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医整体观念下脾胃病的治疗

2013-09-20王春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16期
关键词:整体观念水谷运化

王春

浅析中医整体观念下脾胃病的治疗

王春

从中医整体观念入手,首先明确脾胃病的范畴、整体观念下了解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性,分析在中医整体观念下治疗脾胃病的方法:①四诊合参,辨证论治。②健脾为主,调理气机。③调理心肺肝肾,治疗脾胃。

整体观念;藏象学说;五行学说;脾胃病

脾胃病是现今临床上最常见、最多发的疾病体系[1]西医在治疗脾胃病时,经常是胃病治胃,但临床效果不明显,复发率也很高。人们开始选用传统医学,或者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来治疗脾胃病,效果明显。治疗脾胃疾病,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脾胃病的范畴

由于中医学和西医学对脾胃的概念认识不同,特别是西医认为脾胃病局限于这两个脏腑器质性或功能性的病变,从而影响治疗的思路,导致用药的局限性,故影响了疾病的疗效。而中医学认为脾胃疾病分为两大类,一类即为西医学中所说的常见的消化系统的疾病,如各类肠炎、胃炎、溃疡等,主要表现为嗳气、呃逆、呕吐、消谷善饥、呕血等,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脾胃的气机紊乱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另一类则根据中医整体观念认为,由脾胃疾病导致的其他脏腑或体表的疾病,如脾不统血导致的便血、月经过多、崩漏,脾不化湿出现的水肿、痰饮,湿热蕴脾出现的黄疸、口疮等,均可通过治疗脾胃而见效。

2 了解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性

中医藏象学说中,脾的功能为: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主升清(水谷精微)、脾主统血、脾主四肢主肌肉、其华在唇;胃的功能:胃为仓禀之官,主收纳、腐熟水谷,主通降,被称为“水谷气血之海”。这些都说明脾胃在人体解剖结构中的重要位置。此外,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都是相互联系的,一腑功能失常,必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2]。脾胃功能下降会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甚至导致功能失调,而出现一系列并不是消化系统的病症。

3 整体观念下治疗脾胃病的方法

3.1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基本观念中除了整体观念,另外一条就是辨证论治。证的概念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解释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这也是中医博大精深的地方。所谓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症候的过程。论治则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望诊中,为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舌诊最为常用。中医诊断学中认为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五脏六腑的生理和病理状况能够通过“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舌象反应出来,同时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应在舌象上。另外,切诊也是中医诊疗的传统经验和特色,是辨证论治的可靠依据,在脾胃疾病的诊治中占有重要的意义,关乎脾胃本病的多见滑、弦、软三种脉象,滑主痰、湿、实滞;弦主肝气;软主脾胃本虚。而同时参考问诊内容,有利于辨证,更有助于有效的施治。

3.2健脾为主,调理气机 脾胃病患者多有脾胃虚弱的症候,或脾失健运、痰湿困脾、脾虚气滞等,调理脾胃以健脾为主,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健运,则可化生气血功能调达。调理脾胃的关键在于调理气机,顺应脏腑气机功能。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两者相反相成,是人体脏腑气机升降的关键。“胃宣降则和,脾宣升则健。”只有两者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常,脾气升清功能正常,则水谷精微输布全身,化生气血,营养全身,并能防止内脏下垂;胃气下降功能正常,则水谷糟粕才能得以下行。脾胃之病发生,无不责之于升降[3]。同时,根据藏象学说中脏腑特性,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燥则升清功能正常,胃润则有利于饮食物的受纳与腐熟,“太阳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故,治疗脾胃病,兼顾气机与脏腑特性时,用药需要合理配伍,擅用健脾药,常用行气药,配用苦寒药,巧用消导药,参用活血养血药。

3.3调理心肺肝肾,治疗脾胃 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而五行学说中,脾胃为中土,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脾为心之子、肺之母,脾克肾而为肝之所克。脾胃功能不调,会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反之,也可以通过调理心肺肝肾来治疗脾胃病。

肝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及血液的生成运行方面。在消化方面:脾主运化,摄入到人体内的饮食物,必须经过脾胃共同作用,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并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正常,胆汁才得以正常的分泌和排泄,脾胃升降有序,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在血液方面:肝主藏血,贮藏和调节全身血量,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血量充足,则肝血充盈。而肝血充足,可以涵敛肝阳,使肝气条达舒畅,才能保证脾之健运发挥其统血功能。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以及心血养神与脾主运化方面的关系。血液的生成方面:心主血脉而又生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血赖脾气转输的水谷精微以化生,而脾的运化功能又有赖于心血的不断滋养和心阳的推动,并在心神的统率下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内循行,既赖心气的推动,又靠脾气的统摄,方能循经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神志活动:心藏神,在志为喜;脾藏意,在志为思。心生血而主血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生血而又统血。血为水谷之精气,总统于心而生化于脾。血之与气,一阴一阳,两相维系,气能生血,血能化气,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

脾和肺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两个方面。气的生成方面: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水谷精气输于肺,两者结合化为宗气。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但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必赖肺气的宣降才能敷布全身。肺在生理活动中所需要的津气,又要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故脾能助肺益气。水液代谢方面: 人体的津液由脾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而布散至周身及下输膀胱。脾之运化水湿赖肺气宣降的协助,而肺之宣降靠脾之运化以资助。脾肺两脏互相配合,共同参与水液代谢过程。

脾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先后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方面。先后天相互资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命门真火,为先天之本。脾的运化,必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肾精又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才能充盛。水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水湿,须有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关门开合,使水液的吸收和排泄正常。但这种开合作用,又赖脾气的制约,即所谓“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陈代谢。

综上所述,在中医整体观念下治疗脾胃病,首先采用四诊合参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其次治疗时以健脾为主,调理脏腑气机兼顾脏腑特性,最重要的是可以从调理心肺肝肾入手,有利于脾胃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1] 林道强,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中外健康文摘,2011,08(37):28.

[2] 刘启泉.通调五脏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江苏中医药,2007,39(9):57-58.

[3] 黄进.肝气与脾胃气机升降的临证关系.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46-247.

212300 丹阳市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整体观念水谷运化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整体观念在畜禽疾病诊断和防治上的作用分析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中医整体观理念探析
中医和谐观的理论来源及意义
树立整体观念,巩固力学知识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
脾主运化浅议
上如浮云 下如流水