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音学五书》、《六书音均表》看清代古音学研究

2013-11-13万凯艳

关键词:段玉裁古音顾炎武

万凯艳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24)

清代古音学是古音学研究中最为瑰丽的篇章,涌现出了如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王念孙等许多大家。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顾炎武、段玉裁二人,其《音学五书》和《六书音均表》堪称清代古音学的代表作。

顾之《音学五书》被称作清代古音学的开山之作,段之《六书音均表》被称为清代古音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从这两本书里,我们可以管窥到清代古音学研究的两大成就:理论创新和古音音韵系统的初步建立。

一、理论的创新

张民权老师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历史进步,都不外乎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否则,很难有所发展,传统古音学的发展也是如此。”[1]清代古音学的研究正是在“观念更新、研究方法改进”的理论完善中取得辉煌成就的。《音学五书》中的《音论》(卷上、中、下)和《六书音均表》(一)中的“古十七部本音说”、“古十七部音变说”、“音随时代迁移说”和“古谐声说”都是理论建设部分。

(一)坚守“古音时地说”以还原古音韵原貌

顾、段二人高举明代陈第“古音时地说”的旗帜,力求还原古音韵本来面貌。顾在《音论·卷中·古诗无叶音》中引用陈第《毛诗古音考》言:“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毕至也。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于是悉委之叶。夫其果出于叶也?作之非一人,采之非一国,何母必读米,非韵杞韵止,则韵祉韵喜矣……”[2]34段在《六书音均表·古十七部本音说》中也谈到:“三百篇音韵,自唐以下不能通。仅以为协音、以为合韵、以为古人韵缓不能改字而已。自有明三山陈第深时确论。信古音与今音不同。”“自是顾氏作诗本音,江氏做古音标准。”[3]14

可见,两人均否定自宋以来的“叶音”观,而一致赞同陈第“古有本音,随时地变迁”的说法。正是本着这种思想,而不是为了诵读经书的方便以今音协古音,才为古音学研究找到了一条严谨、自觉的发展道路。这既是“古音分部”的根本原因,也是清代古音学蓬勃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采用多种方法对古韵进行科学分部

顾、段二人采用离析唐韵、以谐声系统归纳古韵分部、本证旁证推论的科学方法进行古韵分部。在古音学研究上,陈第首先发明了“本证、旁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顾炎武坚持这种做法,运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论证古本音的正确性。《音学五书》中的《唐韵正》为证明“明”字古音为谟郎反,音证材料300余条,而证明“行”字古音为“杭”,其考证材料达364条之多。“凡群经诸子及两汉魏晋之韵文,皆在考证之列;而非韵文材料注入汉儒声训读若、文字假借、经籍异文、古今方言、文字谐声、《古韵》又音等等,尽在蒐讨之中。”[4]

同时,在古音分部上,顾炎武采取了离析唐韵(《广韵》)、以谐声系统归纳古韵分部的科学方法。其实,宋朝吴棫就利用《说文》谐声偏旁考证《诗经》古音,[1]但顾是第一位有意识地运用谐声偏旁来离析《广韵》中的韵部进行古音分部的。之前众多音韵学家只是将《广韵》中的韵部进行简单归类来分出古音的类别,顾则依据谐声偏旁将《广韵》中有相同谐声偏旁但分属不同韵部的重新归在一起。例如,“皮”在《广韵》中是在支韵,而“波、颇、跛”等字在歌韵。顾炎武认为这是后期古音分化的结果,而在上古应该为同一韵部。[2]33顾炎武把“支、麻、尤、庚”韵一分为二就是运用了这种新方法的结果。段玉裁在顾炎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同部”学说,[3]17进一步将《广韵》中的谐声偏旁进行归类,论证其“古音十七部”的科学性、严谨性。虽然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但能以字形与字音的相关性因声求源,是古音归部的重大突破。

二、初步建立古音音韵系统

古音研究的难点是古音的考证和古韵的分部归类。宋人吴棫开古音研究的先河,但通转叶音学说不能真正揭示古音的本来面貌。顾炎武在古音学研究一片迷茫时找到了坚持“古音时地说”和“离析唐韵,利用谐声偏旁划分古韵分部”的道路。从顾炎武的“古韵十部”到段玉裁的“古韵十七部”,古音音韵系统初具规模。

(一)清代古韵分部的历史发展

在宋代,郑庠以收音为式分古韵为6部:东冬江阳庚清蒸、入聲屋沃觉药陌锡职;支微佳灰;鱼虞歌麻;真文寒元刪先、入声质物月曷黠屑;萧肴豪尤;侵覃盐咸、缉合叶帖。段玉裁认为:“其说合于汉魏及唐之杜甫韩愈所用。而于周秦未能合也。”[3]7顾炎武在离析唐韵,考证《诗经》、《楚辞》、《易经》、《春秋》等诸多韵文基础上将古韵分作10部:(1)东冬钟江为一部;(2)之脂微齐皆灰咍,又支之半、尤之半,入声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黠辖屑薛职德,又屋半、麦半、昔半、锡半为一部;(3)鱼虞模侯,又麻半、入声烛陌,又屋半,沃半,觉半,药半,铎半,麦半,锡半为一部;(4)真谆文欣元魂痕寒恒删山仙为一部;(5)萧宵肴豪幽,又尤半,入声屋半、沃半、觉半、药半、铎半、昔半为一部;(6)歌戈,又麻半为一部;(7)阳唐,又庚半为一部;(8)耕清青,又庚半为一部;(9)蒸登为一部;(10)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入声辑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为一部。其中,支、麻、尤、庚四部一分为二分别并入他部是顾炎武的创新之处。之后江永在《古韵标准》中又将古韵分为13部,即增加了真元分部、侵谈分部和侯入尤幽单分部。段玉裁认为“较诸顾氏益密,而仍与三百篇有未合者”。[3]7段之功绩则在于将支脂之三分(之咍为一部、支佳为一部)、侯部独立、真文分部,分别为:之咍部、萧宵肴豪部、尤幽部、侯部、鱼虞模部、蒸登部、侵盐添部、覃谈咸衔严凡部、东冬钟江部、阳唐部、庚耕清青部、真臻先部、谆文欣元魂痕部、元寒恒删山仙部、脂微齐皆灰部、支佳部、歌戈麻部(皆以平声而论),之脂支三分,段证据确凿:“今试取《诗经韵表》第一部、第十五部、第十六部观之,及《离骚》、《诸子》秦汉六朝词章所用,皆分别谨严。随取一章数句,无不可证。”[3]10矦部与“鱼虞模”分开独立,段认为:“诗经及周秦文字分用劃然。顾氏误合鱼为一部。江氏又误合矦于尤为一部。皆考之未精。”[3]11“第十二部、十三部、十四部三百篇及群经、屈赋分用劃然。汉以后用韵过宽。三部合用……仅可以论汉魏间之古韵,而不可以论三百篇之韵也。”[3]13

段玉裁之外,孔广森又将冬韵独立,戴震将祭部独立、入声独立,都是一些更趋于精密的完善而已,而古音韵的分部在段玉裁已基本成型。

(二)按照古音的“敛侈”重排韵部顺序

段以前的古音学家,无论郑庠、吴棫还是顾炎武,都没改变韵部在《广韵》中的排列顺序,而段按照音的“敛侈”改变了韵部顺序:“十七部次第皆出于自然,非有穿凿。”“同类为近,异类为远。非同类而次第相附为近,次第相隔为远。”[3]31

(三)万光泰对音韵分部的贡献

在清代古音学音韵分部的研究中,万光泰不得不谈。他生于康熙五十一年卒于乾隆十五年,享年39岁;关于音韵的著述有《股音标考证》、《经韵谐声》、《四声谱考略》、《九经韵证》等。因其英年早逝,其书少人关注,且生前未刊出死后有遗失,近年才从繁杂的文献堆里被发掘出来。张民权整理发现,万光泰是很多音韵研究的拓荒者和发明者:其一,他是首个“以古韵部为纲,类聚《诗经》等群经用韵而成韵谱形式”作为上古音研究的第一人;其二,在音韵分部上,他先于段玉裁将“支、脂、之”和“真、文、元”分立,先于戴震将至部、未部、和废部从脂部分离,将古音韵分为十九部:东类一、支类二、脂类三、之类四、至类、未类六、废类七、鱼类八、真类九、谆类十、元类十一、萧类十二、宵类十三、歌类十四、阳类十五、耕类十六、蒸类十七、侯类十八、侵类十九。万氏上承顾炎武,下启江永、段玉裁。如果这些成果得到学界公认,那么将“支、脂、之”和“真、文、元”分立的发明权应该移交万光泰;入声独立也不再是戴震首发。

三、四声之论

顾炎武认为四声之论起于永明而定于梁陈,但是“平上去入”四声上古就有,而且可以相互转换:“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故四声可以并用。”“平仄通押,四声一贯”这种思想现在看来是错误的,但当时大概是他无法将韵部搭配分置清楚的无奈之举。江永曾说:“凡著述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5]顾在“前无古人,后看不见来者”的境遇下离析众多文献资料,自然有很多疏漏。

顾之后关于声调有了新说法。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即上古只有平、上、入三个声调,“去声备于魏晋”。这种观点被之后的孔广森认同,不过孔认为古无入声。可见,去声和入声的关系密切。当代的王力也认为古无去声。

四、入声韵与阴声韵的搭配

自陆法言《切韵》入声韵与阳声韵相配以来,很少有人怀疑其正确性。顾炎武在“本之五经,参之传记,而亦略取《说文》形说之指”基础上对入声进行了详细考证:“歌戈麻三韵旧无入声,侵覃以下九韵旧有入声,今因之,余则反之。”[2]44他离析入声,把屋沃烛觉药铎六韵一分为二,打破入声韵与阳声韵搭配的格局,将入声与阴声韵匹配起来。

后世学者大多同意其观点。段玉裁在此基础上提出“异平同入”学说,建立了阴、入、阳的搭配关系(如表1),为阴阳对转打下了基础。

表1 段玉裁阴、入、阳搭配关系

诚然,《音学五书》和《六书音均表》对古音学的研究也有很多局限,但顾炎武和段玉裁对古音学发展的功绩不可磨灭。顾有开拓之功,拨开了众多研究的迷雾,扭转了很多古音研究的错误观点;段有升华之功,在顾的基础上更深入地发掘使更清楚地还原了上古音韵系统的真正面貌。

[1]张民权.论传统古音学的历史推进及其相关问题[J].古汉语研究,2011,(1):2 -11.

[2]顾炎武.音学五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段玉裁.六书音均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张民权.清代前期古音学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34.

[5]江永.古韵标准[M]北京:中华书局,1982:3.

猜你喜欢

段玉裁古音顾炎武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古今韵会举要》探略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韵补正》“不合者”研究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顾炎武“拜师”
評述清代段玉裁古音學研究
從上古文獻看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構擬
談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体系的幾個問題
《段玉裁传》阅读训练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曰”训诂内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