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针长留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改善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评价

2013-10-11徐寅平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6期
关键词:头针肌张力神经功能

于 川,申 斌,徐寅平

(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北京101200)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性坏死,是急性脑血管病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5%[1]。脑梗死的致残率较高,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本病归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针刺是目前治疗脑梗死的常用中医方法,因其疗效确切,近年来得到国际康复学界的认可,针刺治疗脑梗死的研究很多,选穴及针刺方法各异,疗效也有差异。笔者采用头针长留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31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肌张力评级为指标,观察该法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2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均为2011年8月~2012年10月在我院针灸一、针灸二病区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头针长留针配合张力平衡针组(观察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x±s)

1.2 诊断标准[2]

①急性起病;②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③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④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⑤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年龄30~75岁之间;③病程2周至6个月。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合并消化道出血、心梗、心衰、房颤、支气管肺炎持续1周以上、肺水肿、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其它脏器疾病而影响恢复者;③年龄<30岁或>75岁者;④意识不清,不能表达主观不适症状者;⑤病程<2周或>6个月者;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方法

观察组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写的相关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2]执行,张力平衡针刺法:首先针刺第1组穴:患侧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常规消毒后,采用0.25 mm×40 mm毫针,快速进针,行柔和均匀的捻转手法,以不出现肌肉抽动为度,出针轻慢;然后针刺第2组穴:患侧上肢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下肢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申脉,常规消毒后,采用0.25 mm×40 mm毫针,快速进针,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以出现较强针感为度。共留针30 min。头针操作:取偏瘫肢对侧头部运动区,根据患者病情加减感觉区、语言区,常规消毒,采用0.25 mm×40 mm毫针,针与头皮呈 15°~30°,将针快速刺入头皮下,当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时,感到指下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达到针刺该穴的应有深度后,以180~200次/min的频率快速捻转1~2 min,留针6 h。

对照组亦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写的相关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2]执行,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辨证取穴和循经取穴。主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伏兔、足三里、解溪、昆仑,常规消毒后,采用0.25 mm×40 mm毫针,平补平泻法。肝阳暴亢型,针刺加太冲、太溪,捻转泻法;风痰阻络型,针刺加丰隆、合谷,提插泻法;痰热腑实型,针刺加行间、丰隆,捻转泻法;气虚血瘀型,针刺加气海、血海,气海施捻转补法,血海施提插泻法;阴虚风动型,针刺加太溪、风池,提插补法。留针30 min。

2.2 针具

中研太和牌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0.25 mm×40 mm(北京中研太和医药有限公司生产)。

2.3 治疗时间

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3次后休息1天,共治疗21次。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对脑梗死患者所存留的或新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识别和评定,最高45分,最低0分,分值越高,病损越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采用 Barthel指数(BI)评分法[4],用来测定脑梗死患者残疾程度或日常生活依赖性,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60分以上者,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者,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者,生活依赖明显;20分以下者,生活完全依赖。肌张力分级评定参照Ashworth分级[5]制定,0级:无肌张力增强;I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局部屈曲;Ⅱ级:肌张力增加明显,但局部尚易屈;Ⅲ级:肌张力重度增加,被动活动困难;Ⅳ级:肢体屈伸受限,呈屈曲或伸直的强直状态。

3.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同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疗效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疗效评定的依据是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3]。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多18%以上。

3.4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见表2。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s,单位: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s,单位: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治疗前后相比t P观察组 31 29.10 ±0.79 20.33 ±0.80 7.97 ±0.20 28.5 <0.01对照组 31 28.76 ±0.81 23.26 ±0.79 5.56 ±0.21 24.4 <0.0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疗效评定比较,见表3。观察组有效率数值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P>0.05,两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疗效评定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见表4。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比较(¯±s,单位: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比较(¯±s,单位: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治疗前后相比t P观察组31 30.5 ±1.3 50.9 ±1.2 19.5 ±0.8 18.2 <0.01对照组31 30.8 ±1.4 48.8 ±1.5 18.0 ±0.7 22.3 <0.01

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评级比较,见表5。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1,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观察组在控制肌张力增高程度低于对照组。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评级的比较(¯±s,单位:级)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评级的比较(¯±s,单位:级)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 治疗前后相比t P观察组31 1.8 ±0.1 2.1 ±0.1 0.3 ±0.008 4.7 <0.01对照组31 1.9 ±0.1 2.6 ±0.1 0.7 ±0.008 7.6 <0.01

4 讨论

在脑梗死偏瘫患者缺损的神经功能恢复过程中,痉挛常常会制约患者运动功能的锻炼,限制了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康复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针灸治疗脑梗死的临床实践中,通常不是单纯的一种选穴方法或针刺方法,往往多种方法交叉应用[6]。本研究采用头针长留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取得较好疗效,在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控制肌张力增高等级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传统针刺组。

针刺治疗强调手法,不同手法会产生不同效应。张力平衡针法同时选取患肢痉挛肌和拮抗肌上的有效穴位,分别施以不同刺激手法,抑制痉挛肌,兴奋拮抗肌,协调和平衡痉挛肌与拮抗肌的肌张力,以达到生物力学平衡,促进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转化,改善关节活动度,从而有效缓解肢体痉挛状态、提高肌力[7]。

针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目前公认的体针留针时间为 20 ~30 min[8],超过 30 min,一则费时,二则加大了肌张力增高的几率,不利于肌力的恢复,而头针疗法因其不影响肢体活动,并且不直接刺激痉挛肌而无加重肢体痉挛之弊,更方便配合现代康复训练。然而头针的留针时间长短应该多少合适,尚无统一认识。目前观点认为,针刺效应的发生呈三期曲线变化,留针时间的长短应当以最佳诱导期为依据[9],如果留针时间明显短于最佳诱导期,则达不到最佳治疗作用;若留针时间明显长于最佳诱导期,不但不能增强疗效,反而使穴位容易产生疲劳而降低疗效。中医诊疗非常注重个体差异不同,留针时间长短根据个体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应根据患者病情、身体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处理留针时间,这也是中医“因人制宜”治疗原则的具体体现。头针留针时间与疗效之间是否是线性关系,何为最佳头针留针时间,还需要临床上进一步大样本临床研究来证实。

[1] 朱榆红,赵斌.神经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1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12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4] 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

[5] 王新德.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

[6] 侯丽.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08,28(1):85

[7] 章薇,刘智,刘伍立,等.针刺协调肌张力平衡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64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9):464-465

[8] 杜洋,刘盼功,赵晓峰.针刺治疗中风时效关系临床研究述评[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99

[9] 陈少宗.针刺作用时效关系研究的临床意义[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6):1 -3

猜你喜欢

头针肌张力神经功能
头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精神发育迟缓的临床观察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Scalp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body acupuncture for 32 cancer cases with intractable hiccups after radiochemotherapy
请您诊断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