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对农村留守儿童污名效应”的实证探究

2013-11-12孙传勇丁凤琴

关键词:污名消极态度

孙传勇,丁凤琴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宁夏银川 750021)

污名(stigma)本质上是一种消极刻板印象,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贬低性的、侮辱性的标签。[1]近年来,污名研究主要集中在种族污名、精神疾病污名、地域污名、同性恋污名以及艾滋病污名等方面。污名现象让被污名者承受歧视、不公正待遇以及巨大压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的逐步扩大,很多群体在竞争中逐渐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有部分弱势群体正承受着污名效应的消极影响。污名效应有从传统的被污名群体逐步向其他弱势群体扩散的趋势。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2]据全国妇联2008年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目前留守儿童规模庞大,总量预计达到5800万。[3]留守儿童的数量快速增长以及随之而来各种问题的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当前,绝大部分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处于不利地位或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4,5,6]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者对目前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进行梳理后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否一定属于“问题儿童”尚有争议,[2,7,8]部分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负面描述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不良环境的消极作用,忽视了个体发展的积极性和留守内部的差异性。[7]任运昌(2008)通过跟踪研究近400篇相关学术论文发现,约1/4的文章对留守儿童的负面特征有夸大其辞的倾向。通过进一步调查研究,他发现留守儿童污名化已经处于“启动状态”。[9]还有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情况并非文献中阐述的那样令人担忧,令人担忧的反而是大量研究对留守儿童消极面的“过度关注”可能会造成留守儿童污名化效应,使“人们只要想到留守儿童,就立刻会联想到学习差、攻击行为、性格缺陷和内向、自卑等等负面的心理特点”。[10]

卢芳芳等人(2011)研究证实小学教师对留守儿童存在内隐的污名效应。[11]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人群对留守儿童的认知评价存在不同的特点。[9,12]因此,小学教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污名效应是否可推广至其他群体,尚待进一步研究验证。而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的精英群体,由于其与留守儿童群体关系的复杂性(很多大学生本身有着留守经历,而更多的城市大学生与留守儿童则相距遥远),探寻大学生群体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刻板印象不仅对留守儿童本身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进一步探寻不同群体融合发展的轨迹。本研究旨在通过内隐和外显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大学生群体对留守儿童的污名效应,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 对象和方法

1.被试。

采用公开招募的方法,共有74名宁夏大学在校本科生参加实验,其中男生40名,女生34名;城镇33名,农村41名;曾经接触过留守儿童者34名,未接触过留守儿童者40名。被试年龄范围为18岁到25岁。

2.实验材料。

IAT靶概念词和属性词的选择过程:首先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途径(如访谈法)初步获得描述儿童的靶概念词12个(农村留守儿童和普通家庭儿童各6个),农村留守儿童的图片71张,普通儿童图片67张,描述儿童的词汇32个(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各半)。经过28位研究生和心理学专业老师的选择、初评以及制作7点评分问卷(1表示非常不适合,7表示非常适合)由20位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和研究生再次评分,最终确定6个靶概念词(分别为农村留守儿童、亲戚照管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普通家庭儿童、父母照管儿童、父母本地就业),10个积极属性词(聪慧,活泼,乖巧,礼貌,可爱,善良,纯真,好学,勤奋,快乐),10个消极属性词(懒惰,叛逆,愚笨,野蛮,自卑,退缩,无助,孤僻,厌学,违纪)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和普通家庭儿童的图片各3张。

被试外显态度采用自由联想法进行问卷测量。外显问卷调查与IAT测试同时进行,为了防止启动效应和干扰,我们在被试的外显态度测量和内隐态度测量中插入了8道主题为“思维流畅性和发散性”与本实验无关的干扰题。

3.实验程序。

本实验IAT采用专业心理学软件E-Prime 1.1进行编写,被试每一反应的反应时及正确率均由计算机自动记录。本实验共分为七个步骤。实验第一步为属性词辨别练习,第二步为靶概念词(留守儿童/普通儿童词语以及图片)辨别练习,第三、四步为联结任务辨别,第五步为靶概念词按键相反辨别练习,第六、七步为相反联结任务辨别。为消除顺序效应,一半被试采用先进行“留守儿童+积极属性词/普通儿童+消极属性词”任务测试后进行“普通儿童+积极属性词/留守儿童+消极属性词”任务测试,另一半被试实验呈现顺序则相反。两组被试在各个变量维度方面保持基本平衡。所有被试使在同一台笔记本电脑进行实验,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时主试为同一人。被试在完成实验后获赠一份小礼物。

外显态度调查是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让被试迅速写出5个其认为用来描述“农村留守儿童”和“普通家庭儿童”最贴切的形容词。我们在指导语中说明:“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思维流畅性试验,答案没有对错,请不要有任何顾虑”。为了平衡实验效应,一半被试先进行外显测试然后在进行内隐联想测试,另一半的被试实验顺序恰好相反。

4.实验处理。

对内隐联想测验主要采取D值法、多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单样本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D值法具体分析步骤参考Greenwald,Nosek和Banaji(2003)提出的方法。经过筛选,共有67名被试数据有效,将数据全部导入Excel和SPSS17.0中进行统计分析。

二 实验结果

1.内隐联想测验结果分析。

(1)平均值检验。

在进行D值计算之前,我们首先对被试反应时数据进行初步筛选(删除错误率超过20%的被试,剔除反应时大于10000 ms的数据;反应时小于300 ms的数据占总数据10%以上者剔除),然后对两个不同联结任务的平均值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联结平均值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积极/普通儿童消极”联结任务反应时小于“留守儿童消极/普通儿童积极”反应时。也就是说,被试更倾向于将留守儿童与积极属性词相联结。

(2)D值计算。

根据Greenwald等人(2003)提供的试验程序对被试数据进行处理,处理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留守儿童IAT实验各部分反应时及D值

对67名有效被试的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第3部分相容任务反应时与第6部分不相容任务反应时差异显著,t= -9.774,p<0.001。第4部分相容任务反应时与第7部分不相容任务反应时差异显著,t=-6.573,p <0.001。相容任务(留守儿童积极/普通儿童消极)反应时显著短于不相容任务(留守儿童消极/普通儿童积极)反应时。这再次证明,被试更倾向于将积极属性与留守儿童相联结,将消极属性与普通儿童相联结。

(3)方差分析。

我们对有效的被试IAT值数据进行2(性别:男/女)×2(生源地:城镇/农村)×2(是否曾经接触过留守儿童:是/否)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主效应都不显著(p>0.05),且没有发现各主效应之间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因此,本研究结果并未发现被试的性别、生源地、是否曾经接触过留守儿童等因素可能会对被试态度产生显著影响。

2.外显态度分析。

在外显态度分析处理中,为减少无效类别,我们对某些同义词和近义词进行了整合(如孤单归为孤独一类,贫困归为贫穷一类)。对于不具有感情色彩、单纯描述客观事实的词,以及难以明确区分其积极或消极属性的词,统一归为中性词汇。具体归纳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大学生对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自由联想词汇分析表

由表3可知,大学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评价中,积极词汇明显少于普通家庭儿童,而消极词汇明显多于普通家庭儿童。卡方检验结果(x2(2)=175.350,p<0.001)表明,大学生对农村留守儿童和普通家庭儿童的外显评价差异显著。相对于普通家庭儿童来说,大学生对留守儿童总体外显刻板印象更加消极。

图1 大学生对留守儿童的典型刻板印象

图2 大学生对普通儿童的典型刻板印象

从图1及图2所示可知,大学生对普通儿童典型外显刻板印象都为积极词汇,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大学生并不是单纯地给予消极评价,他们更多地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处境表达担忧和同情。

三 讨论

从上述研究结果分析可知,大学生对待农村留守儿童态度在内隐和外显方面是分离的,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在内隐态度方面,大学生对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了明显偏爱(P<0.001);而在外显态度方面,大学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评价相对于普通家庭儿童来说明显要更加消极(P<0.001)。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表现出分离的现象并不少见。例如蔡华俭(2003)研究发现,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的结构。[13]也有研究者发现大学生对金钱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不相关,是两个独立的自我评价系统。[14]有研究通过元分析方法发现,在相对中性的领域,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相关较高,而在社会敏感性较高的领域,二者的相关则较低。[15]因此,大学生对农村留守儿童在内隐和外显态度的分离,可能意味着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评价具有某种程度的社会敏感性。

本研究在内隐态度上的研究结果显然与此前卢芳芳等人(2011)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卢芳芳等人发现小学教师对留守儿童存在内隐污名效应。[11]这种不一致可能与小学教师和大学生两类不同的群体特点有关。例如,有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各种不同群体对留守儿童印象的比较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评价最低[9,12]。而大学生对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内隐偏爱的原因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1)大学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接触有限,对部分行为不规范的农村留守儿童造成的困扰,其感受远没有农村中小学教师那样深刻和直接。(2)大学生平常了解留守儿童的渠道多为网络和其他媒体,大部分媒体对留守儿童抱有同情态度,这可能会对大学生的潜意识产生影响。另外,大学生正义感较强,容易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处境感到不公和同情,因而对其产生“保护心理”。(3)大学生主要生活在城市,对当今社会中非留守儿童尤其是部分城市儿童出现的“依赖、傲慢、浪费”等缺点认识较为深刻,也易于反过来对这些方面表现较好的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好感”。

大学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内隐“偏爱”也有可能与“轻微偏见”有关。轻微偏见涉及到偏见的合理化,人们倾向于为自己的区别对待寻找一个理由,使该行为看起来与偏见无关。[16]有一种现象被研究者认为是“轻微偏见”的证明,那就是反应扩大(response amplification)或者叫过度正确(overcorrection)。当个体希望表现出无偏见时,就会出现反应扩大,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他们会对少数群体成员过分积极的评估;相反,当条件允许,获得无偏见的理由后,反映者就会对少数群体成员做出比多数群体成员更为消极的评价。[16]因此,如果这一点被证实,那么大学生对农村留守儿童外显和内隐态度的不一致,反而是对留守儿童持有“轻微偏见”的证明。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们并没有把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差异归结于留守儿童本身,而是更多地归结于社会环境,并为此感到不公和担忧。因此,大学生对留守儿童的印象更多地是怜悯和担忧而非批判。同时,也有不少大学生对留守儿童的“独立、坚强”等积极品质表示赞赏。虽然,大学生被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污名效应,但是从实验结果来看,并不能否认留守儿童正处于污名效应的“启动状态”。显然,留守儿童“孤僻、自卑、无助”等心理特征已被很多大学生所接受。这种心理特征一旦被社会固化为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刻板印象,则很有可能最终使该群体走向污名化。这对留守儿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最后,正由于不同人群对留守儿童的认知评价存在不同的特点,[9,12]因此,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大学生群体都难以代表其他群体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印象,这是本研究的一个局限。

[1]张宝山,俞国良.污名现象及其心理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08(15):993-1001.

[2]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990-995.

[3]人民日报海外版[N].2008-2-8(第004版).

[4]胡昆,丁海燕,孟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994-996.

[5]曾红,黄文庚,黎光明.江西省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8),956-957.

[6]李浩然,孟群英.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元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77-79.

[7]张若男,张丽锦,盖笑松.农村留守儿童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6):426-430.

[8]陈惠惠,胡冰霜,何芙蓉,刘巧兰.初中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407-408.

[9]任运昌.高度警惕留守儿童的污名化——基于系列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呼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3 -5.

[10]谷子菊.为“留守儿童”去污名化——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3):109-110.

[11]卢芳芳,邹佳佳,张进辅,蒋怀滨,林良章.小学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内隐污名效应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10):172-176.

[12]朱岚.不同人群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认知差异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3):63-68.

[13]蔡华俭.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3,35(6):796-801.

[14]王佳,潘彦蕊,王玲.大学生对金钱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1):1387-1388.

[15]Hofmann,W.,Gawronski,B.,Gschwendner,T.,Le,H.,& Schmitt,M.A meta-analysi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and explicit selfreport measure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5,31(10):1369-1385.

[16]Anderson,K.J.Students’ stereotypes of professors:an exploration of the double violations of ethnicity and gender.Social Psychology Education,2010,13(4):459 -472.

猜你喜欢

污名消极态度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举
大国“制”理:中国用制度优势回应西方污名化言论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污名的道德解析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