗拒阴森的死亡。……既然坚硬的岩石和牢固的铁门,面对岁月的侵蚀也非坚如磐石?……哦,没有,除非这奇迹有力量,是我爱友在这墨迹中永放光芒。”(莎士比亚 92)在这里诗人赞颂友情的永恒不朽,而“青铜、砖石、岩石、铁门”(莎士比亚 92)等众多意象,“就是表面强大,但在‘时间’的洪流中却都一败涂地”(王改娣 68)由此反衬出友谊的坚固,诗中一系列意象都是为揭示“时间”与“友情”这样的中心主题而展开的。这样一种意象呈现方式,与《竹雨松风》中的复合式、扩展式意象是极为不同的。莎士比亚每首诗中的一系列意象均以阐发自我主题为主,可谓存在着一种“主题先行”的影子,而《竹雨松风》中每首诗呈现出来的意象及其意象群,却是为了创造一种深广的意境,诗人正是在这样的意境中才有所寄托,有所象征,有所表达。虽然邹惟山十四行抒情诗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审美意象在内涵与呈现方式上存在巨大的不同,因为它们基于不同的文化统与艺术传统,然而它们都是以意象的方式表达自我及其所感知的一切,自然的、文化的、哲学的、思想的种种,总是以意象的方式得到了一种相对完整的表达。意象是诗的本体,意象上的差异是最为根本的差异,以此而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邹惟山十四行诗出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艺术传统,体现的是东西方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传统。

二、审美趣味上的差异

朱光潜曾说过:“每首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述的实感,”(朱光潜 50)所谓“情趣”,也就是诗人的审美趣味,具体体现在不同的审美主题与审美方式上。虽然在两位诗人的十四行诗中,都体现着对真、善、美的追求,但在审美趣味以及诗中所表达的审美主题上,却有着天壤之别。《竹雨松风》的审美倾向偏于空灵和优雅,抒写了一个典型的具有古典式思想观念的现代知识分子身上的审美趣味,如对“竹雨”、“松风”、“梧月”等中国古典意象情有独钟的运用,及其对相关意象群的扩展;同时,在审美主题上又时时观照着现实,于寄情山水之中,化入深刻的哲思和人生的情怀。“竹雨松风”已成为一种境界,当读者沉浸其中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其中的时间几乎是静止的,而其中的空间却是不断变化的;与之相比,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审美趣味,则在于对现世的世俗生活的种种关注,其审美主题自然也就偏重于与世俗生活息息相关的友情、爱情等方面,很少有自然与人文空间的塑造,更多的体现为时间的流动,正是时间时刻改变着人类的现实生活,甚至变换着那些值得珍惜的情感的种种表现,所以,时间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极为重要的主题。正是因此,二者在审美主题上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注重对友情、美貌、财富的歌颂和赞扬,有学者认为“时间主题”(虞颖 85)就是这样构成的,“因为莎翁希望用‘美’(包括友谊之美,爱情之美和诗歌之美)来战胜无情的‘时间’。”(虞颖 85),这体现了“当时盛行的人文主义思想及其背后深刻的宇宙观。”(虞颖 86)还有学者认为“既是抓住现在时分的‘及时行乐’主题,又是花开且摘需及时的‘莫误青春’主题。”(罗益民 154),其实都是一种“人生无常的主题”(罗益民 154)。无论是时间主题还是人生无常主题,都大同小异,只是换了个说法而已,“正是因为时间的镰刀如此无情地扫荡世间万物,莎士比亚才殚精竭虑地想出办法,要让美好的事物永存于世。”(罗益民 154)这些“美好的事物”,包括友情、美貌、财富及日常生活,既体现着莎士比亚的审美趣味,也反映着那个文艺复兴时代的审美倾向。《竹雨松风》组诗,则关注自然山水,“呈现出‘寻找精神家园’的思想主题。”(蒋士美 48)尤其是对现代工业社会里人类心灵的观照,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祝福,在《之七:人间》中有这样的诗句:“有了竹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精神/有了雨的时候就有了一种情感/有了竹雨就有了一种超越境界/也许有一阵波涛脑海响个不停/也许有一种神韵心间弹奏一生”(邹惟山 9)整组诗在这样的诗行中得到了升华,给现代社会生活的混乱和无序留出了一片净土,这片净土是诗人所向往的,是一种富有古典情韵的精神生活,于“心间弹奏一生”。一个是对于世俗爱情与享受的赞美,所以注重于时间的流逝,因为时间与此存在重大的关系;一个是对于自然山水风物的向往,所以注重于空间的呈现,因为没有独立的空间,就难于容纳自己独立的情趣与思想。

三、艺术语言上的差异

诗的语言和句式,可以说是诗人审美观最直观的呈现。《竹雨松风》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语言和句式上的审美差异,大体可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语言欢快,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对于自己的对象或讴歌或赞颂,“瞧!当高贵仁慈的太阳在东方/举起它燃烧的头,每一双眼睛/都对它初升时的壮观表示敬仰,都用目光去恭迎它神圣的莅临。”(莎士比亚 第7首,9),即使有对时间的讽刺和嘲弄,也是一种戏谑的态度,很少忧郁和悲伤的流露,“倘若自然,那位主宰衰朽的女王,总是在把你迈向衰老的脚步阻挡,那她的目的无非是想把手腕炫耀,让时间出出丑,抹去些分分秒秒。”(莎士比亚 第126首,188)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语言上的自信,一方面是文艺复兴时代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的体现,一方面更能反映出莎士比亚本人的人格魅力。《竹雨松风》组诗的语言既是内敛的、质朴的,又有着明快而清丽的色调,可以说极富艺术感染力,简直是五彩纷呈的形态,“悲切的景像那千年以前的沙丘/悠扬的景像那万里之外的琵琶/纯洁的理想那北冰洋上的雪花”(邹惟山 6)这里所呈现出来的,完全是一种一气呵成之中的变化万千。第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喜用比喻,明喻暗喻迭出,比比皆是,“时间的镰刀和沙漏”(莎士比亚 第126首,188)“我情人的眼睛乌鸦般漆黑”(莎士比亚 第127首,190);邹惟山则喜用象中国古代辞赋那样的排比句式,每首诗中均有体现,或是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如《之一:竹雨》,《之六:书声》,或是段落之内的句子排比,如“岩上的青松它见证了她的高远/树上的青叶又见证了她的鲜艳/枝间的松针已见证了她的精湛。”(邹惟山 《之二:松风》,5),更有段落排比和段内句子排比的完美组合,如《之七:人间》。第三,莎士比亚在其十四行诗中多用问句和祈使句,同时,变化运用那些富有智慧性的谚语是大量的,在第17首第十行“聒絮的老叟”来自英国谚语“Old men and far travelers may lie by authority (老头儿和远客都爱冠冕堂皇的撒谎)。第35首第二行:Roses have thorns(玫瑰有刺)则来自英谚No rose without a thorn(玫瑰没有不扎人的)。”(王改娣 65、66)问句与祈使句式,还有民间谚语的综合运用,使其具有警醒、告诫世人的作用;而在《竹雨松风》中,则多用陈述和感叹句,在《之七:人间》中最具有代表性,“有了书一个人就是自足的人间/有了声一个人就是丰润的世界/有了书声就有了一个神秘梦幻……也许有一阵波涛脑海响个不停/也许有一种神韵心间弹奏一生”(邹惟山 9)以平缓的陈述语气开始,最后将久久酝酿的情感尽情抒发,“也许有一阵波涛脑海响个不停/也许有一种神韵心间弹奏一生。”(邹惟山 9)既是感叹,也是升华,有一种激情膨湃的艺术效果。此外,《竹雨松风》中那娓娓道来的语言,极具审美性和感悟性,读后有空谷传响、余音绕梁的深切感受。因此,多句式构成与行与行之间的排列而言,莎士比亚四行诗与邹惟山十四行诗具有不同的语言艺术方式,一个是以英语为基础,一个是以汉语为基础,语言构成的要素并不一样,其构成的方式与展开的途径自然也是并不相同的。然而,它们都以追求精致与意味为目标,诗意与诗味的拥有是它们的共同之处。

通过对邹惟山《竹雨松风》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比较分析,从审美意象、审美趣味、艺术语言三大方面的差异性,可以较深入和清楚地了解两位诗人在审美观上的巨大差异,更好地把握两位诗人十四行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同为十四行诗,之所以在审美观上产生巨大的差异,固然有着东西方社会与历史的深刻根源,但不能否认的是,两位诗人相异其趣地思考人生与世界的方式,以及关注生活的角度有所不同也是重要的原因。即使审美观上有着难以逾越的差异,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学习和感受邹惟山十四行抒情诗中蕴含的丰富思想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韵。邹惟山出身于西蜀高台地区,后赴成都求学四载,在汉生活30年,对于蜀风楚韵感同身受,既具有高山的威严,也具有湖川的壮阔,既具有入世的情怀,也具有出世的自由,所以他的诗显得大气开阔、自然天成,同时与中国古典诗歌相接通,在审美意象、审美情趣与艺术语言上,形成了鲜明而突出的特点,自然与莎士比亚是不一样的。不过,邹惟山自早年开始,就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学习并得到精神,所以其诗也颇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意蕴,比如艺术结构上的层层上升又层层下降,艺术语言上的自我抒情,审美情趣上的浪漫情调,以及反复婉曲的句式,与丰富多姿的抒情方式。正因为把莎士比亚作为学习的起点,加上邹惟山开阔的眼界与辽阔的胸襟,使其十四行抒情诗在审美观上,贯通中西,博采众长,既深化了中国十四行抒情诗的发展,自成一家,同时必将以其世界性的艺术水准,引起更多更广泛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曾思艺:《楚骚之苗裔——评邹惟山十四行抒情诗》,《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载2012年第8期第25卷,第113页。

田俊武、 程宝乐:《浅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意象》,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12期,第23页。

曹明伦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

王改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意象特征探微》,载《外国文学》2006年第2期,第68页。

朱光潜:《诗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版,第50页。

虞颖:《时间镰刀下的美的追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两大主题解读》,载《世界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第85—86页。

罗益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三个主题》,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31卷,第154页。

蒋士美:《论邹惟山早期十四行山水抒情诗的主题》,载《文学教育》2013年第1期,第48页。

邹惟山:《邹惟山十四行抒情诗集》,长江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

Title:

On Seven Sonnets of Raindrops on Bamboo Leaves and Wind through Pine Woods and Shakespeare's sonnets in aesthetic differencesZou Weishan sonnet poems “Raindrops on Bamboo Leaves and Wind through Pine Woods”is one of his medium-term sonnets lyrics, having independent aesthetic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he distinctive artistic style. With Shakespeare's sonnets,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 in aesthetic can better grasp the Zou Weishan and Shakespeare's sonnet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English and Chinese poets’ different aesthetic ideal, the feel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onnets lyrics’ unique thoughts and artistic charm.Raindrops on Bamboo Leaves and Wind through Pine Woods Shakespeare Sonnet aesthetic differences王金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

作品【Works cited】

猜你喜欢

抒情诗审美观莎士比亚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莎士比亚(素描)
论抒情诗的解读模式①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解析与对话:西方抒情诗如何呈现内心
抒情诗身上的光
一株麦子的抒情诗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美术欣赏深度介入促生学生幸福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