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藏界的“绝后”之作

2021-09-02王潇潇

投资与理财 2021年7期
关键词:信札徐悲鸿名人

王潇潇

近些年来,内地拍卖场上信札拍卖一浪高过一浪,出现了大量难得一见的名人与艺术家的往来信件,吸引了大量历史爱好者、研究者、书法爱好者和收藏家竞相追逐,拍卖场上也不断创出天价。

一、先冷后热的信札拍卖

国内名人信札拍卖最早开始于1994年,当年书法专场中有徐悲鸿行书15通信札的册页,估价为10万一12万元,平均每通信只有7000元,最后流拍了。而在2004年,仅仅3通的徐悲鸿信札便以24.2万元拍出,每通平均8万元。

让人记忆犹新的名人信札拍卖,应该是在2009年春季拍卖上,13通27页“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以150万元起拍,最后以554.4万元拍出,被中国人民大学以文物“优先购买权”购藏。

2011年,秋拍中推出了郭沫若致日本文求堂的书简230通,包括信封,1800万元起拍,最终以2415万元成交。

2012年秋拍中,梁启超旧藏“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成交于6709万元,包括全數成交的146件信札。其中,粱启超创办《国风报》、宣传立宪思想的信札以264.5万元成交,“反对袁世凯称帝”信札以356.5万元成交。

在2013秋拍中,鲁迅1934年写给陶亢德的一封信以655.5万元成交。

2014年春拍,“吕斯百藏品专场”拍卖中,一批徐悲鸿、傅抱石、吴作人等著名艺术家写给吕斯百的信札均拍出高价。

二、什么是信札?

信札,也称书札、手札或书信,古称尺牍、尺书。在古代,写字用的小木片叫“札”。在纸张尚未发明之前,当时一般把文字都记录在竹木片上。蔡伦造纸之后,“札”渐渐被纸所替代,而“札”字却依然沿用至今。

古代流传下来的各种“帖”,一般也被认为属于便条、题签的性质,因此也常包括在信札范围之内。

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一一陆机手书的《平复帖》,便是一纸书信,曾引得大收藏家张伯驹不惜为其倾家荡产。乾隆三希堂珍藏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殉的《伯远帖》,也是书法大家的三张“便条”。

拍卖场上的信札概念除了书信,常常还包括便条、题签、抄录等。

2000年拍卖的怀素《食鱼帖》,是一封56字的短信;2010年秋拍中以3.08亿元成交的王羲之草书《平安帖》,只有41个字,以平均每个字700多万元成为史上最贵的单个汉字;2013年9月刘益谦从纽约花5500多万元买回的苏轼《功甫帖》是只有9个字的便条;2016年春拍中以2.08亿元拍卖成交的曾巩《局事帖》,为曾巩存世罕见的墨宝,这都属于古代信札的范畴。

三、什么样的信札值得收藏?

一般来说,只有名人信札才有市场上的意义。这个名A--般是指当今或过往的政府官员、文人墨客、书法绘画艺术家、演艺明星等。越是影响力大的人,越是在历史社会多个方面呈现影响力的人,其信札墨迹就会受到越多的追捧。从收藏角度看,作者名头越大、历史地位越高,信札存世量越稀有,其价值越高。

其次,内容为上。如果一通信札记录了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或反映了某一特定历史意义的场合,或者是写给某一特别的人物,这件作品往往就会受到市场的关注。因为它往往可以佐证某些重要历史事件或者为这些历史事件查缺补漏,是史学中重要的一种考证方式或证据。信札拍卖的价格往往直接与其内容相关联。

此外,信札的书写如果能称为是一件书法作品,代表了作者的艺术水准,则价值更高。信札是人无意为之的“小品”,是作者艺术与性情的双重记载。在名人信札中,如果书写者既是名人,又是书法家,其信札则是绝品。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真迹,主要都是通过信札流传下来的。

近代钢笔书写的信札的拍卖价格低于毛笔字所书信札,就在于其艺术性和欣赏性要差一些。

收信人是否为名人,也会影响信札的价格。比如,粱启超写给孙传芳、袁世凯的信札,因为对方也是当时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价位就比较高。陈独秀写给胡适的信札,则双方为历史名人,内容涉及时代重要事件,漂亮的毛笔书法,都是高价位成交的原因。

信札比较容易保存,同时方便把玩,是收藏和历史文化相关的一件历史的证物。观察内地名人信札的拍卖过程,可以看到,名人信札经历了一个被忽略,之后逐步获得价值认同和回归的发展之路。收藏者们逐渐认识到信札的价值,慢慢从收藏简单的名人收藏过渡到书法艺术收藏和信札内容的收藏,这是收藏鉴赏水平提高的标志。

猜你喜欢

信札徐悲鸿名人
黄宾虹《致昂青信札》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名人摔跤后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致卫东先生(信札)
名人書系列
近现代名人信札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
电视剧《徐悲鸿》精彩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