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本位的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2013-11-11方红萍张继平
方红萍 张继平
摘要: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高度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的人、自由完整的人、会创造的人、有个性的人。在高度功利主义的场域中,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重成才轻成人、重就业轻创业、重灌输轻启发、重共性轻个性的倾向,学生的中心地位日益走向没落。切实把学生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需要从专门训练走向人文引领,从技能培养走向完满生长,从知识掌握走向素质拓展,从千人一面走向个性发展。
关键词:学生本位;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9-004-04
学生是高等教育目的提出的依据,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中心,高等教育的价值选择必须根据学生的需要而提出,这就是学生本位的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在学生本位的高等教育世界里,学生的发展成为一切的目的,凡促进学生成长的必要措施都集中于此。这种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提出,意味着高等教育从学校中心、教师中心和知识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这是一种变革,是一种革命,犹如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转到太阳一样。在这里,学生变成了太阳,高等教育的一切改革围绕他们转动,学生是中心,高等教育的活动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一、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高度发展
高等教育的目的应当由学生本能的、本性的需要而确立,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也就是学生全面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除此以外,高等教育没有别的目的。高等教育的本真价值就在于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的人、自由完整的人、会创造的人、有个性的人,这既是高等教育的理想,也是高等教育的责任。
(一)提升文化修养——学生高度发展的基础
文化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追求和接受。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把普通人培养成既有“文化修养”又有专门知识的人,使他们处于时代标准所要求的高度。大学需要利用人类智慧所发明的最经济、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把普通人培养成为有文化自觉的专业人员,使他们成为优秀的医生、法官、教师抑或政治家。如果大学培养的人才没有文化修养,这样的人融入社会,不但不能促进社会发展,反而会增添社会的负担。10年前的欧洲自食了文化缺损的恶果,这是造成欧洲形势动荡的原因。“事实上是由于普通的英国人、普通的法国人和普通的德国人没有文化修养,他们对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有关世界和人类的基本思想体系一无所知。这样的普通人是属于没有文化修养的新生的野蛮人,是落后于时代文明的迟钝者;而且既原始又落后,与他们自身存在的既现代又冷酷的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理想的大学教育始终滋养着文化的内涵,只有对文化的追求才值得大学如此兢兢业业,备加神往。
(二)关怀生命成长——学生高度发展的核心
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高等教育的使命就在于立足个体生命的先天生物自然属性,不断地向文化世界、价值世界、意义世界挺进,让人面对整个世界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可能性,以更加和谐、包容的姿态徜徉于不同的文化主体世界或意义世界以及其生命有机生物体所栖属的自然世界。从本质意义上,高等教育即生命教育,这不仅是工具式教育轴心的转换,而且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化和明确。在起点上,高等教育的意义在于直面生命的价值,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在过程中,高等教育的内容在于遵循生命的本性,促进生命的完满生长;在结果上,高等教育的理想在于激扬生命的本色,提高生命的质量。
(三)培养创造意识——学生高度发展的根本
人是创造性的存在物,创造性是人的基本属性,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传播已有的文化知识,而且是把人的创造意识培养起来,把人的创造潜能激发出来,将价值感、效能感、成就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中唤醒。在大学里,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潜意识中的创造力得到提升,使学生的主体认知水平得到发展,这需要摆脱课本的奴役,“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而背熟的细节,这时,学到的知识才有价值”。站在个体发展的立场,高等教育不是求知,而是启智;不是上学,而是心智的敞亮。与其说一所大学的理想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目标就是把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创造的力量。这是大学的意义所在,也是人们对大学寄予的厚望。
(四)促进个性解放——学生高度发展的目标
个性是个体在思想、品格、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表现出的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个性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就不得不关注个性、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引导人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张扬个性、成就个性、完善个性。在这种意义上说,解放个性是保证教育成为人的教育的根本之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缤纷世界,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高级专门人才,更需要充满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高级人才。我们的高等教育就是个性的解放,就是清除那些阻碍个性发展的杂草、瓦砾以及企图消解个性魅力的要素,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和谐个性的人。同时,高等教育个性化也是为了克服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划一性、僵化性和封闭性的需要。解放个性,并非放任自流,不负责任,自由无序,而是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个学生既正确认识自我个性又悦纳他人个性,既塑造自我个性又成就他人个性。
二、片面的高等教育不利于彰显学生的中心地位
高等教育的原料是学生,产品也是学生,高等教育理所当然要以学生为本,强调和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但在高度功利主义的高等教育场域中,大学的精神和社会责任不断受到侵蚀,大学日渐沦为市场的附庸,变得短视而平庸,大学厚此薄彼的价值选择使学生日益成为片面发展的、单向度的人。
(一)重成才轻成人,学生的主体价值残缺
我国《高等教育法》将高等教育的目的规定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面包含的是发展经济或维护政治的理性,而非教育的理性,更确切地说,在这样的高等教育目的中,人是不需要教育的理性的,它只需要政治的服从,这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存在的首要理由。尽管高等教育目的也强调学生要成为人,但在思想钳制和政治专断的前提下,高等教育很容易迷失为人的发展服务的目的,而屈从于外在利益。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被放逐,高等教育对于个体的价值也在整体的目的取向中被消解了,高等教育所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无论是“建设者”还是“接班人”,都是以国家、社会的整体价值为目的取向的。高等教育世界里没有了活生生的、个体的人的存在,而是把学生当作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只关注教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外在价值,而忽略个体的生存需要和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在教育自身,而在教育之外,其培养的人成为只能创造剩余价值的机器。这样的人才,与其说是教育意义上的人,不如说是政治意义、经济意义上的人,他们有智商无情商,有知识无文化,他们的胳膊可能是健全的,但腿已经残疾了。
(二)重就业轻创业,学生的精神世界虚脱
高等教育是人民大众的教育,让人民满意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民的满意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与毕业生就业情况紧密相关。可以说,就业率是检验高校办学效益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因而在就业日益艰难的情形下,大学普遍存在职业主义教育取向,大学的课程设置普遍强调职业技能有余而基本素质重视不够,牺牲学生的情感而迎合职业主义,传统的古典课程让位于新兴的实用课程,普通教育已为职业教育所取代,创业教育退避三舍,毕业生鲜有创业意识和创业勇气,敢于吃“螃蟹”的人微乎其微。大学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也承担着比就业更重要的精神和使命。当越来越多的学生以非常功利的心态对待大学学习的目的,将大学视为获取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的“训练所”时,学生的精神世界已经虚脱。就业率是对大学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检验,但就业率不是衡量大学好坏的唯一标准。大学作为社会的超级教会,应该与社会保持一定的张力。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社会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大学满足的是社会的合理需要,而不是它的狂热欲望。如果大学在急功近利中丧失了本该的坚守,结果导致大学精神不在,灵魂丧失,高等教育失去的不只是思想与理想的殿堂,更是国家民族的精神脊梁。
(三)重灌输轻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贫瘠
自古以来,大学这个神圣的殿堂,就是以培养人为最高目的的。在古代的学园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使学生成为创造之人,而在今天的大学里,教育的目的却是教授各种科目的知识,教师是单向度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他们站在知识权威的制高点上,强行将学生绑架在知识学习的战车上,学生是僵化地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只能在固定的模式里行走,沿着既定的思维寻找答案,没有奇特的想法,没有任何智慧的火花闪烁,他们的思维被淹没在茫茫的知识大海中。从古人向往追求神圣的智慧,降低到现代人对书本知识的获得,这标志着高等教育正在走向退步,而不是进步。怀特海曾经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最优秀的大学是富有想象力的大学,最有魅力的大学教育是启发学生想象力的教育。如果大学把知识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并用一种枯燥的方式将强加给学生,不但会使他们心生厌恶,而且也会使学生的大脑变得麻木不仁,培养的也只能是反应迟钝、兴趣爱好狭窄的书呆子。
(四)重共性轻个性,学生的能力特长褪色
学生的个性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的本义就是个性的解放。在高等教育上,由于外在的强加的目的的流行,也由于人们对世俗目标的追求,才形成了千所大学一个样、千个学生一个样的教育局面,学生的能力和特长都被遮蔽,拔尖创新人才失去了生长的合适土壤。爱因斯坦曾反复告诫:“人们应该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可是,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就在不断地运用各种短视的功利性“目标”如考研、就业来诱导甚至逼迫学生为了过级、获奖、拿证而苦苦读书,学校并为此设置了非常严格的课程计划和培养体系。“程序化的知识传授和按部就班的教学有时甚至阻碍了学术‘天才、尖子生开展学术探究的激情和个性的张扬”。学生作为丰富而多样的“人”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一个个让成人任意装载知识的躯壳。一个人的个性总是缺席,即使学富五车,也只能是蒙昧人。我国高等教育的急功近利行为,扼杀的绝不仅仅是学生的能力,而且是学生的个性;绝不仅仅是学生的现在,更是学生的、社会的和民族的未来!
三、切实把学生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存在的基础和全部意义,没有学生的发展就没有教师的发展,没有学生的发展就没有大学的发展。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实现目的价值取向从学校本位、教师本位、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其基本思路是:以人文引领为基础,以学生的完满生长为主线,以学生的素质拓展为核心,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
(一)基础价值取向的嬗变:从专门训练走向人文引领
专门知识的系统学习始终是高等教育基本的、核心的任务,但它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引领。如果说专门知识好比“发动机”,人文精神就如“方向盘”。用人文精神引领高等教育,其目的在于克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智力发达,精神残缺”的现象,使学生成为文化之人、道德之人、和谐之人,而不是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狂。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应该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只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只有用人文精神引领专门知识的学习,才能培养既有科学素养又有民族责任感的高级专门人才,才能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一般认为,学生文化与教师和学校所持有文化之间的距离越相近,学习效果就越好。因此,我们在选择高等教育的内容、方式之时,不仅要重视知识的逻辑序列,更要充分挖掘知识的人文价值,这样,专门知识的训练才能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生成“教育意义”,学生在专门知识的训练中也才能超越知识,才能超越教育的引导与塑造。
(二)核心价值取向的调和:从技能培养走向完满生长
教育的意义就是促进生命的完满生长。在人类创造的独特的学校教育这一生命活动样式中,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满的教育生活,是其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高等教育存在的价值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就是帮助学生成为充分成型的完美无缺的人,而不是只有职业技能的单面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要抛弃职业训练,而是把职业训练作为次要目的。如果把学生需要的优秀技术素质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就会破坏那些指导专门技艺的大脑的活力,抹杀学生创业的意识,失去追求完整的、自由的生活的激情。幸福完满的教育生活源自人内部精神世界的愿望,只有源自内心的需要,发自生命的激情,“教育的改革者才可能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自己”。从一个只有职业技能的大学生到一个会自主创业的社会人,进而成为一个幸福完整的人,高等教育需要实现“三个改变”——改变学生的行走方式,提高学生对生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坚定学生对教育理想的信念和追求;改变学生的发展模式,增强学生对问题处理的机智与艺术。
(三)根本价值取向的变迁:从知识掌握走向素质拓展
人的素养只能从内心生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大学的文化底蕴,教师的道德修养、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教育理想与教育智慧不可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不应成为简单的信息传递和接受过程,而应成为一种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应成为一种真正的智慧生活,即对知识有理解的欲望、有探索的冲动、有艰辛的创造、有思想的交锋、有发展的欢快。在这一过程中,把握、尊重学生内在的意愿、兴趣、个性特点,便构成了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精神陶冶的重要方面。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启迪和素养的拓展,而非知识的堆积;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一所大学就是一首诗,教育者应该像诗人一样激发学生的梦想:对于探索高深知识的人,他是一片雨云,为干旱送去甘霖;对于初涉科学迷宫的人,他是一盏明灯,引导他们通过崎岖走向光明;对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他是一团焰火,燃起他们奔向理想的热情。
(四)目标价值取向的转型:从千人一面走向个性发展
任何大学、任何学生都是有个性的,个性是一所大学、一个学生发展的潜在动力。最优秀的大学一定不是按某个固定的模式办出来的;最优秀的教师一定不按某个固定的模式去塑造学生;最优秀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决不会在固定的模式里行走……从千人一面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正是“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体现。“人才不是工业产品,不能按统一的工艺流程和统一的规格模式批量生产”。高等教育要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更加强大、更加成熟,要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充分发展,就必须改革千人一面、按部就班的教育模式,就必须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使高等教育本身具有自信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此,大学要通过“三个转变”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是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教育者首要的责任就是照顾自己的灵魂,使自己的灵魂向善运动变化”,教师热爱学生应该胜于金钱和名利;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而不是剥夺学生品尝探索知识的艰辛和乐趣的“保姆”;教师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而不是培养对教师唯唯诺诺的“应声虫”。二是从课堂中心转向问题中心,以问题发现为学习的起点,以问题探究为学习的进程,以问题解决为学习的归宿。三是从知识中心转向能力中心,教师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创新教育的核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偏才变成天才,把怪才变成帅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