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花齐放中的“新古典主义”

2013-10-11周育德

艺术评论 2013年8期
关键词:石磊新古典主义豫剧

周育德

当今尚存的戏曲剧种仍有286个,豫剧是其中生存状态较好的剧种之一。豫剧界的能人很多,他们有的做理论研究,有的搞创作实践,各显神通,各有成就。在人才济济的豫剧界,石磊算得上是个性鲜明的人物。多少年来,他坚守传统的戏曲艺术舞台原则,以其可观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来证实传统的魅力,是深受海峡两岸剧团欢迎和观众喜爱的戏曲理论家与实践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石磊在他的长期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理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新古典主义”。他不仅亮出了这个旗号,而且用自己的创作来实践这种“主义”。他把自己编导的最有代表性的几部戏,做了一个集子,就叫做《石磊新古典主义戏剧集》。

石磊是戏剧的多面手,能编剧,能导演,能创腔,还能粉墨登场。所以,他提出的这个“新古典主义”有着比较丰富的实际内容,包含着多方面的创作体会。在我国话剧界,有不少人在谈论“主义”。在戏曲界,谈论“主义”的人不多。胡适当年曾提倡“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话当然是片面的。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遇到的问题的确不少,应当认真研究和解决;但是,把各种问题归纳到更高层次的“主义”的高度来研究一番,也是有好处的,可以多几分理性,多几分自觉,少几分盲目。石磊既然提出了这个“新古典主义”,而且有自己的创作实证,那么,研究研究这个“主义”,对于促进戏曲艺术的健康发展,肯定是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

什么是石磊的“新古典主义”呢?石磊有一篇《戏曲新古典主义浅释》,从剧作、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等各个方面,对这个“主义”做了阐释。认真读一读石磊的解说,你不难发现这个“新古典主义”是借用了外国文艺理论的词汇,注入的却是中国特色的内涵。

古典主义(法语:Le Classicisme),是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它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最为完备。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如戏剧的“三一律”)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古典主义思潮影响所及,涉及了音乐、文学、戏剧、绘画、建筑等各个领域。

从石磊的个人阐述和创作实践来考察,他所说的“新古典主义”如果作通俗的解释,大致上有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尊重传统,敬畏经典。石磊认为戏曲艺术传统的舞台原则和舞台方法,应该是新创作必须遵守的基本格局;经典的传统剧目,应当是衡量舞台艺术品质高低的圭臬。这就是石磊提倡的“古典”含义。

一层意思是与时俱进,谨慎创新。虽然他提倡尊重传统,敬畏经典,但并不主张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为了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审美需求,对传统剧目也必须有一番改动,但演出来的依然必须是戏曲,而不是别的;新编的剧目,内容可以是新的,手段也可以是新的,但依然必须遵守戏曲传统的舞台原则。戏曲舞台上可以不断地出新,但这种出新应该是非常谨慎的,不可孟浪从事,时刻不能忘记做出来的是戏曲而不是其他。

从某种角度上说,石磊提倡的“新古典主义”和梅兰芳先生当年提出的“移步不换形”有着相通之处。

石磊将这种艺术主张贯彻到他自己的创作中。他整理改编的《三娘教子》和新创作的《秦少游与苏小妹》,可以印证这种主张。《三娘教子》是家喻户晓的传统老戏,经过石磊的整理改编,成了一部很动人的戏。他强调人性的开掘,母爱的弘扬,和社会责任的担当,内容能为当代观众所接受。舞台呈现中表演有创新,唱腔也有新意,遵守传统的行当,但更突出人物的性格化。整个剧本依然是线性结构,依然是上下场“团团转”,舞台上依然是“一桌二椅”。《秦少游与苏小妹》演绎一个人们熟知的文人雅事,是石磊为台湾的国光剧团豫剧队编写和导演的新戏,对“一桌二椅”的形式有新的改动,但依然遵守传统的舞台原则和舞台方法,遵循传统的格局,演出来很受台湾观众的欢迎。

当代戏曲的舞台风格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改革与创新似乎成了人们的普遍追求。但有一种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即以竞新慕异为特色的“大制作”几乎成为时尚。在这种环境里,石磊却偏偏强调尊重传统。和石磊持相同观念的艺术家也不在少数,但是鲜有从理论高度来宣传自己的艺术主张,石磊则响亮地呼吁“新古典主义”,这就不能不引起关心戏曲事业的人士关注。

从石磊的理论和创作来观察,我觉得他提出的“新古典主义”戏曲创作方法,在今天是有积极意义的。这种创作方法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包括对戏曲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不仅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且已成为各级政府文化工作的重点之一。全国人大通过了《非物质遗产保护法》,各级政府建立了非物质遗产保护机构。通过多年努力,昆曲、藏戏、粤剧、京剧、皮影戏、木偶戏都列入了世界级“非遗”,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戏曲剧种有二百多个,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的有270多个,列入市级、县级保护名录的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戏曲剧种。但是如何才能有效地保护戏曲呢?戏曲艺术的传承保护,不能送进博物馆,而是应该把它们放到当代舞台上。演出来的戏,无论是老戏还是新戏,既应该为群众所乐于接受,又不失戏曲的本体,不脱离戏曲的艺术原则,否则就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和那些竞新慕异的剧作不同,按照石磊的“新古典主义”理念创作的戏曲剧目,正是积极地继承和发扬戏曲艺术的传统精神,弘扬戏曲艺术传统的舞台原则和舞台创造方法,既要应时好看,又不迷失戏曲的本体,拿捏适当才是对戏曲艺术积极的保护。

这种创作方法比较适应我国戏曲所处的新的生态环境。按照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每个省除了保留一个戏曲剧团的事业编制,其他院团都限期改为企业,与市场接轨自主经营。改制后的剧团,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只要是名符其实的企业都必须作成本核算。那些“大制作”肯定是血本无归,连剧团生存都大成问题。石磊编剧和导演的豫剧,尊重传统的舞台原则,一般是花费不大。即使他为台湾国光剧团豫剧队编导的《秦少游与苏小妹》,也只用了相当于人民币30万元的成本。石磊编导的戏,可以成为剧团的吃饭戏、活命戏,甚至还能成为剧团赚小钱的戏。惟其如此,石磊编导的戏很受剧团欢迎。

这种创作方法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不谋而合。“十八大”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靡之风。这些年,很多剧团为了争奖,为了“政绩”,不管有钱没钱,都摆出一副“不差钱”的架势,大把大把地烧钱。为排一出戏不惜花费数十万、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纳税人的血汗被白白浪费,戏演完了,奖项到手,封箱大吉。竞奢炫富,夸耀豪华,已形成艺术界典型的奢靡之风。石磊的“新古典主义”提倡的是中国戏曲古典的传统精神,按传统的舞台原则办事。以“一桌二椅”为特色的舞台方法,有效地体现了我国戏曲艺术特殊的时空观念、意象思维。它尽量地摆脱“物”的束缚,把“人”的能力和智慧发挥到极致。传统的戏曲舞台原则是以中国人传统的哲学为思维根基的。戏曲的舞台传统在本质上是和奢靡作风相对立的。我们不妨考虑考虑“新古典主义”,从这种艺术主张里吸取一些积极的因素。

猜你喜欢

石磊新古典主义豫剧
阙 题
家校共育成合力,传承河南豫剧
亲爱的,你现在可以求婚了
从《悭吝人》看莫里哀在美与典型问题上的艺术处理
昔日创客的美丽蝶变
豫剧现代化进程分析
“新古典主义”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动豫剧文化产业发展
樟脑丸的味道
新古典主义家居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