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口译信息解码过程中的生态选择
2013-11-12李媛媛
李媛媛
(广西财经学院外语系,广西 南宁 530003)
口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传播行为,它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因此口译的“反应(RT)”时间被视为衡量口译能力、技能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口译需要对原语信息进行解码,才能产出有效的信息,是涉及思维的复杂认知活动,在此过程中,存在选择性(selectiveness)的问题,即对多层次原语信息(言语形态或非言语形态)进行选择性编码。“优先解码”的信息将会优先编码并传达到口译受众者,并最终关系到口译活动的成败。口译的信息编码是口译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但少有研究者涉及此领域。刘文红(2005)曾从听觉解码的角度分析中揭示口译活动的运行机制。本文从生态翻译的角度,探讨口译解码的信息选择问题,揭示口译解码活动的内在机制,从而更好的了解口译活动的特点和本质。
一 生态口译论
生态翻译学包含三个立论基础:“关联序链”的认知路径,即“翻译—语言—文化—人类—自然界的反复和互动性走向”;“类似/同构”的生态特征,即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具有类似和同构特征;“适应/选择”的理论体系,即“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10)。口译作为翻译的分支,生态翻译的基本理论也适用分析口译行为,即生态口译论。张丽云(2011)提出了生态口译模式,提出生态口译中的译员是链接口译活动生态的中介者,使A语和B语生态链连接起来,形成和谐统一的态势。在口译的过程中,口译生态圈呈现出于自然生态类似特征,具有极强的客观性和不可更改性,而口译活动则体现出为了适应此生态特征而不断优化选择的行为特征。口译的质量则取决于译员与口译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译员是口译活动中的主体,需要遵循“适者生存”的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原则。
二 口译解码中的信息认知
口译解码过程包含信息的理解、信息反应和信息的处理,它是对口译的信息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原语输入到译语输出过程中语码转换的关键。解码指译员对接收到的来源语的信息码进行解意,获取语言和非语言形式所包含的信息。原语信息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语言码(语音、句法、词汇等)与非语言码(文化、主题知识、语境等)。信息认知的过程中译员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与信息存在的客观生态环境互为作用,互为影响,最终对信息进行适应性选择,完成信息解码。据此,口译信息的认知不是简单的口译接受过程,而是一项主体性很强的适应选择行为,符合生态口译的行为原则。
1.口译信息理解认知。
实验证明,口译的理解始于听觉感知,听觉感知接受语音符码,进行解码,进入理解过程。大部分译员能在短时间内解码别人说出的话语,是因为他们的听觉解码系统比较发达。根据吉尔的口译的理解模式C=KL+ELK+A(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理解信息是基于认知信息和逻辑分析基础上的,是信息转换中的一种复杂思维解码,也称作是基于知识的推理过程(knowledge-based inferences)。这里的信息不仅是语言性,也包括非语言因素的综合分析,避免口译信息差,建立A语与B语的一致的信息概念。因此,在信息理解阶段,除了较强听觉感知能力(源语语音的识别能力),还需要建构语义分析系统,具有较强的信息推断的能力,才能形成信息的合理认知。
2.口译信息反应认知。
根据口译“即席性”的特点,口译活动的反应时间(RT)越短越好,具体而言,RT指的是从听到原语到译语之间的时距,属于复杂性反应。而口译信息的反应时间能极大地影响到整个口译活动的反应时间,其中涉及很多因素,如熟悉度,即熟悉的领域和口译材料,反应的时间就越短。口译信息的反应时间也涉及信息的选择性问题,Gagne和Fleishman(1959)就RT与选择性的关系的实验证明,选择项目数越多,RT越长,选择和优化与RT成正比例关系。(刘宓庆,2003)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快”和“准”的矛盾中找寻平衡点,缩短信息反应时间,完成尽可能短时间内的信息选择,缩短口译传播的启动时间。当然口译信息的RT具有个体差异性,但是职业训练和良好的口译环境能缩短RT,因为信息认知经验的积累能形成程序自动化,即口译中的“习惯性反应”,这是口译活动中译员较为成熟的一种状态。
3.口译信息解码的认知。
口译信息解码是口译整体信息处理的关键步骤,口译的第一步便是源语解码。在口译信息处理中,口译员必须将信息进行抽象化的加工作业,以符码的方式将信息转化为较小的单位,从而有效带动信息的传输,而在传输的时候,又应采用合适的结构和模式,降低信息传输过程的执行难度。于是有了信息的解码生成。(杨承淑,2010)由于口译是一项复杂的信息处理活动,处理信息具有即时性、多任务性和关联性强等诸多特点,因此对于口译信息解码的的认知需综合考察与语境等因素的关联,即口译生态环境。语境制约源语信息的解码,同时信息的解码过程也是语境的建构过程。徐翰(2008)就口译的信息解码与语境的关系进行了关联性研究,把关联理论作为源语解码的理论依据,提出口译过程是对语境假设的不断选择、调整与顺应的过程。概言之,口译的信息解码,不仅只是听辨、记忆的机械过程,而是一种根据语境适应选择的生态选择过程。
三 口译信息解码的生态选择
1.口译解码中的生态环境。
在信息认知过程中,语境是口译活动的重要生态环境要素,而语境又分为境内和境外因素,即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Seleskovitch(1978)倡议抽离语言的外在形式与语法结构,仅保留其意义与概念来产出口译,刘宓庆(2003)强调口译中需克服“就意义研究意义”的单层面倾向,把握非言语的表意手段。因此口译解码需强调整体性原则,既需要获取准确的语言信息,也要注意口译的非语言环境。
口译信息处理过程中,一连串的语义编码和各种境外信息(交际环境、话语主题)构成了信息解码的参照场,由于原语信息码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译员在解码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不可能一一解译,这里存在优先选择的过程,而这个选择必须依口译生态环境而定,保证原语至译语过程中生物链的连接,遵循和谐统一的原则。译员在解码过程中一方面接受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制约,另一方面又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与操纵(胡庚申,2004)。因此在信息解码时,译员会参照语境等因素修正“语言含义”,参照目标语的表达手段及跨文化因素来操控语码的转译。如在口译过程中,对于难译且反映双语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语言结构,解码信息时先搜索个别词层的双语直接对接信息,然后再根据语境,实施对译文的的操控,既不脱离原语生态环境的参照场,又充分利用自己的灵感,筛选适应此生态环境的语义码,从而完成信息的接受和转译的成功过渡。
2.口译解码中的信息选择。
口译解码的信息选择体现在信息的增减上,即译者以生态环境的身份在权限范围内所做的“选择性调整”,大多数是以词语内容为基准的增减,如删除语义冗余,删除长套句,加入必要说明,显化隐含意义等。
例:Tonight,we come to the end of 16 glorious days which we will cherish forever.Thank you to the people of China,all the wonderful volunteers and BOCOG!Through these games,the world learned more about China,and China learned more about the world.Athletes from 204 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s came to these dazzling venues and awed us with their talents.
译文:今晚,我们即将走到16天光辉历程的终点。这些日子,将在我们的心里永远珍藏,感谢中国人民,感谢所有出色的志愿者,感谢北京奥组委。通过本届奥运会,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中国更多地了解了世界,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的运动健儿们在光彩夺目的场馆里竞技,用他们精湛技艺博得了我们的赞叹。
在这段口译,译员根据口译环境更多的使用的是信息的增补。在信息解码过程中,译员一方面需保存源语的形式和语意,另一方面需考虑到中国听众的情境因素。因此“cherish”“dazzling venues”和“awed with their talents”中所体现的重组句子方式,显化隐含意义等方式即为译员在解译过程的适应性调整,目的是为了更契合口译情境,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由此看来,口译解码中的信息选择,可以有效的避免双语对接所产生的信息流失,尽可能的还原有效信息,尽管口译在信息解码中受限于处理时间过短,但是译者的选择性调整仍然可以延续到口译产出后的局部微调。
3.口译信息解码的生态选择。
口译信息的理解认知我们可以参照安德逊和艾利斯的口译言语生成的认知模式。
其中口译信息的解码主要体现在口译生成的第一阶段,即确定要表达的思想上。从图式来看,解码是口译言语生成的初始阶段,它确定了语言转换阶段所需的大致内容和相关信息,因此,解码阶段的信息需充分考察源语和目标语的关联性,以期构建一个合理的生态口译链。从信息获取的角度,“语言环境(源语)+说话者(风格,方式等)+译员”为其初始的生态口译圈,主体为说话者,译员需适应信息生态环境;而从信息解码的角度,“译员+跨文化因素+双语关联语境”形成新的生态链,此时,译员以主体者的身份实施对生态环境的操控,即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结合跨文化因素,能动筛选所接收信息中与目标语能实现对接的信息,从而实现语义解码环节。因此,信息解码过程中,语言、文化、言语交际以及说话者、译员成为一个互联互动的整体,具体而言,译员需要运用语音码结构的能力来适应源语语境,另一方面,译员在适应生态环境下,又不断的选择,考虑信息的关联性,信息的跨文化性,信息的内隐性,从整体适应度的角度来确定需要转译的信息和能够转译的信息。
生态翻译论顺应生态文化研究的思潮,用“翻译生态环境”来审视翻译,用“选择/适应”学说的基本原理 思想来描述和解释翻译活动的本质、主体和过程等,从而探索翻译研究的生态学新途径。口译过程也不例外,口译的生态环境指的是语言、交际、文化、自然以及人类(说话者、译员、听众)等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而口译的过程也是译员不断适应和选择的过程,译员既要受口译生态环境的制约,又以口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于转译的操纵和选择。用翻译生态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口译的信息解码行为,能更好的了解口译活动的本质和过程,对口译基础阶段的训练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刘文红.论英语口译中的听觉解码[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
[2]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胡庚申.翻译生态vs自然生态:关联性、类似性、同构性[J].上海翻译,2010(4).
[4]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徐瀚.口译信息解码与动态语境的关联性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8).
[6]杨承淑.口译的信息处理过程研究[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7]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8]张丽云.口译研究的新视角——生态口译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