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心理干预观察

2013-11-12刘灵芝卢小莲广西江滨医院内分泌科广西江滨530021

吉林医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评量糖化糖尿病

蓝 艳,刘灵芝,卢小莲(广西江滨医院内分泌科,广西 江滨 530021)

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全世界糖尿病患者达到1.98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38亿[1]。国内外研究发现,老年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且合并抑郁症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2-3]。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糖尿病可伴有情绪障碍,情绪障碍又可反作用于糖尿病,形成恶性循环,使患者病情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08年6月~2011年6月,对42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84例,均符合WHO(2003年)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心理[4]。随机分为试验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试验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60~86岁;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60~83岁。排除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病史。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的心理干预,内容:①执行心理护理路径:患者入组后均建立一份心理护理档案,责任护士根据心理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及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出入院教育、糖尿病基础知识、自我监测技能训练、药物疗法技能训练、饮食疗法技能训练、运动疗法技能训练、对患者家属的教育、心理咨询与支持、心态调整与心理素质训练、自我护理的方法及训练等;②个性化心理护理:通过观察、访谈,分析每个患者心理问题的实质及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如对轻度抑郁患者主要是解除其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和悲观情绪,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其保持平和的心态。对中、重度抑郁患者宜向患者介绍糖尿病知识、并发症及诱发因素,让患者了解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基础上,多倾听、支持和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上满足患者需求,使其对生活满意度提高,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举办家属教育课堂:亲人的关心照顾对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每月举办一次患者家属教育课堂,讲解糖尿病知识、并发症的危害等,使其理解患者所承受疾病带来身心痛苦,支持家人参与并共同承担责任。让家属成员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在患者灰心或不安时给予帮助。教会家人:协助其服药及进餐;协助其注射胰岛素;预防急性并发症;帮助剪指甲/趾甲,检查足部;预防足部问题。如此形成一个由医院、家庭、单位、社会组成患者的支柱群体,以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1.3 疗效判定:分别于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12周末采用Zung氏抑郁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进行疗效评价。Zung氏抑郁及焦虑自评量表分为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两个部分[5]。均以标准分低于50分为正常;50~60分为轻度焦虑(抑郁);61~70分为中度焦虑(抑郁);70分以上者为重度焦虑(抑郁)。

1.4 统计学处理:两组所得数据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心理干预前,两组患者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所占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12周后,试验组焦虑及抑郁症状正常范围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及抑郁心理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注:12周后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6周 干预后12周对照组 8.23±1.20 8.01±1.95 7.18±1.03试验组 8.22±1.15 7.86±1.32 6.05±1.24

3 讨论

糖尿病是全世界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疾病,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杀手,目前还不能根治,许多患者不能正确面对,从而导致性格的改变,敏感、固执及长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老年患者由于机体生理功能逐步衰退、退休后社会角色转变等影响,导致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有所下降,对健康信息了解有限,对糖尿病存在错误认知,大多数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心理[6]。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负性情绪往往导致患者饮食、用药、运动和血糖监测等自我管理的依从性较差,从而导致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达标,并发症发展较快,生活质量下降[7]。本研究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注重个性化的心理干预以及对家人及社会其他人的教育。结果显示,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抑郁改善明显,同时对血糖的控制也有较好的效果。

在注重人性化护理的今天,身心并治是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相吻合的,通过有针对性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可以减轻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对糖尿病控制以及并发症的防治起着重要作用。再者,不但要重视患者本人,还要其家人、单位以及社会的关注、配合,是患者在饮食、运动、日常行为与习惯、用药、监测血糖等方面均得到全面的指导和支持,以便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要求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医学素养和心理素质,能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以便准确找出患者心理障碍的结症所在,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做好心理疏导,才能使患者解除各种心理障碍,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主动接受治疗,从而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

[1]校 娟,李宏亮,李光伟.国际糖尿病联盟餐后糖管理指南[J].药品评价,2008,31(1):26.

[2]Uniitzer J.Ate-life depression[J].N Engl J Med,2007,357(22):2269.

[3]许 丽,杨 雪.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和抑郁调查与护理对策[J].华西医学,2010,25(12):2269.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S].2003:1.

[5]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6.

[6]赵 真,王淑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J].实用老年医学,2006,20(5):56.

[7]袁男贵.抑郁症和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14(6):371.

猜你喜欢

评量糖化糖尿病
基于成果导向的实作评量工具开发与应用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台湾地区素养导向的语文评量研究及其启示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下《动物微生物及免疫》课程评量方法的开发与设计
新型糖化醪过滤工艺
甜酒曲发酵制备花生粕糖化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