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免费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学习动力调查和问题及对策探究——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2013-10-24陈红娟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师范生理论课免费

陈红娟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上海200242)

2007年秋季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经过5年的努力,免费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见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由于就业“固化”等原因导致学习动力缺失的问题尤为凸显。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进行“免费师范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动力”专项调研,以期为提高免费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借鉴。

一、调查说明

本调查在阅读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网上调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面向华东师范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文科理科的免费师范生。调查的主要对象为华东师范大学三个理科专业:数学、化学和物理,四个文科专业:中文、美术、音乐、英语。大学二年级免费师范生刚刚学习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体会更加真切。大学一年级免费师范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刚刚学完,正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三门课程。他们是最重要的教学对象,也是体验者,但由于没有完成全部的学习,这里只是进行了抽样调查,大学三年级和大学四年级学习重点发生转移,以专业课学习为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关注较小,只对小部分同学进行调研。

此次调查共发送问卷300份,收回289份,回收率为96%。调查时间为2011年2月17日—2011年3月17日,时值华东师范大学开学伊始,免费师范生学习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期间。

二、学习动力不足现状及原因探究

当前就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调查显示,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不足。在回答“您学习有动力吗?”这一问题时,回答动力十足只占人数的11.42%,而动力不足的占59.86%,没有动力的占1.73%。虽然回答比较有动力的同学占26.99%,但在访谈中发现很多同学在这个方面模糊不清,“比较有动力”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非特别稳定。由于调查对象主要为大学二年级同学,他们在学习时对外在社会接触较少,但在采访大学三年级和大学四年级同学时发现,由于感觉思想政治课跟就业联系并不是很大,很多同学表示如果再次学习,基本没有动力。

图1

(一)免费师范生培养方式的特殊性

调查结果显示,免费师范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动力不足,免费师范生自身的特殊性是形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

首先,外在动力的不足。长期以来,高校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必修课,用统一的考试制度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用分数来评判优劣。在当前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必修课的不及格,影响就业,而考研中政治又是必考科目,普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和考研双重压力时,这些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外在学习动机,迫使普通大学生在学习时不容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不存在这样的压力,加之考研方式的定向性,这些都意味着外在动机缺失。免费师范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有固定的就业方向,虽然有城镇与农村,重点与普通中学的区别,但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基本给予他们就业保障。《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第2条中规定“按照国办发〔2007〕34号文件规定,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所需编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一掌握本地区中小学教师岗位需求情况,会同机构编制部门在核定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额内,提前安排接收免费师范毕业生编制计划。各地应首先用自然减员编制指标或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必要时接收地省级政府可设立专项周转编制,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有保底的工作,不用在学习上为就业打基础,学习动力相对较弱。在考研深造方面,《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明确规定“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均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经任教学校考核合格,部属师范大学根据工作考核结果,本科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考核录取”。也就是说,免费师范生在毕业当年不能报考研究生,只有在工作1年之后才有资格,而且可以免试,这对免费师范生而言,备受鼓励。调查显示,在回答“您如何看待免费师范生可以在职免试读教育硕士学位?”这一问题时,67.13%的人选择了很好,很受激励这一选项,选择一般的占13.84%,还有10.38%的人表示不太了解,只有2.77%的人觉得“无所谓”,5.88%的人觉得没有太大意思。但这也意味着免费师范生不用再为考研付出太多努力。

图2

定向的就业渠道同时进一步免试考研深造的延迟,让“毕业就好”的思想普遍存在于免费师范生中,即其学习动力较之普通大学生来说比较低,“免费师范生成就动机较低的原因来自免费师范生稳定的分配方向,毕业后稳定的工作,免于就业压力等一系列因素,都使自己缺少对人生职业合理的规划和认识,所以形成学习目标简单,总体抱负水平较低等现象”。[1]

其次,内在动机缺失。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在认知不协调理论中证明外部的强制性很容易为个人的行为提供过度理由而阻止人们寻求真正的内部动因,产生过度理由效应,即“如果人们的一种行为的理由本来是充分的,但外界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额外增加了更多的理由,那么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刺激,这种现象称为‘过度理由效应’”。[2](P208)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延续的还是一种“规训式”教育,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需求长期被“隐藏”在学分和考研必修等“外在理由”之下。其实作为一个大学生踏入“半社会”的大学面临着摆脱父母,独立生活,处理人际关系的困惑,面对着网络时代信息蔓延背景下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面临着即将作为一个年满18岁的公民对国家历史与时事的了解以及公民素质的养成,这些都是其内心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解决的问题。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在“学分”与“考研必考”外在理由掩盖下,没有正视其内在需求。而作为免费师范生虽然这种外在理由没有普通大学生那么充分,但内在的需要并没有因此而凸显出来,很多同学虽然有类似的困惑,但却并没有将其诉诸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在回答“您对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态度”这一问题时,只有34.5%的同学愿意积极接受并能够理解老师的知识,33.56%的同学不喜欢课程,听课只是为了考试,26.99%的学生上课马虎甚至不喜欢这样的课程,还有4.5%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从这里可以看出,大部分免费师范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感兴趣,也没有把它看作解决自身困惑和价值诉求的主要渠道。

(二)“社会本位”先行,“学生本位”滞后的传统教学方式

面对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事实,除了免费师范生自身的特殊性外,与免费师范生需求不相符合的教学方式也是其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作为初涉社会的边际公民,对社会存在着一种陌生和不确定感。他们渴望得到友情、爱情、亲情等,但又害怕受到伤害和欺骗,内心处于一种敏感状态,容易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详加探索和分析,甚至怀疑。而当代科学技术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发展到电脑、网络,出现了一批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如博客、手机短信、数字电视、网络游戏、移动电视等,新媒体良好的交互性、有效的即时性、高度的集成性与泛在的网络性,使他们担任着“受者”和“传者”的双重身份,大学生在海量信息中迷失自我的同时,负面信息的报道也让他们更加质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授内容。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环境下,人机对话的背后当代人的生存危机实际上是一种存在感的危机,大学生为摆脱这种危机寻找人生的意义及信仰、道德、理想和价值的需要更加凸显。而免费师范生在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缺失的基础上,对人生价值、道德、理想和价值的渴望尤为突出。

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多数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社会本位”先行,“学生本位”滞后,让契合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本该被学生普遍欢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意识中错误地变成束缚他们成长,限制他们思想自由和价值追求的“绊脚石”。

态度改变理论认为,一个传达者即使是专家、权威,一旦人们发现他发表某种见解的动机是基于私利,或由偏袒性甚至属于偏见,即不可靠,那么其说服力就会下降甚至比不上一个与自身利益相违的见解所起的作用。E.阿伦森和沃尔斯特(E.Walster)做过一项“增加低信誉传达者的说服性”的实验。[3](P218)实验证明,一份“加强法制和扩大警察和法庭权力以严管罪犯”的呼吁由罪犯提出要比由警察提出有说服力得多。也就是说,传达者所提出的主张越是与自身的利益相反,就越具有说服力,对改变人们的态度就会有较大的影响。因为,如果传达者站在自我维护的立场上,人们容易怀疑他沟通的动机。

对学生来说,教师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批判或者任何维护当下秩序的言论都来自他们对教育要求的“维护”,对社会性要求的“宣扬”。在处于“逆反心理”多发期的青年大学生的心里,常常会感到教师与学生对立,教育要求与个性发展对立,任何对教育的要求(特别是带政治性和社会性)都是对个性发展,对自身“自由”的束缚甚至“抹灭”。而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数是站在社会要求立场上,作为社会要求“代言人”出现。在价值取向上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工具性”价值的发挥,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注重个体适应社会“要求”、“必要性”的“释解”,而对学生自由和谐全面的个性发展“需求”较少加以引导,对学生内心真正的困惑较少关注,导致了有些学者说的教师目中无“人”,教育界“人学空场”的现象。教师这种倾向常常使学生误认为教师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职业需要”对自己进行劝导,对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也被看作是“偏见”、“不公正”、“有意曲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被认为是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是将党的有关精神和思想观念现实化的工具。教师持这种明显的社会立场和“工具性”价值取向,自然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当然,并不是说“社会本位”立场不正确,而是针对免费师范生这种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双重缺失,个体内在需求凸显的教学境况下,教师应更注重达到“社会本位”与“学生本位”的统一,达到社会立场与个体立场的统一。

三、克服学习动力不足的对策分析

教师更应以自己的经验和丰富的阅历充实教育内容,针对免费师范生中普遍存在的个人思想和态度取向问题给以相应指导。而且,“社会本位”与“学生本位”在实质上是统一的,毕竟“社会本位”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地发展。

(一)转换习惯思维,从“社会压服”转向追求“个体信服”

不可否认,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其培养理念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本身应该从社会角度出发,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本位”功能。但这种理念也让多数教师停留在社会改变个体,社会“压服”个体,个体适应社会的习惯思维,而忽视个体了解社会“规则”、倾听“权威”渠道解释的渴望。在调查问卷第7题“您对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兴趣吗?”调查结果显示,其中很感兴趣的占7.27%,其中53.63%表示有点兴趣,也就是十分之六的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兴趣。7.96%的人选择“不知道”的选项,选择“没兴趣”占31.14%,这部分是将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争取的对象,尤其是教师的个人魅力来决定,因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最能发挥作用的四个变量“教师个人魅力”、“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气氛”中“教师个人魅力”占了51.9%。这说明大部分人还是有些兴趣的,从内心存在着了解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需求,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发挥个人魅力改变自己的基本态度。在访谈中,很多免费师范生表示自己对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自己的期待,希望在学习中能帮助自己解决一些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困惑,且自己从内心也希望了解国家当前政策与主流的价值观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走入社会前学生有必要,也有“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接受一场“洗礼”。教师没有必要拿出“社会要求”来“压服”学生,只要针砭时弊,对症下药,找到社会要求与个体需求的切合点,就能获得学生的信服。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本身“契合”免费师范生的需求,只要教育者转换习惯思维,从“社会压服”转向追求“个体信服”,就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

(二)切换话语角度,从“个体需求”角度来阐述“社会要求”

教育内容中社会要求的“表达”无法改变,但教师作为教育内容的“转换器”,并不能只是机械地转述客观内容,僵化地提出教育要求,而应适当地进行“话语转换”,从学生角度出发来阐述问题,突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体价值”,消解学生困惑以及“社会本位”明显带来的学习动力缺失。而且就免费师范生来说,他们自身也渴望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获取与“社会要求”一致的内容,在“您对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何期待”这一多选题目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展现个人魅力,对自己有所熏陶”和“帮助自己塑造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选项的人在总数分别占了61.94%和52.6%,44.98%的人选择“能学到有意义的知识,为以后教学储备知识”。其中24.57%的人选择了“提高教学能力”这一项。而只有9%的人表示“没有期待”。而且,就“您觉得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解答您在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吗?”这一问题调查发现,4.5%的同学回答为“完全能够”,68.86%的人选择了“部分能够”的选项,14.19%的免费师范生认为“完全不能”,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现实生活中也发挥着“解疑释惑”的作用,并非远离实际生活的“高”、“大”、“空”的理论,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授道传业”具有较强可行性,也符合多数免费师范生的需要。

图3

调查也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免费师范生希望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塑造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身也符合他们的内在需求。因此,没有必要通过一味强调“社会需求”、“集体意识”等来阐述教育内容,从免费师范生个体需要出发,针对免费师范生特殊性,其自身的职业道路需要,个人成长发展需要等来教授教育内容更符合免费师范生的心理。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他们虽然考入学校时成绩优异,又享受国家“两免一补”的财政补贴政策,毕业后有着固定的就业方向,这些优越性凸显的同时也伴随着自卑的心理,尤其是看到上海城市的繁华与家乡教学条件的落后。那么,他们在价值观和心理疏导方面的需求较之普通大学生更加凸显,这些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授过程中需要加以侧重的,只有真正地从他们的需求出发来阐述教学内容,他们才能真正发自内心地愿意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

(三)变换说服方式,从单刀直入式转向“迂回说服”式

大多数教师在说服学生时都是将“大道理”、“经验式理性”直接摆出,单刀直入地进行教育。学生则大都对这种明显的说服表现出强烈的“拒斥”和“逆反”。社会学家阿伦森认为“劝导性的宣传如果劝诱性太显眼或太强烈,则可被认为是侵犯了一个人的选择自由,从而会激发这个人对此信息的抵抗。”[4](P100)教师可以借鉴苏格拉底的“助产”之术,借用古代“不愤不悱”、“不启不发”之法,通过提问、假设等教育方法启迪学生“发现”、“探究”有关内容,让整个教育在“迂回”中前进。免费师范生既然从内心需求上有着与社会要求相符的内容,那么在讲解过程中避免“锋芒太露”,通过婉转的引导、启发,更容易使他们接受。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免费师范生,随机运用合适的表达方式,用具体的数字、鲜活的事实说话,少讲套话,生动活泼地讲授。要用坦率诚恳、平易近人的态度,像讲故事一样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要突破“我讲你听”的传统大学课堂的讲授方式,放下教育者的架子,改变教导人、作指示的口气,注意选择学生关心的话题,采取问答、辩论、询问探讨、大家谈的形式活跃气氛,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辩论中要不断的引导,在谈话中要进行适当升华,从小事入手,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力争使免费师范生在交流和对话中收获真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知识,用它们来帮助教师教学,帮助学生学习,使抽象的政治理论教学在一种文字、图形、图片、声音等形象而轻松的过程进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解教育内容,学生才能愿意从内心接受,产生学习动力。

[1]吴国强,李越.免费师范生的成就动机与职业兴趣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8,(6).

[2]S·E·Taylor等.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美】E·阿伦森(郑日昌译).社会心理学入门[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师范生理论课免费
该不该免费送货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免费开放
二十四气推拿 常年免费学习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