拮抗针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2013-10-11孙远征姚启凤
孙远征,姚启凤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极高的临床常见疾病,而上肢痉挛性偏瘫是脑梗死后常见并发症,如不及时纠正,可能导致患肢关节永久性的挛缩,对患者的愈后及日常生活都将造成严重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拮抗针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30例,,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1年7月~2012年7月就医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神经内科二病房及门诊的患者。将60例入选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具体方法:将60例患者按就诊的先后顺序编号1~60,从随机数字表中任意一个数开始,向右依次给每个实验单位获取一个随机数字,随机数除以组数2求余数。若整除则余数取组数,按余数分 组,如有n例待调整,需要从中抽取1例,便续抄一个随机数,除以n后将得到的余数作为所抽实验单位的序号(若整除则余数为n),依次类推。两组性别经卡方检验,年龄、病程经t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关于脑梗死诊断标准[1],头CT/MRI明确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用改良的Ashworth评定[2],瘫痪肢体肌张力>0级,并有不同程度的肌肉痉挛;③发病2周~6个月;④年龄40~80岁;⑤受试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文件。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发病时间>6个月;③患有异常出血性疾病者;④排除引起上肢肌张力增高的其他疾病;⑤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肺、肾疾病、痴呆、听理解障碍及精神疾病者;⑥反复、多次脑梗病史且遗留肢体功能障碍者;⑦脑梗死后致双上肢肌张力增高者。
1.5 终止标准
①出现严重不良事件;②与本研究治疗方案相违背者;③不愿继续受试者。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所有入试患者均给予脑梗死后常规药物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等对症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均给予针刺头针:足运感区、偏瘫对侧运动区;项针:双侧风池、供血;下肢(偏瘫侧):髀关、梁丘、足三里、阳陵泉、太冲、三阴交、阴陵泉;其余症状如口角歪斜、吞咽困难、舌强不能语等的对症治疗及针刺操作参照《针灸治疗学》[3]。
2.2 对照组
康复治疗:由专业康复人员一对一给予患者痉挛上肢Brunnstrom疗法和Bobath疗法,进行降低肌张力、抑制痉挛模式、诱发分离运动的训练。
2.3 治疗组
针刺治疗:拮抗针选取天井、臑外、中渚三穴;操作:臑外穴是孙申田老先生命名的自拟穴位[4],位于臂臑穴后3寸处,正当于三角肌的后方、肱三头肌的上部,该穴直刺2~2.5寸,天井、臑外两穴通电后,采用疏密波,可使肘关节做向前的伸展动作,中渚穴先浅刺捻转得气后,嘱患者做伸指动作,如没反应再深斜刺向手腕方向,行提插捻转手法,嘱患者做伸指动作;每次针刺40 min,每天2次,6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天,共针刺4个疗程。康复治疗:方案同对照组。
3 疗效观察
3.1 评定方法
本研究观察时间为28天,分别在治疗前1天、治疗结束后第28天进行疗效评定。
3.2 评定指标
采用以下方法来综合评定两种治疗手段的疗效:简化的 Fugl- meyer上肢功能评分(FMA)[2];修正的Ashworth 评定[5]:显效:肌张力降低≥2 级;好转:肌张力降低1级;有效:治疗后肌张力降低有即刻效应,但该治疗结束后效果不明显;无效:治疗后肌张力未见降低。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Ridit分析、t检验。P <0.05(或 P <0.01)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经t检验,两组治疗前积分比较,P=0.83>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P<0.05;两组治疗后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提示: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均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积分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积分比较(¯±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30 19.24 ±8.76 35.63 ±13.57治疗组30 18.78 ±7.91 51.11 ±10.34
3.4.2 治疗后两组疗效对比 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总有效率对比经Ridit分析:U=2.56,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提示:拮抗针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表3 两组疗效对比 (例)
4 讨论
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一般认为是由于低位中枢受高位中枢的调控抑制状态失衡,致前者的兴奋性增强, 常表现为上下肢体的偏瘫痉挛状态,在上肢主要见于屈肌张力增高,上肢呈现“挎篮”样动作,腕关节、掌指、指间关节屈曲,手指难以张开。肱二头肌为上臂痉挛的优势肌,肱三头肌为其拮抗肌。本研究采用孙申田教授所提出的拮抗针法治疗该病正是针对以上机理。臑外、天井两穴位于肱三头肌两头,相连给予电针刺激后,可带动前臂做伸展运动,锻炼肱三头肌能力来拮抗肱二头肌。针刺中渚穴,行提插捻转手法可以降低手部肌张力,据报道,针刺中渚穴可刺激手部尺神经干,使之由兴奋状态转为抑制,由此可以缓解手部屈肌群的肌张力[6]。拮抗针法通过反复给予刺激后可使痉挛的上肢产生正确的运动模式,缓解痉挛肌,锻炼拮抗肌,而这些运动感觉数据输入大脑后亦可以促进高级中枢的修复及旁路的激活[7]。康复疗法在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方面一直被广为应用,主要通过锻炼拮抗肌的肌力与肌张力来抑制优势肌群的痉挛模式。本研究采用的拮抗针法配合康复均是通过加强拮抗肌的能力,抑制痉挛肌,引导正确的关节运动,中西结合、双管齐下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82
[2] 于兑生,揮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15-476
[3]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7-68
[4] 孙申田,张瑞.新编实用针灸临床歌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1-32
[5] 盛国滨,卢凤娟,刘长燕,等.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5):26
[6] 佘军,孙忠人,盛波.针刺中渚穴对降低中风致全手肌高肌张力现象的机理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7):34 -35
[7] 李春镇,盛佑祥,杨万章,等.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0):924 -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