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探究

2013-10-24李开传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全程化就业指导心理学

李开传

(山东财经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积极心理学重点关注的是个体人的生存状态与意义。作为大学教育者,特别是思政教育者,应当聚焦于学生的优势能力和美德的开发与培养,不仅要看到并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而且要让学生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善于发现并开发自己的价值与优势。本文以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课为切入点,分析其普遍存在的不足,并采用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去指导与完善,通过发现、激活、培养大学生内在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其实现自我内部以及自我与环境关系的和谐,进而获得健康、幸福的成长发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1]它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二战以后的西方心理学过度关注心理疾病的归因及其解决,致使其走向了以帮助受害者为主要目标的狭窄之路。在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和疗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心理学却忘记了它的另外两项使命,逐渐成为一门受害者科学。积极心理学基于对人性心理的尊重,坚信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具有自我和谐以及自我与环境和谐的自调节机制,主张以全面、整体、发展的立场理解人的心理与行为,用积极的视角研究人类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以及积极社会组的建立与运行等,使心理学成为面向所有人的、有助于人类个体及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科学。[2]

积极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理念观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具体可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在人性观上,积极心理学主张人性善,即人的本质是善良的、理性的、具有建设性的。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有朝向积极的、健康的以及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在这种自我完善和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错误和缺点,但是最终是对自己负责的,面对出现的缺点和错误,能够用较为客观、全面、完整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限制和阻碍,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生目的。其次,在人格方面,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大学生的品质与其生活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学生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是,会出现不同的解释、想法,结果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和结果。出现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每个学生所具备的素质,对于问题的解析和阐释能力不同。积极心理学以人性善、人格优为出发点,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发掘学生的潜力,发现学生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3]

二、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

“所谓全程化就业指导就是大学一年级开始,分层次,分阶段,多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使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4]

基于以上对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定义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一些普遍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指导时间过晚。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应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贯穿大学全过程。目前,我们基本把它设置为毕业班的工作培训课,不建地基直接盖高楼,忽视了大学生的养成型教育过程。第二,指导素材单一。目前,“就业指导的内容是依据教育部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来安排”,[5]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学业生涯计划的定义和国家措施等开展,缺乏实践性,理论性过强,素材单一,不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生动的素材。第三,指导教师非专业。“教育部文件规定: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与就业指导专职队伍的人数比应为500:1”,[6]目前,许多高校不仅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教师队伍更是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和指导,对于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本身没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所以,在教授过程中会存在很大的偏差。

除以上外,就业指导课程还有指导缺乏系统性、指导无序、指导手段简单等等缺点存在。把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相结合可以补充其不足。如:积极心理学面向全部的大学生,帮助其培养积极的性格和情绪,丰富其积极的体验,以实践为基础,与理论相结合。教授的教师必须有一定的心理学素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实际上,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就是为学生4年的学业生涯及就业做规划,规划从每届新生入学开始启动,并贯穿他们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作为教育者,特别是思政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有计划、有重点、有层次地安排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中的运用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困惑、倦怠和焦虑等问题。进入大学后,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会自主地学习,生活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与老师、尤其是与同学之间的交往沟通能力低,几乎所有大学生面对职业的选择、就业机会的竞争以及就业后的职业与社会适应等问题时都有不同程度的迷茫和焦虑感。积极心理学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沟通能力作用明显,为了验证这一作用,我们专门做了一个调查,本次调查以山东财经大学艺术治疗选修课的学生为对象,共计85人,多数为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其中男生29人,女生56人。

在介绍调查前,我们先引进一个名词—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考察个体社会适应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检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标准。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概念发展良好时,其人格发展比较健全,社会适应水平相对较高,就业能力也相对较强;反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受到阻抑,不仅会影响到其人格的发展,更会因此而导致其在社会生存中的行为偏差,并因此而对本人、亲属乃至社会造成危害。

本次调查采用积极心理教学的方式,对大学生实验前后的自我概念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实验教学前自我概念总体状况及性别差异比较(X±SD)

田纳西自我概念问卷中,生理自我反映出受试者对其身体健康状态和外貌等方面的认知与接受程度;道德自我反映出受试者对自己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行为以及宗教信仰、是非标准等的看法;心理自我反映了受试者对自己的价值感、能力的胜任感和自己的性格等因素的评价;家庭自我反映了受试者对自己与家人关系及作为家庭成员一分子的价值感及胜任感的评价;社会自我反映出受试者在与他人交往关系中的价值感与胜任感;另外,问卷还对受试者在自我认同、自我满意和自我行动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自我认同反映了受试者对自我现状的描述;自我满意反映了受试者对自我现状的满意程度;自我行动反映了受试者对自己的行动状况或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方式的看法。

由上表可看出,大学生在自我概念各因子上的得分还是比较高的,总的说来他们在观念中对自我的认知还是比较积极的。比较而言,男生生理自我和自我批评因子得分高于女生,此差异导致在就业过程中,男生面对现实及挫折的心态也相对强于女生。而在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和自我总分上均低于女生,但只在道德自我、家庭自我和自我认同上性别差异显著,这与中国文化对成熟女性的要求有一定关系。

在运用积极心理教学方法之后,学生的自我概念情况调查如下:

实验教学后自我概念总体状况及性别差异比较(X±SD)

上表比较了实验教学后男女生自我概念的差异状况。数据显示,实验教学后男女生在心理自我维度有显著差异,男生的心理自我水平高于女生,这说明实验教学对男生的自我价值感、胜任感和性格的自我评价等影响更大一些。当然,比较而言,男女生的样本大小差距较大,男生在心理自我方面的进步也可能与其样本容量偏小有关。

实验教学前后所有学生自我概念差异比较(X±SD)

上表考察了实验班所有学生接受实验教学影响后在自我概念方面的进步状况。数据显示,实验教学前学生的自我概念总分由实验前的247.271分(标准差为22.635)提高到了283.141分(标准差为14.524),T检验结果为差异极其显著。说明经过实验教学,学生自我概念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其自我概念的外在参照中,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等因子以及总分的前后差异极显著。这表明,实验教学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有效的。自我批评的前后测验差异显著,但两次测验的分数总体上都不高(低于40分)。根据量表的常模,自我批评分数在40~70之间,说明受试者对自我批评有开放、健康的态度;自我批评分数低于40,说明受试者对自我批评的态度是防御、抵触的;自我批评分数高于70,则意味着受试者生活在自己的缺点中。上表说明,学生对量表中有关自我批评的陈述持有防御态度,或者他们说,他们对自我批评持有抵触态度。实验教学后,自我批评的因子分降低了,其中的原因还不清楚,可能有霍桑效应的成分,对此,我们将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道德自我前后测验差异不显著,两次测验的分数都在40~60之间,说明学生对自我的道德行为倾向于满意,理想的道德观和现实的道德观之间没有显见的冲突。

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积极心理教学法对大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塑造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人格是支持个人生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体都有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主动追求幸福、体验幸福,并使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积极特质。采用积极心理教学法对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健全大学人格培养的前提和保障,应该成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

第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包括认知、主观体验、情绪行为等多方面。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或得到他人积极评价时产生的感受,是一种具有正向价值的情绪。开设积极心理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及体验。国外在开设积极心理教育课程方面已有成功先例。课程旨在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身潜能,塑造积极心理品质,增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7]

第三,有助于改变就业观念,赋予求职积极意义

就业观念教育是高校就业指导的灵魂,是就业工作的指针。观念发生偏差或产生错误的结果必然是路线出现问题,即南辕北辙。一般认为,就业观念教育就是如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心理学提倡改变悲观的解释性风格和消极的信念,通过培养寻求外部原因的、灵活而具体的认知风格,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积极意义,提高主观幸福感。通过不断发现生活事件的积极意义,可以认识到与他人的密切关系并从而获得他人的关心、肯定和认可,继而体验到成就、自豪和自尊,对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会逐渐有更多的乐观积极态度。[8]

第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培养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宗旨,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鼓励、自我控制。积极心理学以幸福感为核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快乐心理,加快大学生自我认知步伐,在此基础上,才能扬长避短,有意识地自我提高、自我改善,进而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

[1]Kennan M.Sheldon Laura King.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

[2]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9).

[3]柳林.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2).

[4]俞红秀.高校应推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J].龙岩师专学报,2004,(12).

[5]裴利华.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教育与职业,(663).

[6]阮敏.全程化就业指导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

[7]汪胜亮,张婉春.积极心理学取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8]林春晴.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8).

猜你喜欢

全程化就业指导心理学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全程化探析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全程化探究
构建全程化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学习资源平台设计与构建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