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术套路运动的“架招显功,喻意神勇”之悦
——基于运动项目娱人致趣原理的研究
2013-10-25李杰凯
于 海,李杰凯
◀博士论坛
论武术套路运动的“架招显功,喻意神勇”之悦
——基于运动项目娱人致趣原理的研究
于 海,李杰凯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110102)
针对武术套路运动项目理论认知中“娱人致趣”原理缺失的现实问题,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与观摩法,从游戏与整体论哲学视角探究该运动项目的致趣要素,认为作为起源时最初规则与规律的“架招显功,喻意神勇”一直是武术套路运动发展的核心致趣要素。武术套路由最初作为实用技击技术的传习手段,逐步以“假想式实战再现体验”替代真正技击实战,蜕变为具有游戏特征的体育项目。“喻意神勇”像一只无形的手,通过自己的变异影响着“架招显功”风格的变化,形成不同的拳种与流派,成为娱人致趣的根源。同时对教学训练中有效利用这一原理,提出“四段教学法”等相关建议。
架招显功;喻意神勇;娱人致趣;四段教学法
1 问题的提出
“套路运动”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套路的形成,普遍认为是先人们把战斗搏杀中运用比较成功的徒手与器械技术进行反复模仿,提炼并传习,进而将这些单一技术根据实战情景编排在一起,逐步形成套路。最初武术套路的产生是为了技击技术的传习,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套路运动逐步从军旅走向民间,武术套路的内容形式不断演变,其作用也趋向多样化,逐步成为走镖护院武师提高格斗技能的训练方法、江湖艺人演艺为生的表演手段以及百姓健身防身的运动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积淀。建国后,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以竞技武术、学校武术、群众武术三条主线进行推进并得到空前发展。
大量事实表明,精湛的套路演练不仅使习者内心喜悦,同时使观者赏心悦目,然而当探究形成这种 “己悦”与 “人悦”的内在原因时,却发现人们的理论研究多停留在武术的技击性以及武术比赛的运动制胜等层面,将武术作为华夏文化的代表推向神圣的地位,以至于武术套路成为游离于体育之外的体育项目,很少或者说也不愿意从武术套路运动项目本源与存在哲理的层面去探究这种“悦己”与“悦人”的内在原因,乃至武术概念几经变更,也无外乎是对武术内容形式的概括,外加“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的修饰及“传统体育”的定性,似乎用一句“中华文化”的修饰就可以囊括武术的全部,就使武术高不可攀,因此在解释武术套路项目“致趣特点”时无从下手,说明在武术套路运动项目上,“娱人致趣”原理的研究同样是一个相对空白领域。鉴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在梳理武术套路演化历史的基础上,探讨武术套路运动“娱人致趣”的内在规律,力图在还原武术套路本来面目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武术教学训练与科研的哲学视野。
2 武术套路运动的理论评述
武术套路运动理论,主要有两条脉络,一条是各拳种流派在各自发展融合过程中不断完善的传统理论,另一条脉络就是建国后,武术纳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体委)武术管理中心组织专家学者在传统武术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体育相关理论不断发展与完善的现代武术理论(表1)。
表1 武术套路运动理论体系构成一览表
然而二者都没有解释武术套路运动“致趣”的原理,无法说明习武使自己喜悦、使他人愉悦的内在原因。传统武术理论由于历史的局限,很多理论还停留于经验层面,往往以“象”喻理,将武术推向神秘的境地。现代武术理论则以“运动制胜”为中心,在此引导下的学校武术教学,过于重视外在的统一规格,而忽视了武术的内在致趣要素,从来没有从武术套路练习过程中所获得愉悦的视角去关注武术,因此学校的武术教学常常陷于枯燥的境遇,如何使武术练习更加“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一直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与重视。
3 以体育游戏视角探究武术套路运动娱人致趣原理的尝试
3.1 采用游戏及整体论视角研究武术套路运动致趣原理的可行性
3.1.1 武术套路由搏杀技能向游戏本质的蜕变 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游戏必然来源于生产劳动。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指出:“游戏就是对生活情景中那些愉快方面的借用。”那么武术套路是否具有游戏的特征?武术套路最初的产生是为了传承成功的搏杀经验,培养人的实战能力,显而易见,这个时期的武术不具备游戏的特征。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武术实战的追求逐步淡化,当武术成为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手段时,实际上完成了自身向游戏的蜕化,然而人们的普遍认识还停留在武术是搏杀术的意识层面,形成了武术游戏本质与人们认识的反差,因此出现了人们将武术套路称之为“花拳绣腿”,而又对练习套路乐此不疲的现象,这个时期的套路实质上是“人们对战争等活动中人与人乃至与动物搏斗时,那些成功招式招法夸张再现,以反复感受喜悦的形式”,如果从这个视角审视武术套路,其本质上就是游戏,无疑以体育游戏的视角探究武术套路的致趣原理,为我们发现武术项目本源致趣规律提供了可能。
为了说明上述论点,表2对典型再现搏斗制胜的场面的传统武术套路与招式做一说明。
表2中的三个武术套路是再现一段场景,比如武松脱拷拳就是再现武松带着镣铐与敌人进行生死搏杀,套路开始模仿武松在双手被铐的情况下如何化险为夷,进行踢打摔拿的技法展示,最终脱去镣铐,施展双拳的技法;五虎群羊棍则假想虎入羊群,再现猛虎捕杀羊群的情景,体现势如破竹、舍我其谁的气势;少林脱战拳则再现一人被多人围困的情况下,从容奋战突围的情景。连环鸳鸯脚、穿心肘等招式就是再现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人与自然等斗争获胜的瞬间场面,这无疑证明了武术套路运动的本质就是再现搏斗制胜的场景,体验搏斗制胜的愉悦感,充分说明武术套路运动掩藏于传统文化内涵与体育形式下的游戏属性,而这种游戏与其他多数体育游戏比较,所不同的就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强调个人化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超越。
表2 典型武术套路、招式名称表
3.1.2 整体论视角研究武术套路运动致趣原理的可行性任何一种研究都离不开正确的方法论,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尤为明显,“太极论”与“阴阳学说”是武术发展的核心理论,而这些理论强调事物的整体性与对立统一性,如武术古典拳论中强调“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练有法,用无法,因敌变化示神奇”等,这恰恰与复杂系统整体论思维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武术门派众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依据“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原则正式确定的传统武术拳种就有129种之多,每一拳种都有独立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其套路技法更是浩如烟海,那么我们通过什么路径去研究?据美国科学家约翰·霍兰在《涌现》理论中提到的“由少数的规则和规律可以产生永久的新颖与新奇”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逆向推演的路径:这些浩如烟海的新颖套路与新奇技法应该源于最初的少数规则与规律,武术无论是哪个门派,都是以技击招式为表现形式,以武入道为终极目标,总体上都是强调内外双修,最后以内外合一为最高境界。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沿着武术内外修炼的两条路线逆向探究二者的最初始点,才能够找到武术套路运动娱人致趣的内在因素。从武术套路运动的特性与规律来看,采用整体论研究武术套路运动复杂系统具备方法论上的正确性。
3.2 “架招显功,喻意神勇”是武术套路运动内外双修的核心致趣要素
根据复杂系统整体论视角,对武术套路运动沿着内外双修两条路径研究,我们发现武术套路运动以“架招显功”修其外,以“喻意神勇”修其内,二者和谐统一为该项目的核心致趣要素。
“显”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表现、露出”。“功夫”一词,在汉语词语解释中,一是指做事所费的精力和时间,二是指素养、本领和造诣,因此作为“武术”代名词的“功夫”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需要通过长时间努力,才能够获得的一种本领和能力,“架招显功”就是习武者通过武术特有的功架与招式显示自己的本领与能力,因此,在中国民间,常用“功夫”好坏来形容一个人武术水平的高低,“功夫”已经成为民间衡量习武者技术水平高低的一种公允标准,而对功夫的量化就是看功架与招式的规格与质量。
喻意解释为“用什么物体来表明意思”。“神勇”在汉语词语中解释为“非凡的勇猛”,《史记》中对项羽的描述中有这样的词汇:“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因此,喻意神勇就是以“架招显功”为载体,表达“神勇”的气势,即传统理论所追求的“内外合一”最高境界,也就是说武术练习的核心就是追求功夫的神勇境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乐趣。
3.2.1 “架招显功,喻意神勇”是武术套路运动起源之初的规律与规则 根据约翰·霍兰的《涌现》理论,追寻武术套路产生源头的规则与规律,关于早期的武术套路练习活动,我们可以在《尚书·大禹谟》中探寻到端倪:“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两阶,七旬有苗格。”这段文字是说,舜时有苗不服,禹率人去讨伐,没能征服,禹按照舜的旨意收兵,拿着干和羽,训练了七十天,有苗终于被慑服。这就是早期的军队士兵练武活动,两军交战没有征服对方,而通过这种练武活动却达到震慑对方不战而胜的目的。通过史料可以断定,这种练武活动能够震慑有苗的原因是士兵通过再现战场搏杀场景,表现出非凡的神勇气势,我们虽然不能断定当时的练习细节,但可以通过史料大致勾画出当时的情景,众人手拿器械,整齐划一的不断练习,再现一些战场上常用的技击动作,伴随呐喊声的操练展示了士兵的战斗意志与其非凡的神勇气势。
这段史料研究最具意义的表述就是通过士兵的习武活动慑服有苗,为我们提供了武术套路练习追求的核心价值是“喻意神勇”的佐证。武术套路正是通过技击动作的一招一式的演练来诠释习武者所要表达的“喻意神勇”的境界与气势,招式是一个或几个技击动作的组合,而招式又是通过特定的架势来表现其功力,招式与架势所显示的功力高低,体现“喻意神勇”的境界,至此可以断定武术套路运动的起源就是在以追求“喻意神勇”为基本规律,以“架招显功”为基本规则,正是在“这种少数的规则与规律下”,随着社会发展,武术套路运动被注入不同的地域文化与宗教文化,由于习武者对“神勇”的不同解读,使其架势与招数的风格不断演化,历经数千年,由简单的技击招式组成再现搏斗场景的早期武术套路雏形逐步演化发展为现在的129个拳种及各类拳械的套路,并不断发展完善。因此对武术套路运动的核心致趣要素可以概括为“架招显功,喻意神勇”。
3.2.2 “架招显功,喻意神勇”是主导武术套路运动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架招显功,喻意神勇”作为武术套路运动起源的基本规则与规律,一直是主导武术套路运动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在近代有关拳论当中强调武术套路的“势正招圆”,以及太极拳论中所表述的“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等,恰恰与“架招显功,喻意神勇”相契合,“势正招圆”强调只有架势端正准确,招式才能气势磅礴演练到位。“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的“懂劲”是指功夫,阐明在招数不断熟练基础上才能求得功夫,功夫的不断积累才能达到“神明”,这里的“神明”其实就是指“神勇”的境界。
在对各个门派的套路进行研究时,虽然拳种繁多、风格各异,但这些风格各异的招式背后,构成招数的核心要素基本相同,徒手套路的招式无外乎由踢、打、摔、拿、靠、推等基本技法组成的单一或组合假想式技击招式,而器械套路由于器械自身的物理结构致使各个门派的同类器械使用技法基本相同,唯有演练风格不同。我们依据“涌现理论”,“喻意神勇”是武术套路运动起源的最初规律,由此衍生出“架招显功”的最初规则,这些风格各异的套路来源于项目最初的规律变异,从而导致规则的变异,进而使武术套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何为最初的规律变异?就是指对“喻意神勇”内涵不同的解读,导致“架招显功”规则的变化,从而形成“永久的新颖与新奇”。事实是不是这样?我们以流传较广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长拳、南拳为例进行探讨分析(表3)。
表3 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长拳、南拳特点统计表
通过表3不难看出,由于对“喻意神勇”的不同解读,招式与架势发生了质的变化,正是“喻意神勇”这只无形的手,使本来简单的“战场搏杀技术再现”形成了五彩缤纷的武术套路阵营,这也恰恰说明了武术套路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脱离真实的实战,在追求“喻意神勇”境界时,加上了主观能动性,作为习武活动主体的人,受不同地域文化与认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个体对“神勇”的不同解读,从而在“架招显功”的过程中分化成风格各异的武术流派。
也正是这种在个体主观能动性下产生的“新颖与新奇”,造就了武术套路运动的“永恒致趣”,纷繁多样的拳种与流派为不同身体条件与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适宜的选择,丰富多样的武术套路为习练者提供了“不同的搏杀再现体验”,使习练者的兴趣随着不同体验不断增加,这就是武术套路运动在漫长的历史中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也是习武者兴趣不至衰竭的根源。
3.2.3 “架招显功,喻意神勇”是习练者与观赏者的愉悦之源 自成体系的拳种流派,为“架招显功,喻意神勇”的习练过程确定了阶段目标,从而使习练者形成了习武“致趣”叠加效应,在“架招显功,喻意神勇”不断进阶过程中,自身愉悦感也在不断增加,而多门派也为习练者的兴趣迁移提供了可能。武术套路运动的学习特点,就是必须选择某一门派入手,在掌握某一门派的技法与套路风格后,再学习其他门派,我们将习练某一流派的流程概括为:初级“势正招圆”阶段(追求架势正确与招式准确)——中级“架招显功”阶段(由招熟渐悟懂劲)——高级“喻意神勇”阶段(懂劲阶及神明),我们以目前最为流行的长拳、南拳、太极拳为例探讨(表4)。
表4 长拳、南拳、太极拳学习进阶流程
通过表4可以看出,武术门派的不同,对技击理念的不同,形成对身体的基本姿态、招法与劲力特点的差别,武术谚语所说的“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就是通过习武者的身形架势与劲力就可以判断所习的门派及功夫高低,因此势正招圆是各个门派首要练习阶段,各个派别的功架练习一般都是由桩功入手,求得基本姿态的形成,所谓桩功通常就是以特定身体姿态进行的静态练习。桩功练习通过对关节调控、小肌肉群锻炼、筋膜抻拉,能够使练习者身体产生快适感,练习时要求反观内视,感知自身变化,争强了习练者在静态中对自己身心控制能力,桩功练习表面看好像 “苦”,实际上“苦”的背后是习练者身心的“乐”。在此基础上,进入到架招显功的中级阶段,最后真正进入到“喻意神勇境界”,随着练习进阶身心愉悦感不断叠加。在套路演练时随意假想不同的对手与场景,每次都会产生“新奇与新颖”,真正达到拳论中所说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喻意神勇”境界,使身心遨游在虚拟搏击的自由王国,在假想式搏斗制胜过程中享受着胜利者愉悦与英雄般的自信。
正是这种独特的“架招显功、喻意神勇”运动方式为习武者提供了区别其他运动项目的愉悦。同时武术套路演练也能够给观赏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愉悦,在观赏时,演练者扎实的功力与娴熟的招法往往带给人震撼与遐想,在观看武术比赛时,特别民间传统武术比赛,往往选手在一连串密集招法组合后的一个稳定静止架式,或者是一组令人眼花缭乱的凶猛组合招法都会赢得观众的喝彩,而喻意神勇的气韵之美也会令观者神往,由太极拳演绎的“高山流水”、少林功夫演绎的“狗娃闹春”等武术节目登上春晚舞台就是充分证明。而李小龙等几代武术影视明星演绎的银幕英雄之所以让观众记忆犹新,恰恰是他们通过“喻意神勇”的武功载体演绎出英雄的民族气节与大无畏精神,而这种由“架招显功与喻意神勇”所演绎的“新颖新奇”在银幕与舞台上将会继续上演,带给观众审美之悦。
4 武术套路运动的教学策略
4.1 依据整体论科学观,正确认识武术套路运动基本规律
从复杂整体论系统视角研究武术套路运动,我们发现武术套路来源于技击搏斗实践,但又区别于真正的技击搏斗实践,是建立在“架招显功,喻意神勇”基础上的假想式搏斗场面再现,“架招显功,喻意神勇”是武术套路运动产生之初的规律与规则,并在武术套路运动漫长的发展中,一直是影响其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武术套路学习与练习中建立兴趣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将现代武术的机械论及传统武术的意象论与整体论相结合,构建武术套路教学训练结构。
4.2 依托“架招显功,喻意神勇”挖掘武术套路游戏属性,培养习练者兴趣
武术套路的招法来源于技击素材,进而进化为假想式技击再现游戏,虽然武术套路已经脱离真正的技击实战,但它仍然以技击过程为核心,通过假想式艺术化再现夸大技击实战场景,因此教学兴趣要建立在技击假想过程,而目前受“比赛制胜论影响”,注重外在的规格标准,忽视习练者的内在感知,比如在教冲拳时只是强调体位的正确与力量的顺达,而忽略了冲拳的目的性与着力点以及假想攻击的时机,在教学中应该突出再现技击实战的游戏特征,重视学生体会技击实战的身体感知,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3 依托“架招显功,喻意神勇”构建教学内容新体系
受机械论影响,多年来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往往采用线性教学结构,使武术套路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由内部自身感知变为外部评价,我们应该依托武术的“架招显功,喻意神勇”特点,重构武术套路教学内容,采用四段结构教学法,首先了解招法技击含义,其次进行喂招体验,建立体感,然后在改进架式的基础上练习套路,最后将“喻意神勇”的气势贯穿于套路演练中,使武术学习的外部评价与内在感知相结合,使教学回归到武术产生的最初规律上。
5 小结
武术套路最初作为实用技击技术传习手段,逐步脱离技击实战,然而作为起源时最初规则与规律的“架招显功,喻意神勇”却一直伴随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喻意神勇”象一只无形的手,通过自己的变异影响着“架招显功”风格的变化,形成不同的拳种与流派,核心兴趣就来源于依托在“架招显功,喻意神勇”基础上的假想式技击实战再现体验,这种体验成为民间习武者兴趣之源,成为观赏者的愉悦之源,然而当武术走进校园后,受“比赛制胜论”影响,在以机械论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这种使身心快适的体验荡然无存,在高举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大旗下,武术套路成为一种以外在规则衡量的运动形式空壳。若使武术在学校教学重焕活力,必须依托武术的“架招显功,喻意神勇”的规律与规则,使教学建立在对“架招”感知的基础上,逐步达到套路招式的规则标准,进而体悟武术套路演练的“喻意神勇”本来面目,使武术教学重回正确轨道,在正确规律的引导下,不断提高武术的教学效果。
[1]李杰凯.从“运动制胜”到“运动致趣”向俗回转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1):78-82.
[2]李杰凯.兰 彤,甘荔菊,等.广义进化视角下的运动技能教学原理与建立运动项目分群教学论的构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79-81.
[3]兰 彤,李杰凯,任继飞,等.广义进化哲学视角下运动项目分群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69-74.
[4]武术(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18-20.
[5]李杰凯.论操舞音韵与动作节奏的本能恰合之美[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4):7-10.
[6]于 海.两步四段教学法在国际武术传播中应用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467-472.
[7]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24.
Happiness of“Techniques Shows Skills and Appearance Shows Braveness”in Wushu Routine Movement:Based on the Theory of Sport Arousing Interests
YU Hai,LI Jiekai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From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of lacking the interest in the cognition of Wushu routine theory,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to explore the factors of arousing interest from the philosophical view of game and holism.We thought that the original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techniques shows skills,appearance shows braveness”have always been the key factors to arouse the interests in development of Wushu routine.Wushu routine as the passing way of practical techniques at the beginning was replaced gradually by the false actual combat and became the spor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ames.“Appearance shows braveness”is like an invisible hand to control the style changes of“techniques shows skills”through its own variation,and the different styles of Wushu comes,it is the root to arouse the interest.Meanwhile,this paper efficiently uses arousing interest in teaching and train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of“four parts teaching method.”
techniques shows skills;appearance shows brave;arousing interest to amuse people;four parts teaching method
G852.3
A
1004-0560(2013)02-0001-05
2013-01-14;
2013-03-12
于 海(1967-),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教学与训练。
责任编辑:乔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