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七味片中丹参素、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的测定
2013-11-01吴一振董娟妮王世祥刘勤社郑晓晖
吴一振,杨 洋,董娟妮,王世祥,郑 静,刘勤社,2,郑晓晖,3*
(1.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2.陕西省人民医院,陕西西安 710068;3.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广东深圳 518057)
蒙成药冠心七味片由丹参、檀香、降香、山柰、肉豆蔻、广枣和沙棘七味药材制成[1-4]。活血化瘀、强心止痛,具有调节血脂和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5-6]。吴燕红等对冠心七味片中的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和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进行了测定[7-9],张丽华等对水溶性成分丹参素(DSS)进行了测定[10-11]。但对冠心七味片中的没食子酸(GA)、原儿茶酸(PA)、原儿茶醛(PHA)的同时测定尚未见报道。为了更全面地控制药物质量,本实验对冠心七味片中丹参素、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原儿茶醛进行同时测定,旨在为全面评价冠心七味片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1 材料
1.1 仪器 Agilent1100系列四元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Sartorius BP221S型万分之一电子天平(德国Sartorius公司);KQ5200DE型数控超声波清洗仪(江苏省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1.2 药品与试剂 冠心七味片样品由辽宁康博士公司生产,片剂的规格为0.3 g/片。丹参素、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分别为:110855-200504,1100831-200302,110809-200503和 110800-200506);色谱纯甲醇(美国Fisher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Agilent TC-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检测波长275 nm,流动相为甲醇-0.2%甲酸水线性梯度洗脱(0 min,8%甲醇);30 min,30%甲醇;体积流量0.7 mL/min;柱温25℃。图1为对照品、供试品和阴性样品色谱图。
图1 HPLC色谱图Fig.1 HPLC chromatograms
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丹参素、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对照品 1.2 mg、1.4 mg、1.6 mg和1.8 mg,分别置10 mL的量瓶中,用30%甲醇溶解,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4℃ 储存备用。
2.3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取样品,研细,精密称取冠心七味片0.5 g,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50 mL 30%甲醇,密塞,称定质量,超声处理(功率300 W,频率60 kHz)30 min,放冷,再称定质量,用30%甲醇补足减失的质量。摇匀,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4℃ 储存备用。
2.4 阴性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按照冠心七味片生产工艺制备[12],制备缺丹参、广枣的阴性制剂,并按照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阴性供试品溶液。
2.5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吸取2.2项下对照品溶液适量,将其配成丹参素质量浓度为1.25、5、12.5、25、50和120μg/mL,没食子酸质量浓度为8.75、17.5、35、87.5、175和350μg/mL的系列对照品溶液。原儿茶酸质量浓度4、8、10、25、50、125和250μg/mL,原儿茶醛质量浓度为2.5、10、25、75、125、250和 375μg/mL的系列对照品溶液。在拟定色谱条件下测定,进样量为50μL,以进样量为横坐标,对应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丹参素、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标准曲线分别为 Y=3.6504 X-17.805(r2=0.9998)、Y=26.178X -148.39(r2=1.0000)、Y=18.535X-102.42(r2=0.9996)和Y=19.529X-7.92(r2=0.9999)。结果表明,丹参素、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分别在1.25~ 120μg/mL、8.75 ~350μg/mL、4.0 ~ 250μg/mL和2.5~375μ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6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50μL(丹参素 12μg/mL,没食子酸 14μg/mL,原儿茶酸16μg/mL,原儿茶醛18μg/mL)分别连续进样5次,丹参素、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峰面积的RSD值分别为1.9% 、1.2%、1.4%和1.7%,结果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7 重复性试验 取冠心七味片样品(批号20101204)5份,分别按2.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并进行测定,丹参素、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峰面积的RSD值分别为1.3%、2.8%、2.1%和1.1%。结果表明检测方法重复性良好。
2.8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50μL(批号 20101204),室温下放置 0、2、4、6、8、10、12、24 h分别进样,丹参素、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峰面积的RSD值分别为1.6%、1.9%、1.3%和1.1%。表明样品在24 h内稳定性良好。
2.9 回收率试验 取已知量的冠心七味片样品(批号20101204)0.5 g,平行6份,置50 mL量瓶中,分别加入丹参素(120μg/mL)、没食子酸(140μg/mL)、原儿茶酸(160μg/mL)、原儿茶醛(180μg/mL)对照品溶液10 mL,用30%甲醇稀释至刻度,按2.3项下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进行制备,分别测定,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
表1 加样回收率实验Tab.1 Results of recovery tests
由表1可知,丹参素、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96.3%、94.8%和97.5%。结果表明方法回收率良好。
2.10 样品测定 按2.3项下的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进样量均为50μL,每批样品平行测定3次,记录峰面积,代入标准曲线,按照标准曲线法计算丹参素、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的量。测定结果见表2。
结果发现,冠心七味片六个批次的样品中,丹参素、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36 mg/片、0.73mg/片、0.20 mg/片和 0.14mg/片。与其他批号比较,批号为20081107的丹参素含有量较低,而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的量较高;其他批号各测定成分相对比较稳定。
3 讨论
药物内在的质量与疗效直接相关[13],科学的质量标准是药物疗效的保证[14],作为中药和中成药质量常规检测的分析技术,HPLC法极其重要[15]。本实验首先对冠心七味片的提取方法进行了考察,比较了纯水、10%甲醇、30%甲醇、50%甲醇,75%甲醇以及100%甲醇。结果表明,30%甲醇对丹参素、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的提取效率最高,因此本实验选择30%甲醇作为提取溶剂。同时对提取时间也进行了考察,比较超声处理20、30、40、50 min。结果表明,超声30 min时所测定成分量基本达到最大,因此选择对样品超声提取30 min。
表2 冠心七味片中有效成分的测定Tab.2 Determination of components in Guanxin Qiwei Tablets
丹参素、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这4种成分基本在275 nm左右有最大吸收,为了同时测定这4种成分,故选择275 nm作为吸收波长。
由于丹参素、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4种成分水溶性较大,故选用甲醇-0.2%甲酸水作为流动相且梯度洗脱,发现4种成分分离较好,且无干扰。
用HPLC法测定冠心七味片中丹参素、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结果稳定,方法简便,为测定中成药中丹参素、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原儿茶醛的量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方法。
[1]乌 云,林 燕.蒙药冠心七味片质量分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2,8(4):43.
[2]周海英,张 妍.冠心七味片质量标准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15(5):53-54.
[3]李卓明,黄鸣清,吴燕红,等.冠心七味片鉴别方法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3):29-31.
[4]乙静平,刘炳茹.冠心七味片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方法验证[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12(3):43-44.
[5]刘志跃,陈 瑶,常培叶,等.冠心七味片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兔血管弹性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26(10):1989.
[6]赵 莹,陈 瑶,刘志跃,等.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冠心七味片干预兔动脉早期粥样硬化疗效的评价[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0,12(1):4-6.
[7]吴燕红,黄鸣清,李卓明,等.HPLC测定冠心七味片中丹参酮ⅡA、丹参酮I、隐丹参酮和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的含量[J].中成药,2006,28(4):492-495.
[8]席琳图雅,莫日根高娃.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蒙药冠心七味片中丹参酮IIA的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2):889-891.
[9]韩占友,李景清.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冠心七味片丹参酮IIA的含量[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2):210-212.
[10]张丽华,刘大勇,关卫东.HPLC测定冠心七味片丹参素的含量[J].中国药师,2006,9(7):638-639.
[11]史秀云,王 栋,林 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蒙药冠心七味片中丹参素的含量[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12(6):64-65.
[12]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S].1998:141.
[13]孙永定,文 旭.中成药质量控制问题[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18(2):21-25.
[14]杜冠华,吕 杨.药物质量标准研究与药物质量控制[J].食品与药品,2008,10(5):1-4.
[15]谢培山.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的发展趋势[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1,12(3):18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