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毛泽东致宋庆龄的信札为例
2013-10-11郭应祥
郭应祥
(河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1.引言
在中国传统社会,书信在人们日常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元代学者张晏有云“告不如书简”就说明了这一事实。现存的传统信札,即通常所说的手札,不仅在行文上生动有趣,而且许多更是珍贵的书法作品。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和Kress &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对毛泽东1949年6月19日致宋庆龄的一封手札封面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探讨了由中国传统信札构成的图像是如何同文字共同实现表意功能的。
2.理论背景
2.1 系统功能语法
系统功能语法把语言看作社会符号。Halliday(2004)在他的系统功能语法中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meta-function):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5)。
2.2 视觉语法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那里接受了语言是社会符号(social semiotic)和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的观点,认为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是意义的源泉;接受了系统理论,认为多模态话语本身也具有系统性;接受了纯理功能假说(meta-function hypothesis),认为多模态话语与只包含语言符号的话语一样,也具有多功能性,即同时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朱永生2007)。
3.信封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3.1 信封的再现意义
Kress & Van Leeuwen (1996)强调,图像中参与者和环境等元素对图像再现意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认为图像有两种再现模式,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叙事再现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相互作用来体现的,具体可以分为行动过程、反应过程、言语和心理过程三个方面。作为叙事图像的标志,矢量(vector)由图中的元素构成,是这些元素形成的斜线,通常是强烈的对角线。(李战子,2003)
信封的主要参与者有4个,作为背景的信封本身,信封上用毛笔书写的内容,“面呈”,“庆龄先生”和“毛”。背景为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委员会专用信封,信封底色为灰色,上面印刷部分的内容有两部分组成,信封中央有一个竖排矩形方框,显然是用来填写收信人的相关信息的,左侧稍偏下方为单行竖排繁体字“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央的方框与其左侧的文字颜色均采用红色,整个信封内容朴素端庄,简约大方。信封上面书写的内容也十分简约,竖排,从右到左分成3列,寥寥8个字,行书字体,草书笔意,铁画银钩,遒劲有力。黑色的书写文字与背景红色的印刷字体及方框构成了信封的全部内容。其中,“宋庆龄先生”5个字位于红色方框内,方框处于信封的中心位置,而“宋庆龄先生”5字又在方框内书写,即处于整个信封中心的中心位置。同时,信封上一共书写8个字,方框中书写的内容就占去了5个,超过一半,构成这一充满张力的矢量,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该矢量将信封从中间分开,其左右各一部分。“面呈”2字位于右上部分,“毛”位于左下部分。这两部分又非常巧妙地各自构成一个矢量。“面呈”,说明了信札的传送方式—不像通常的书信那样通过邮局邮寄,而是直接由时任中央候补委员的邓颖超当面新手交给宋庆龄。左下方单字1个“毛”,则表示信的发出者。“毛”字位于左下方,有2层含义:首先,从书法章法角度审视,该字所处的位置保证了信封整体布局的平衡,使整个图像重心稳定(可参看王羲之所书《快雪时晴帖》);其次,表示写信人对收信人的敬重。
3.2 信封的互动意义
互动意义是关于图像的制作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包括人)和图像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提示观看者对表征事物应持的态度。互动意义有四个要素构成: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王红阳,2007)。由于信封内容所限,文章从社会距离和情态两个方面分析信封的互动意义。
3.2.1 社会距离
图像镜头取景框架的大小也会影响到图像参与者与图像观看者之间的亲疏关系。亲近距离:只看到脸部或头部;个人近距离:头部和肩部;个人远距离:腰部以上;社会近距离:整个人;社会远距离:整个人并且周围有空间环绕;公共距离:至少4~5个人的距离(Kress & Van Leeuwen,1996)。
信封上的3个参与者都比较靠近中央位置,“宋庆龄先生”5个字位于正中央的红色方框内部,字形相对较大,尤其是“宋庆龄”3字,亲近距离,宋庆龄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而“宋庆龄”3个字恰恰字形较大,这不能不说是作者毛泽东的别具匠心,既向收信人传达了自己的意图,同时又表明作者对宋庆龄的尊敬。“先生”及其左右两侧 “毛”和“面呈”,字形较小,试图与收信人建立一种公共距离的关系。
3.2.2 情态
在图像分析中,情态是指某种图画表达手段的使用程度,如色彩、色调、深度和再现细节等(Kress & Van Leeuwen,1996)。Kress & Van Leeuwen 从色彩饱和度、色彩区分度、色彩协调度、语境化(指从没有背景到极为细致的背景)、再现(指从最抽象到对细节的最大限度的再现)、深度(指从没有深度到最大程度的透视)、亮度(即从最大数量的不同明亮程度到只有明与暗两种)等八个视觉标记,探讨了图像中情态的现实主义量值高低。(李战子,2003)
信封采用了灰白色背景,红色印刷字体及方框,黑色书写字体的高情态色调,对比鲜明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色彩的饱和度与协调度来看,信封虽然总体饱和度较低,但却使用了高饱和度的红色,与无彩色灰、黑进行对比,深浅鲜明,搭配极其协调。从语境来看,信封背景为无彩色灰色迅速转变为高饱和度的红色,对比明显,同时也构成一个隐喻,红色象征着热烈、进取和革命,红旗,红军,红星,北京的红墙,中国共产党从初创时期的最初50名党员,逐渐壮大,后来处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中,再由星星之火发展成为今天的燎原之势。信封在深度、再现和亮度方面也体现了高情态的量值。通过层次分明的亮度和对比鲜明的色调,信封向收信人最大程度地展现了作者热切盼望宋庆龄到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心情,从而提示了信的主旨。
3.3 信封的构图意义
多模态话语的构图意义有三种资源:信息值(information value)、取景(framing)和显著性(salience)。
3.3.1 信息值
信息值是通过元素在构图中的放置位置来实现的。任何特定元素,在整体中的角色取决于它是被放置在左边还是右边,中间还是边缘,或者图片空间的上方还是下方。Kress &Van Leeuwen(1996)认为,放置在左边的信息是已知信息,放在右边的是新信息;放置在中间的图像具有核心信息提供者的功能,而放置在边缘上的信息则起着辅助核心信息的功能。(李战子,2003)
信封中宋庆龄的名字位于画面中央,3个字颜色为黑色,与方框的颜色红色对比鲜明,这表明宋庆龄是党外人士,是中国共产党要邀请的贵宾(同年8月26日宋庆龄乘车到达北平火车站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前往迎接便是证明)。如果仔细审视,不难发现右上角的“面呈”和左下角的“毛”3个字均有稍稍倾斜,前者从右上向左下倾斜,后者向右下倾斜,两者都在靠近中间5个字“宋庆龄先生”。信封以这种方式布局是作者有意而为之,说明宋庆龄在中国共产党人心目中的崇高的地位,也表明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邀请宋庆龄到北平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诚心诚意的。
3.3.2 取景
取景指的是有无取景手段(可通过造成分割线条、或实际分割框架的线条来实现),这些线条割断或连接图像中的元素,表示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是属于还是不属于的(转引自李战子2003)。
整个信封的色彩对比鲜明,主色调为灰色,印刷字体及中央的方框为红色,形成分割线条。表面上看,这种分割形象地向观看者展示了两种对比鲜明的色彩,从更深层次看,代表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中突出重围,逐渐壮大,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宋庆龄虽然不是一名共产党员,却和共产党一起,为中国革命事业共同奋斗。毛泽东手书的8个字中,收信人“宋庆龄先生”位于红色方框内,也表明虽然不是共产党员,宋庆龄对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却是巨大的。刘少奇曾经说过:“对中国革命,她的贡献甚至超过我们党的一些负责同志”。
3.3.3 显著性
显著性是指图像中的元素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可通过被放置的位置、前景或背景、相对尺寸、色调的对比(或色彩)、鲜明度的不同程度来实现。(李战子2003)
宋庆龄原先对赴北平是有顾虑的,因为孙中山先生在1925年就病逝在北平,当时的不幸,记忆犹新,她说:“北平是我最伤心之地,我怕到那里去”。“宋庆龄先生”是整个信封内容的焦点,位于信封的中央位置的方框内,象征着当时她心中的矛盾和挣扎,同时也为同年的8月26日宋庆龄同意到北平做了铺垫,表现了一位爱国政治家的高风亮节。
4.结束语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Kress &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毛泽东致宋庆龄的信札,研究了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以它们是如何同文字一起共同实现表意功能的。研究发现,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用多模态话语分析对我国传统信札的研读是一种需要和必然。
[1]Halliday,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i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2004.
[2]Kress,G. & Leeuwen,T. V. Reading Images [M]. Burwood: Brown Prior Anderson,1996.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李战子. 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 外语研究,2003.
[5]王红阳. 多模态广告语篇的互动意义的构建[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
[6]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J]. 外语学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