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创客的美丽蝶变
2017-04-07韦达韬
韦达韬
2017年初,石磊辞职了。这是他成为一名创客的第四个年头。
“创客,就是爱折腾着玩的人。”
两年前,在接受本刊采访时,石磊这样轻松地解释何为创客。那时,他还有正式的工作,只是业余时间折腾着玩。
“现在,我要专业折腾了。”石磊依旧一脸轻松。不再年轻的脸庞下,是一颗依旧躁动的心。
折腾
在“创客”一词风靡之前,石磊还是一名安稳的国企人。
不过,朋友们都知道他是一个爱“折腾”的人。
2003年,大学毕业没多久,朋友就喊他去创业。
“这个项目可以提高室内网络定位的精准性,已经吸引来了风险投资。”朋友热情邀请他。
石磊兴冲冲奔去,还自己投进去十万元。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所幸,石磊还年轻,也有一份不错的国企工作,并未伤筋动骨。
“年轻人,咋能不犯错。”也没人苛责石磊。
可石磊并未“吃一堑长一智”。
2012年,表哥又来蛊惑石磊:“合伙搞一个能帮助电单车爬坡的传动装置吧!”
其时,电单车方兴未艾,但爬坡能力却是痛点。
“好。”石磊不假思索再次应承下来。
因为可以用到自己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次石磊信心满满。
为了这个项目,表哥卖了两套房子。
产品很快出来了,爬坡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表哥在沙坪坝区的工厂开足了马力,第一批产品也很快被抢购一空。
可石磊脸上笑容还未褪去,退货潮接踵而至。
“我们忽视了批量生产质量控制的问题。”石磊说。
这次折腾,再次失败。
“最困难时,表哥每到春节,都要在街边摆摊卖烟花爆竹。”石磊说。
石磊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看你折腾出来啥了,干的都是无用功。”亲友们开始责怪石磊。
无奈,石磊只能收拾心情,安心工作。但一颗折腾的心,依然澎湃。
蛰伏
“有点郁闷。”
没安稳下来多久,石磊找到朋友诉苦。
“咋了?工作不是挺好的么?”朋友不解。
其时,石磊在一家重庆数一数二的设计单位工作,也比较受重用。
“找不到能玩到一起的人。”石磊说。
老家在四川,同时在四川读的大学,石磊在重庆并无多少朋友。
“那你回成都吧。”
石磊也曾心动,不过并未成行。
一次,有意无意中,石磊发现了一个QQ群:重庆创客空间群。
这不是石磊第一次听说创客,但却是第一次听说重庆还有这么一帮人。
“开始的时候,群里发言的人很少,很冷清。”石磊说。
但到了2013年,群里的人开始活跃起来。
“原来,还有这么多跟我一样爱折腾的人啊。”
石磊一扫先前的郁闷,去成都的打算也抛之脑后。
在此之前,因为给公司做的一个项目,石磊对“绳传动”着了谜。
“精密的绳传动,在航空、机器人等方面有广泛应用。”石磊说。
但石磊却并不敢说出来。
“这都是专业研究院才搞的,说出去要被笑话。”石磊说。
可在群里一看,石磊发现,比自己想法更疯狂的人多的是。有研究无人潜水艇的“江老头”,有研究光扰动的董仕……
“疯子只有在疯人院里,才不被感觉是个疯子。”石磊笑言。
那颗爱折腾的心,再次疯狂起来。
起跑
时间很快来到2016年。
为了能有更多时间折腾“绳传动”,石磊早已辞去设计院工作,当了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
教师的待遇自然不能同设计师的待遇相提并论。
为此,当初家人几乎一致反对:“正是要花钱的时候。”
毕竟那时石磊已结婚,孩子尚小。
“这也正是我没有裸辞的原因啊。”石磊却很笃定。
可梦想并未因石磊的信心而一帆风顺。
在一群创客朋友的帮助下,“绳传动”项目取得了一定进展。
“我又投进去不少钱。”石磊说。
可最终,石磊不得不无奈地放弃。
“确实投入太大了,无以为继。”石磊说。
这年,石磊最佩服的创客董仕,也无奈结束了十数年的单打独斗,进入了一家公司。
再一次,石磊把自己折腾到了一个尴尬的窘境。似乎又将听到:“瞎折腾出来什么了,又是无用功。”
事实上,漫漫人生路上,每一次无用的努力,都不会白费。
就在石磊创客之路走到绝境之时,有创客朋友找到了石磊:“来跟我们一起做农用无人机吧。”
原来,石磊之前研究的绳传动,与无人机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不同于那些天马行空的创客项目,农用无人机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而且,这还是一片蓝海市场。”石磊说,“针对一些农业的具体场景应用,我们和大公司处于同一起跑线。”
蝶变
2017年春节,亲友听说石磊又辞职了,大感意外。
“你要去干嘛啊?”大家七嘴八舌地问。
“我要去当农民了。”石磊神秘地笑答。
原来,石磊的农用无人机创客小团队接到了一个大项目——四川一个十万亩的连片农田,请他们去用无人机喷洒农药。
“不同于人工喷洒,我们的无人机可以做到省时省药,而且还能节省下近一半的人工成本。”石磊说。
加入这个团队后,石磊的数次失败经验为项目成功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
开始时,团队一味追求用最新的技术。
“可这样,成本控制不住,而且也脱离实际应用。”石磊感到不安。
经过数次碰撞,团队逐渐明确了思路——采用模块化设计,整合现有的成熟技术,针对具体的应用场景再细化。
这个思路,让他们的农用无人机迅速成熟,才得以接到四川这个大项目。
2017年2月22日,铜元局水上创客中心,石磊神秘地递给记者一个小物件。
打眼看去,就是一个手指大小的简陋电路板,摸索半天,记者一头雾水。
“这是一个针对婴幼儿的背湿报警器,已经是第四代产品了。”石磊从记者手中拿回小物件后,小心地放入包中,“婴幼儿背部容易出汗,不及时发现,就容易导致感冒。”
“你不是在搞農用无人机么?还有时间搞这个?”
“是在搞啊,这是趁空闲时候自己折腾的小玩意儿。”
折腾,创客石磊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